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凯吉(上扬唱片公司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20世纪艺术双响巨炮/音乐/凯吉新观念

「观念」挑战者,「音乐」发现号

二十世纪艺术先锋约翰.凯吉

约翰.凯吉(John Cage)是当代最富争议性的作曲家。他背弃传统西方音乐的理论架构,重回原点──即「音乐」的定义──以开发创作的可能性。由凯吉发明的「机率」创作法,不但在音乐界引起相当大的震撼,与他合作超过半世纪的模斯.康宁汉也深受他的影响。因此,在介绍康宁汉的艺术生涯之前,我们先来怀念他的亦师亦友──约翰.凯吉──一生对音乐,甚至整个前衞艺术的贡献。

约翰.凯吉(John Cage)是当代最富争议性的作曲家。他背弃传统西方音乐的理论架构,重回原点──即「音乐」的定义──以开发创作的可能性。由凯吉发明的「机率」创作法,不但在音乐界引起相当大的震撼,与他合作超过半世纪的模斯.康宁汉也深受他的影响。因此,在介绍康宁汉的艺术生涯之前,我们先来怀念他的亦师亦友──约翰.凯吉──一生对音乐,甚至整个前衞艺术的贡献。

预置钢琴演奏会

3月18日 19:30

国家剧院(实验剧场)

约翰.凯吉于一九一二年(民国一年)出生于洛杉矶。他早期和舞蹈的结缘是从担任洛杉矶大学(UCLA)舞团的钢琴伴奏开始。他和编舞家模斯.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也于三〇年代末开始长久的合作关系。

凯吉不是学院系统出来的,学习过程中有丰富的参与经验、不墨守成规的思考模式,与长时间的自我开发及创作,于是创造出令人惊奇喜悦的作品。这位国际公认最具影响力的二十世纪前衞作曲家是个很平易近人,且外表平实朴素的人,与其说他对人们在艺术上的影响,不如说他给予人们在艺术创作及欣赏可能性上的启发。

对音乐的质疑引发革命

凯吉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对音乐所下的定义及内涵。他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What is Music”的重新讨论。凯吉认为所谓音乐,其实就是用声音去塡补空间及时间的结果;亦即,在几分几秒到几分几秒间,什么声音将充斥于什么空间的决定与安排便产生了音乐。凯吉著手一连串的音乐实验来证明其理论,其中,「无声」(silence)的概念及装置钢琴(prepared piano)对当时造成的冲击颇深,与其后产生的机率作曲法(chance operation)和新的记谱法(free notation)对二十世纪音乐创作均造成重大影响。

如同画家在画布上有意无意的留白,在音乐上的留白即可解释为无声(silence)的部份。对于无声,凯吉认为绝对的寂静是不存在的。凯吉曾拜访过哈佛大学里的一间无声室(silent room),当凯吉进入这个号称没有任何声音的实验室后,仍旧听到二个一高一低的声音,于是凯吉便询问该实验室的工程师到底声音何来。工程师听了凯吉的描述后说,那是他体内循环所发出的声音,高音的部份是人体神经系统的运作,而低音部份则是血液循环的声音。凯吉由此得到证明说「当我不刻意时,我的身体却自己制造一些在我意外的声音。」(when I don't have any inten-tions, my body is making this sound that I don't intend to make),由此,凯吉发现了「无意图」(The absence of intention)创作的可能性,加上他对东方哲学、易经,及禅宗的涉猎,更助于他在音乐创新思考上畅行无阻,奠定了后来「机率作曲」的重要根基。

《4'33"》无声胜有声

凯吉这种「一视同仁」(anything and everything is music)的平等态度明显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最极端的代表作品要算是《4'33"》(四分三十三秒,1952)。这首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三十三秒,第二部分二分四十秒,第三部分一分二十秒,合计四分三十三秒故得其名。谱上对每个部分的演奏指示是“Tacet”,即保持安静(silent for a whole movement)。此曲的创作理念相当开放并远离传统作曲形式,除了时间的长度有所限定外,其他包括乐器种类及数量都不加以限制,所有元素的决定都交由机率(可借由掷铜板、卜卦等等其他方式)去运作。

此曲首演时是由一位钢琴家大衞.都铎(David Tudor)和一台钢琴(也可用其他或任何乐器)演出。祇见钢琴家走上舞台,向观众敬礼致意、坐下、打开琴盖及琴谱、静坐四分又三十三秒、盖上琴盖及琴谱、起身、然后下台一鞠躬。依照凯吉的想法,任何在这段时间(指四分三十三秒)内所发出的声音都是《4'33"》的一部分,如观众的咳嗽声、移动椅子的声音、室内空调的运转等。也就是说,这首作品在每次演出的时候,都是不一样的内容,而迫使观众由被动的欣赏者变成参与者,而那些原本被漠视的声音,也跳升成为独立的可应用元素。演出地点也不限于音乐厅内,无论室内室外,任何地点都可演出,使得凯吉的音乐和另一类表演艺术──戏剧间的划分界线变得模糊不淸,而这疆界间的重叠区域,正是凯吉所乐见的未来方向。

纽约派突破五条线束缚

凯吉将这种不受疆界限制的想法,亦运用在开发传统乐器音色的可能性及乐器角色的转换。最著名的例子是他的「装置钢琴」(prepared piano)。一九三八年,凯吉受邀为一支舞作Bac-chanale作曲(凯吉从1937年开始以舞团的琴师为业),凯吉觉得这支舞很适合以打击乐来表现,但演出场地很小,祇能放得下一台钢琴,无法容纳一组打击乐团。凯吉于是走入厨房,找出一堆金属片及木头类的东西,将它们放到钢琴琴弦间,用来试验钢琴可能变化出的声音。四天后,凯吉音乐完成,并将钢琴变成一个打击乐团。

在多次的音乐实验中,凯吉把决定音乐内容及组合顺序的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完全交由随意(random)和非理性(irrationality)去决定,从而提出机率作曲的新观念。由于机率作曲的理念完全不同于传统作曲理念,使得传统的五线谱记录方式无法使用,凯吉便以偏离传统的记谱法(free notation),即运用图象/图表来取代传统的记谱。当时,许多作曲家也热衷于发展不同的音乐型式,并使用free notation的记录方式,如Morton Feldman、Christian Wolff,及Earle Brown,这三人与凯吉在五〇年代被称为「纽约派」(The New York School,因当时四个人都住在纽约),随后,钢琴家大衞.都铎加入,成为凯吉长期工作伙伴。

许多学者都同意凯吉在现代艺术界的全面性影响。不管是现代文学诗、视觉艺术、或表演艺术(舞蹈、戏剧、音乐),仍或多或少都可以见到凯吉派(Cagian)思想的影响。未来的表演艺术(或总称「整体艺术」)将会是个多元(multi-dimensional)、多文化(multi-cultural)、及无疆界(multi-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的局面。

 

文字|范菁文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音乐系与人类学系学士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