:::
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演出越剧《王子复仇记》,赵志刚(右)饰王子,孙智君饰王后,图为〈责母〉一场。(上海越剧院 提供)
上海 艺术节/上海

莎士比亚是属于所有时代的 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

莎士比亚戏剧在上海的舞台上展现了当代性与原著韵味的统一。其中,剧本的删节得体与导演擅以现代意识诠释,是竟功之钥。

莎士比亚戏剧在上海的舞台上展现了当代性与原著韵味的统一。其中,剧本的删节得体与导演擅以现代意识诠释,是竟功之钥。

一九九四年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于九月廿至廿六日在上海举行。其中戏剧展演部分,计有来自中外的十二出戏,有话剧、歌剧、儿童剧、戏曲和广播剧。演出团体包罗了国内外的专业剧团、民间剧社、校园剧团。语言上分别使用了国语、沪语、英语和德语,可谓多种多样。其共同特色则注重莎剧的当代性与原著韵味的统一。

莎剧由于篇幅宏大,在现代舞台上呈现是个大难题。为了因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对莎剧做有机地删节,已经是共同的趋势。这十二出戏,除了广播剧外,在删节与改编上都下了功夫,都能把演出时间限制在二小时左右,而且删节的都很得体。

莎士比亚既「属于所有时代的」,故在现代舞台上,表、导演均喜以现代意识重新诠释莎剧。这方面表现最为尖端的要算是来自国外的两个剧团:英国利兹大学戏剧系演出的《马克白》,充满了实验性,导演企图揉合进中国传统戏剧的精神;纽伦堡靑年剧团运用「演员戏剧」的方式来诠释《罗密欧与朱丽叶》,为演员提供了更多的表演与表达自由,使他们频繁地在剧中人物与演员自我之间更换角色,不断调整他们敍述与表演故事的角度,又将结局做了喜剧式的逆转。它如哈尔滨歌剧院,用「忠于原作精神,而不拘泥于词句章节」的精神,企图使古老的题材与二十世纪当代世界歌剧发展态势「接轨」,一气呵成的在舞台上呈现中国第一部莎氏歌剧《特洛伊洛斯与克瑞西达》;《奥赛罗》中依阿戈与摩耳人之间的份量调整;《威尼斯商人》为适应儿童观众而将角色性格之单纯化处理等等。愚见认为,任何一种诠释,只要导演与改编者能够自圆其说,又能普获观者认同,均是无可厚非的。

以下,特从这十二出戏中,选择印象较为深刻,又较具特色的三出略加评介。为了方便未能躬逢其盛的读者,行文以「介」为主,以「评」为辅。

《奥赛罗》集中体现了嫉妒

《奥赛罗》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雷国华导演。全剧一景到底,把整个剧场当成布景的一部分,消除了舞台上下的界限,演员自观众席后方上场。整个空间举目所见是高大的石柱和断垣残壁所构成的空旷悲怆的古战场景象,菱形的平台构图由观众席延伸至后台的长廊,予人幽远肃穆的纵深感,奥赛罗就在观众身旁匆匆上下,与苔斯底蒙娜促膝谈心。设计者又在通道两边的石块中预埋灯光,当依阿戈抚石块而独白时,石中透露之光线,有力地烘托出其内心之邪恶。由这种小地方可见出设计与导演之匠心。

主题旋律渗透著沈静玄思的宗教音乐,是人类生命与灵魂的抚慰和同情,颇有恢宏博大的远古风韵。

靑年剧作家李容把原著删节成六场戏,减掉了大量敍述性的费解台词,集中体现了「嫉妒」这一人性共同弱点。结尾也略加更动,当依阿戈犯了滔天大错之后,又增加一段独白为其罪行自圆其说一番。

四位主角均是当前大陆的三栖演员。何伟饰演奥赛罗,造型魁伟,声音由沈潜至暴发都掌握得极好;尹铸胜饰依阿戈,最大特色是双目咄咄逼人,一出场就紧紧吸住观众焦点;苔斯底梦娜由金梦饰演,纤巧柔弱,更足称道;爱米利亚在剧中戏份应属第二女主角,而田水演来,尤其最后两场仗义直言的戏颇有喧宾夺主之势。

《威尼斯商人》诗化的儿语

《威尼斯商人》由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演出,方平改编翻译,康安声导演,是一出演给靑少年观众欣赏的儿童剧。为了适应靑少年观众的审美角度,所以演出本删除了一些旁枝,仅保留了朋友之义、少男少女之爱、夏洛克之狠毒这三条线索,而以法庭斗争作为结束。结构更加紧凑,终能在九十分钟内演完。除了在情节上渲染「童趣」外,它如布景的设计,音乐的选用,也紧紧掌握此一精神。尤其在换景程序上,连三数分钟空隙都力求引人入胜,先把舞台后区光压低,前区则安排六位少女穿揷一段舞蹈,俟后区换完景,舞者退场,灯光溶明,剧情再转入下一场。活泼生动,又无损于风格的统一,这种处理方式甚好。

虽是儿童剧,但演员均经验老到,表演技巧无隙可击。饰演夏洛克的夏志卿在导演的塑造下,其性格中之可悯成份完全被抽离,只留下狠毒邪恶,造型、声音运用、大小动作均展现深厚的功力;难得的是年过古稀的老演员乔奇也「特邀」客串威尼斯大公一角,为孩子们演戏,这种精神令人感佩。

更値得称道的是剧本的诗化语言,不仅韵脚鲜明,演员念来朗朗上口,较之朱生豪先生的译本更加生色。整体看来虽然演出形式如布景、服装等是西方的,而语言却完全是中国化的,口语化甚至儿语化的。译者之功,不可没也。

戏曲「越」味的《王子复仇记》

《王子复仇记》由上海越剧院演出,薛允璜改编,苏乐慈导演。据称排演此剧的目的是想为越剧的男女合演拓展表演题材,拓宽表演路线,也为莎剧的戏曲化、本土化作一番实验。

该剧把「哈姆雷特」的背景由西方移植到东方,不标历史朝代。在布景及舞台技术方面求「洋」;在音乐唱腔上求「土」,以「越」味为主,「莎」味辅之,两者结合,融为一体。由演出当晚观众满座,演毕起立鼓掌,久久不停,人人振奋的现象观之上海越剧院的「莎剧探索」是成功的。

剧本改编尤居首功。把原剧本冗长的五幕二十场,压缩在二小时以内,去芜存菁,采取了〈遇魂〉、〈劝宴〉、〈试探〉、〈演戏〉、〈祈祷〉、〈责母〉、〈借刀〉、〈祭悼〉、〈飮毒〉这九个段落,重点发挥。中间不落幕,不暗转,一气呵成,逐步推向高潮,使结构益形紧凑。若求全责备,序场新王登基的场面似属蛇足,可删。

写意化布景之加入,与灯光、音响效果之大量使用,不但无损于传统戏曲之风格,对烘托表演,营造气氛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中西戏剧融合的一次成功典范。至于唱腔与身段这部分,笔者外行,不敢妄加论断。不过仍觉得贴切、悦耳,并无传统戏曲之拖沓沈闷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原剧本中那段著名的「生存抑或死亡……」独白,改编本仍予保留,只是重新改写。加进去毫无突兀感。

老王鬼魂出现的场面,剧本中出现三次,导演运用四面八方的回声效果来表现,而把「鬼魂」出现之方向放在观众席后方,既方便于演员表演角度,又造成震栗的临场感。另外,雷莉亚(按即原剧中之Ophelia)发疯投水的一场戏,导演的处理也非常凄美,先用乾冰塡满舞台前区堤岸下,莉亚缓步走入,身体半沈于乾冰中,然后慢慢随「波」而去,明知乾冰底下藏有滑轮,才会产生这种效果,可是仍然信其为真,而引起一片赞叹之声!舞台魅力之强,可见一斑。

演员均是越剧名角,被称为「越剧王子」的赵志刚是编导著力渲染的重心,既有哈姆雷特的复杂性格,又有中国古代王子的高雅形象。剧中他的服饰以白色为基调,服装设计者莫小敏表示:「白色乃复仇的基调,表示对父亲的哀悼,也是对王子高贵人品的肯定。」

还有个求全责备之处。第九场决斗时,配合斗剑动作,音响效果适时地发出金铁交鸣之声,配合得十分完美,为类似场面中所仅见。不料却在最后王子丢剑在地时,出现了木板声,观众幻觉因而被破坏殆尽。

看了近十出莎剧的演出,使我益加佩服那句Ben Johnson的名言:莎士比亚是属于所有时代的。他是全人类的精神瑰宝。

 

文字|丁洪哲  淡江大学文学院专任副教授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