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約翰.凱吉

相關文章 26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趙菁文的讀譜術

    樂譜的創作、呈現與再創作

    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最初,音樂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但為了幫助傳遞,書寫必然是唯一的途徑。事實上,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一些符號,證明了現代樂譜的前身。經過歷史的洪流,人類集體的貢獻使得今日的我們,能夠透過特定的符號,跨越時空與前人交流,閱讀他們當時縈繞內心的旋律音符。 演奏家對樂譜的解讀 「發展至今的五線譜,是一套近乎數學科學般高度精密又具有邏輯的記號!」作曲家趙菁文舉例,相較於舞蹈、戲劇領域所使用的舞譜、劇本等,即使能夠記錄,絕大多數也必須仰賴演出者或導演等人決定最後的走向。然而音樂記譜上一旦標示了音高、速度、力度、音質、小節等等,就清楚地告訴了演奏者該知道的訊息。因此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有這麼高的輔助力,它近乎百分之百註記在樂譜上了。 音樂創作並不像繪畫、雕刻藝術那般,創作完畢就等於作品完成,樂譜若沒有發表就沒有聲音,它需要被演奏家呈現、觀眾欣賞,才算真正完成。也因此演奏家如何解讀樂譜的符碼,就變得相當關鍵。趙菁文認為:「音樂的自我發揮詮釋空間必須要站在『理解樂譜』後才去做自我詮釋。」但她感慨,大多人讀譜只是讀在表面上,也就是樂譜「看起來」如何,導致錯誤詮釋。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對樂譜的細節、時代背景及作曲家的意圖進行理解。 她舉例,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樂譜明確地標示著♩=50(四分音符為單位,拍子為每分鐘50下)的速度。但在網站上搜尋影片就可以發現,樂團跟舞團一起演出時通常比較精確,但只要樂團單獨演出,絕大多數是快很多的。趙菁文說:「演奏家常自認為這段規律重擊般的音樂是活潑熱情,然而它是詭譎、沉重、不那麼舒服的。」演奏家常以慣性來判斷,認為以往演奏過任何一種派別的樂曲,因此接下來的旋律性、點狀的音樂就如法炮製,然而「當演奏家以為的詮釋,改變了作曲家樂譜上記載的指示,就等於破壞作曲家的核心精神。任意更動內容,那就錯了!」趙菁文說。 如此一來,也許演奏家會質疑:「那麼我們表演的空間在哪裡?」殊不知,站在舞台上所還原的聲響、表情、觸鍵、音色都是演奏家的詮釋,沒有人能

    文字|李秋玫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約翰.凱吉:一位酷兒的禪機藝語》
    音樂

    禪機,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

    印度文學家泰戈爾說過一個寓言──「可能」問「不可能」:「你住在哪裡」?「不可能」回答說:「在那無能為力的夢境裡」。這故事將兩種現象擬人化,意味著「可能」對於「不可能」的存在不理解,言外之意就是懷疑他究竟是如何生存下來的?而「不可能」話中的潛台詞則是:「哪裡有無能為力,那裡就存在著不可能。」簡短又深遠的對話道出了兩種立場、兩種思維,直到有人出現串連兩者,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文字|李秋玫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與禪相遇 心動化為樂音

    上世紀的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在音樂概念的嘗試與實驗上創意不斷,究其源由,可說與「禪」關係匪淺。在《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一書中,作者凱.拉森敘述了凱吉生平與其作品暨思想,建構了一個名為凱吉的網絡,卻不以凱吉為中心,她對網路中各個交叉節點的人物亦著墨甚多,讀者隨其走筆,便一眼看盡上世紀瘋狂的那一代。

    文字|陳政廷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薩替與德布西(見圖)是一生的摯友,但其情誼也讓人如霧裡看花。
    特別企畫 Feature

    先驅者的踅聲, 誰說知音難尋?

    薩替音樂裡的靜態與反覆特性,在廿世紀後半結晶成「極簡主義」的潮流;而他與「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視覺藝術家的合作,跨藝術的理念至今歷久不衰。薩替因其尖銳與不妥協的個性,導致生前的人際關係一再更迭;而其最長久的同盟關係,反而是與受到東方哲學薰陶的約翰.凱吉。從薩替的生平與影響來看,先驅者的確孤獨。但回顧德布西、拉威爾與凱吉等人與他對自己的評價,吾人亦很難斷定,薩替自己是否比別人更了解自己。

    文字|蔡永凱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威爾森躺在台上的單人床上睡去。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現凱吉文本 無限迴圈的解構

    在倫敦巴比肯中心的「新娘與單身漢們」展覽中,名導演羅伯.威爾森親自獨角演出約翰.凱吉作品《無可言說》。在長達一小時的演出中,文本不斷地重複、被解構,似無終止。儘管舞台上盈滿的文字衝擊著視覺,威爾森講演時幾無移動的姿勢、全白的臉及服裝,讓觀眾更能專注地聆聽他所說的台詞。

    文字|魏君穎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復刻選文 里程碑

    無聲的震撼

    美國當代最偉大也最富爭議性的作曲家約翰.凱吉,在今年八月十二日離開了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他對音樂界最大的貢獻,是將「機遇」(chance)的觀念引入音樂創作,同時由於他對東方哲學宗教的嚮往和涉獵,他以易經六十四卦象的產生來解釋聲音與曲譜間的意義關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音樂美學影響了全世界:「聽而不聞則罔。聲音本來就是和諧的,包括人們所謂的『噪音』。所有我們的行動作為,都是音樂。」

    文字|譚盾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妙人物事

    玩具鋼琴 不只是「玩具」

    你以為玩具鋼琴只是給小朋友玩玩而已嗎?在現代作曲家的眼中可不止於此。自從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寫了第一首《玩具鋼琴組曲》,從此以後,玩具鋼琴正式成為一種演奏會用的專業樂器,後續也有前仆後繼的鋼琴家與作曲家,利用玩具鋼琴揮灑他們的創意、豐富他們創作的聲響。

    文字|林琬千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智利電影戲劇團把電影手法與電影影像融入戲劇演出中,圖為2008年台北藝術節中演出的《黑暗裡有光》。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位DNA 為劇場鋪陳進化之路

    結合數位科技的結果,使得劇場從以往對情節與角色的著重,往提升與擴大觀眾感官涉入的方向前進。不過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數位科技對劇場敘事或劇作的影響。如同電影的出現,讓二十世紀劇作出現類似蒙太奇甚至倒敘的寫作技巧。完全成長於網路世代的下一代劇作家,他們的語言表達與創作思維,自然會帶上數位時代的經驗。

    文字|耿一偉、林鑠齊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譚盾的創作總是與中國的傳統、中國的美學脫離不了關係。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機音樂」為底 傳統元素混融 東方歌劇開拓者——譚盾

    作為華人作曲家,譚盾可說是最受矚目的一位,不只因為他曾得過奧斯卡的電影配樂獎,也因為他創新的作曲手法,混融了各種東方聽覺與視覺元素,打造出不同凡響的歌劇新貌,從《馬可.波羅》到《秦始皇》,為東方歌劇邁向西方跨出第一步。

    文字|林琬千、許斌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雲門新作《花語》運用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快板音樂,也展現不同於《水月》的身體質地。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肢體舞動,跳出看得見的旋律 舞蹈與音樂的關係

    思考音樂與舞蹈的要素,更可深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音樂的要素為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音樂中旋律的元素來自音階,可以說是整個樂曲的輪廓,在時間流動的軸線上產生優美的弧線,就如同舞蹈中肢體於空間的流動,有無數線條的舞跡變化,這些動作的空間線條就像是看得見的旋律。

    文字|林惟華、劉振祥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 E1002打擊樂團的年輕擊樂家們。
    音樂

    「打」開約翰.凱吉的搞怪音樂盒! 1002打擊樂團 展演當代大師的創意巧思

    當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的搞怪創意,難得有機會在台灣被「聽」見!由一群年輕打擊樂家組成的1002打擊樂團,將要把約翰.凱吉知名的發明「預置鋼琴」搬上舞台,讓你聽到各種奇想妙聞的聲響,與「破壞王」超乎想像的樂思。

    文字|李秋玫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 瑪蒂爾德.莫妮葉的Tempo 76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飛躍廿七 前衛再前衛 直擊2007蒙彼里埃舞蹈節(Le Festival de Monpellier danse)

    蒙彼里埃舞蹈節已經廿七歲了,節目選擇依舊犀利前衛。今年的歷史緬懷主題正是該舞蹈節創辦人、九二年時因愛滋去世的編舞家多明尼克.巴古葉,八○年代的法國「新舞蹈」運動已成懷舊古蹟,新一代編舞家們在這個南法大城丟出他們自省更新的腳步。

    文字|魏淑美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約翰.亞當斯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音樂極簡風 不為捨棄累贅 只為書寫浩瀚 Minimal Music 寓繁於簡

    Mnimal Music與視覺藝術的「極簡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並非是對任何一種風格或主義的反動,更非以「捨棄累贅」為出發點,相反地,它是為了追求更寬廣的空間以容納更豐富的內容而存在。

    文字|林芳宜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STOMP以日常生活的鍋碗瓢盆、拖把、籃球、雨水等生活化物件為音符,將音樂領域中的「頑固節奏」以多樣化、生活化和視覺化的手法呈現出來。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打擊樂震撼,顛覆你的聆聽經驗

    以前我們聆聽音樂,現在我們「觀賞打擊樂」!從約翰.凱吉、白南準、Blue Man Group到STOMP等,不只是音符與節奏,聲音的演出超越我們的想像,結合視覺與肢體,打擊樂的新型態為觀眾開了另一扇「驚奇之窗」!

    文字|田國平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瑪姬.瑪漢選擇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來闡述環境的議題,她給予觀眾的想像空間是微乎其微的。
    舞蹈

    無價的投射

    在「環保」這個一點都不新奇的主題下,瑪姬.瑪漢選擇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來闡述環境的議題,她給予觀眾的想像空間是微乎其微的。坐在觀眾席上,雖然能夠清楚看到鏡子裡反照出的各種繽紛倒影,但同時也像課堂上被強迫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小學生,整場反覆毫無發展的動作則如同教條式的口號,毫不停息地對著觀眾怒吼。

    文字|林芳宜、林鑠齊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別叫現代舞太沉重!

    從渡海的身體到「身心靈」的身體,台灣現代舞似乎有了自己的「品牌」;但除了這些,現代舞存在於台灣還能具有其他怎樣的意義呢?而這三十年來,台灣現代舞經過雲門形象學的形成,儼然已建構了一套「文化工業」的生產機制,正是詹明信說的:「一切都成了形象,都成了文本,沒有涉指物,沒有外在的客觀世界。」

    文字|王墨林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東西方深沉靈魂之不親密對話 看林懷民轉化約翰.凱吉的音樂

    依舞尋樂如果只依靠表象的聽覺,對音樂中深藏的哲思與背景不加以深究,那麼音樂對於舞蹈而言,也只是再度淪為陪襯的角色。林懷民在凱吉的靜默中填入許多動作,卻只依靠單薄的瓷色背景來營造空靈,從這個舞作當中,筆者看不到兩位大師深沉靈魂的對話,只看到舞蹈與音樂兩個互不侵犯的世界同時並存於舞台上。

    文字|卓毅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雷昂.特雷門(左)展示他發明的電子樂器(1924),而這個樂器後來成為開啓二十世紀實驗音樂的發展。
    專題

    一口黑盒顛覆你的耳朵 電音創作新技法

    電音創作,不僅在學院派裡存在,也充斥在另類的地下樂團裡,這些非主流樂團使用電音創作舞曲的力道與活力,非一般主流所能及。他們使用機器故障時傳輸錯誤的聲音進行另類的音樂創作,這不僅顚覆你的耳朶,也改變你的看法。

    文字|胡子平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約翰.凱吉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念」挑戰者,「音樂」發現號 二十世紀藝術先鋒約翰.凱吉

    約翰.凱吉(John Cage)是當代最富爭議性的作曲家。他背棄傳統西方音樂的理論架構,重回原點──即「音樂」的定義──以開發創作的可能性。由凱吉發明的「機率」創作法,不但在音樂界引起相當大的震撼,與他合作超過半世紀的模斯.康寧漢也深受他的影響。因此,在介紹康寧漢的藝術生涯之前,我們先來懷念他的亦師亦友──約翰.凱吉──一生對音樂,甚至整個前衞藝術的貢獻。

    文字|范菁文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康寧漢一九六七年的《攪拌》,其中舞蹈的四個段落之次序可任意對調。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蹈界的長靑樹 多面向的模斯.康寧漢

    模斯.康寧漢是一位創作力旺盛、勇於實驗的劃時代編舞家。他所提倡的「音樂、視覺藝術,與舞蹈互相獨立」以及「機率編舞」等理念皆出自於他想讓舞蹈回復其本質:即動作在時間與空間中的意義。透過這篇深入淺出的文章,希望能讓讀者進入這位舞蹈界長靑樹豐富多元的創作園地。

    文字|陳雅萍、Hervé Gloaguen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