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以粗犷剽悍著称于世,艺术方面,按其草原游牧生活所发展出的狩猎舞(如模拟马及鹰的舞)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筷子舞」、「盅碗舞」等,至今仍经常上演。做为亚洲民族舞蹈新系列之首(接下来有日本、韩国、印尼、印度等),本文对自己民族的传统与未来之思索,也代表了目前民族舞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早在七世纪时,一个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从原始的密林深处走来,横渡腾汲思海,游牧向蒙古草原迁移。迨十二世纪,她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及肯特山以东地区,驻牧于大漠南北广阔草原之时,便开始了她伟大、艰难的发展历程。直至七百年前的十三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当时蒙古地区的各部落,遂共用「蒙古」为名称,终于崛起于北方天际的草原上,从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度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蒙古帝国,这便是称雄欧亚而震撼世界的蒙古民族。
蒙古人独特的生活文化
蒙古民族向以粗犷剽悍著称于世,更以能骑善射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再加上辽阔无边、雄奇壮丽的自然环境的陶冶,蒙古民族在其繁衍、昌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更养成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性格、风俗习惯、文化类型,独特的民族精神创造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草原游牧特色的绿色文化。其中,堪称「艺术之母」的蒙古舞蹈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并随著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演化而丰富起来,成为蒙古文化这部悲壮、优美,磅礴、深沉,剽悍、悠扬,粗犷、细腻之组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章。
对「圆」的偏好
自古蒙古民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毛毡帐裙」、「食为肉酪」,多少个世纪以来都以木架支撑,毛毡覆盖的「蒙古勒格日」(蒙古语:蒙古包之意,即古称穹庐)为居室。这种由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的活动帐幕,高2.5米,直径3米,屋顶中央有天井,可通风、透光。「蒙古勒格日」挡风御雪,下雨时也不会漏水,易于搬迁,是游牧生活的杰出创作,凝结了蒙古民族在认识宇宙自然的过程中,对圆的特殊认识及偏爱。圆暗示著宇宙循环周而复始、圆满吉祥的哲理和民族审美的意念。《蒙古秘史》里记载著古代蒙古人在祭祀礼仪上,有围成圆圈、围绕松树而舞的习俗,蒙古人在蒙古包里跳舞的时候,舞者面对四面环绕而坐的观者,动作展示的空间、人体活动的方位,则自然环绕而行。「蒙古包」的天井犹如太阳当空,而那伞状的条条支架更似道道阳光普照。蒙古人的生活,处处可见圆的图案;蒙古舞蹈中无不渗透著圆形、圆线、圆韵。
由于地处高原、天气寒冷,以及游牧生活方式的便利,蒙古人爱穿宽大厚实、色彩鲜艳的蒙古袍,佩以红、绿、天蓝、黄等不同色的绸缎腰带。头缠色巾或戴著尖顶卷檐的风雪帽,脚蹬皮靴,男子腰间右挂装饰华美的蒙古刀,服饰华丽大方、宽松豪气,显示出民族审美与经济、生活、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密切联系,更是精美贴切的舞蹈服装。
独钟白、蓝、黄三色
蒙古族「尙白」,以白色为民族审美意象的主导色调,白、蓝、黄三色构成了历史悠久的「有意味的形式」。白色象征著圣洁和吉祥;对蓝色的尊崇源出古代萨满教对天神的膜拜,象征著天威的庄重;黄色通常被理解为宗教情感的符号和尊贵温暖的标志,是佛教光辉、民族正宗之色的象征;绿色是生命、希望的喩示;而「黑色」则是蒙古民族的忌禁,是邪恶的代表。色彩的喜恶与蒙古民族的精神气质互为表里,对蒙古舞蹈的内在气韵以及舞蹈语言风格的色彩,有著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牛羊肉和繁多的乳食品,自古就是蒙古人喜爱的食物,手扒肉、奶茶香飘驰名。蒙古人善飮酒,醇美的奶酒,不但可以驱寒除劳,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激发诗歌舞韵,且有酒必有歌舞。蒙古族的节庆仪式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先。古时军队出征、欢庆战利、部落联盟、婚丧嫁娶等,也与古老的宗教有密切关联。
「萨满」是蒙古民族古老的宗教,元朝以后主要信奉喇嘛教,也有少数信仰伊斯兰教、天主教以及汉族的佛、道教和祖先崇拜等。如今蒙古族散居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主要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原苏联境内的布利亚特、科尔梅克蒙古国和中国境内。全球蒙古人数大约有七百万左右,居住在中国境内的约四百八十万,其中百分之七十聚居在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聚居二百多万人口,其余散居在世界各地。蒙古民族有自己规范的文字和不同的蒙古语方言,这也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有关,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那达幕」等节庆精采、热闹
其实,除了重大的活动,牧民们是很难聚集在一起。因而,那些庆典欢聚的古风便由一年一度的「那达幕」大会承袭下来,并使得这欢聚尽情歌舞的风俗保存下来,成为今天蒙古族最隆重、最重大的节庆之一。
「那达幕」是蒙古语「娱乐」的意思,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举行,是歌舞各种表演活动的重要节日。摔跤、射箭、赛马是最精采的项目。摔跤场面热烈壮观,摔跤手们身材魁伟,穿著特制的衣裤,脖子上系七彩飘带威风凛凛地排列在草原上。
蒙古式摔跤动作变化多端、神奇莫测,充满了动静之美和舞之气韵。「陶日古德」(雄鹰之意)是对摔跤手的赞誉,故摔跤服饰依据鹰的意象而制,选手更是模拟雄鹰盘旋、翱翔翩翩起舞,动作矫健勇猛、充满信心,是民族英雄的象征,古老的图腾。民间最原始的、也是最壮观的蒙古著名「摔跤舞」、「鹰舞」就是在这天然的「舞台」上展现。在此基础新创的「摔跤舞」,神奇幽默、技巧性强、动作强调沉稳剽悍、雄健自如。鹰式蹲步就是常见的动作:开胸阔臂似雄鹰展翅,屈膝半蹲似稳站山岩,高抬后腿宛如金鹰独立,昻头审世若回旋升空。新作《鹰》舞则是将古老的蒙古舞蹈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发展了蒙古舞双肩、双臂、及手的优势,产生奇妙的艺术魅力。
马是蒙古舞的艺术泉源
马是蒙古人最亲近和最忠实的朋友。它懂人性、解人意,生活中牧人一刻都离不开马。「那达幕」中最精采动人的是赛马。蒙古族舞蹈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就是马步和马上动作。
马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具备功利和审美的双重价値,而且随著历史的发展,它的美学价値越来越高。马与勇敢、矫健、昻扬、奋发、潇洒、灵透、忠义、赤诚、温沁等审美意象紧密相联,真正是美的荟萃,民族美学、理想的物化形态;是蒙古舞蹈的动作、姿态、神情、韵律及创作表演的意象内容。蒙古舞中典型的肩部动作韵律、基本体态的后靠和那沉稳豪迈的内在气质,都是与马背生活分不开的。肩的动作就是骑马生活放松自然的模拟而艺术化的,是来自内心松弛的一种洒脱自在的美感。许多舞步就是模拟马的行走、奔驰、跳跃等形态而创造发展起来的,如走马步、奔驰步、躱闪步、卷身套马步等。但蒙古舞蹈中马的形象已不只是外形的模拟,而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最著名的舞蹈有《牧马舞》、《牧人舞》、《马刀舞》、《驯马手》、《绿色的骄傲》等。
蒙古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是模拟各种飞禽走兽形态的狩猎舞。前面提到的马与鹰,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发展、沿袭、凝练。元代的《倒喇舞》是一种以歌伴舞的舞蹈形式,「倒喇」是蒙语歌唱的意思。「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这是历史的记录,延续至今,或许《顶碗舞》、《顶灯舞》就是由此承续下来的。元代沿袭了宋代的宫廷歌舞遗制,但注入了蒙古民间歌舞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宫廷舞蹈,《十六天魔舞》便是其中一种。
「萨满」教对舞蹈的影响
「萨满」教的「博」所跳的舞蹈,可称为「巫舞」。当佛教成为元帝国的国教之后,寺庙舞蹈「查玛」开始在各地盛行起来,这些宗教舞蹈对蒙古舞蹈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闻名的《鄂尔多斯舞》就是著名的舞蹈编舞家、新蒙古舞的奠基人贾作光运用了宗教舞蹈的语汇,注入新的内容而发展、创作的。
承传至近、现代,可惜有些古老的民间舞蹈失传了,如《海淸舞》等。但整个来说,蒙古民族的民间歌舞是更丰富了,如:鄂尔多斯的《盅子舞》、《盘子舞》、《顶灯舞》、《顶碗舞》、《筷子舞》;科尔泌的《安代》;布利亚特的《圆舞》;厄拉特的《托普修尔》乐舞等等。
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的《筷子舞》、《盅碗舞》等
蒙古舞蹈艺术是蒙古民族内在精神的观照。粗犷强悍、辽阔豪气是其主导风格,但也不乏柔美典雅的情趣。传统的《安代》舞典型地表现出蒙古舞的风格、意蕴:「踏地甩巾」的舞步,「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的气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一位老爸因女儿久病不愈,无奈,对著苍穹唱起悲叹的歌谣。歌声撼动了草原上的人们,众人围著父女唱起了歌跳起了舞,以示安慰和祝福。不料歌声打动了病人的心,病情渐渐好转,病人也随人群起舞。《安代》具有原始宗教的色彩,是一种自娱性的集体歌舞。跳《安代》时,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可即兴编唱,节奏为四分之二拍。传统的动作有:「单甩巾踏步」、「双甩巾踏步」、「甩巾踏步跳」、「双吸腿跳步」等。经过加工提炼的《安代》舞,更强调上肢的绕圆律动,及踏步顿足、转和跳的动作,既有规范又保持即兴自娱的风格,有热烈的美感,及广场、剧院表演的双重价値。
《筷子舞》和《盅碗舞》 同属于表演性道具舞蹈。《筷子舞》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上,在人声和三弦、四胡、笛子、马头琴等乐器的伴奏中,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单手或双手握筷子,敲击手掌、肩、胯、腿、地面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起,绕肩韵味十足,绕圆动律感强;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淸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旋转,各种动作基本保持半蹲的舞姿。慢舞时,稳重端庄、深沉豪放;快舞时,轻快飘洒,优美强健。现已发展有多人、女子的舞蹈形式。
《盅碗舞》也是喜庆节日由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过去由男性艺人表演,现在已由女性表演了。舞者双手各持盅子一对,用食指、无名指夹住上面盅子的外缘,中指扣于盅内,大姆指肚托下边的盅底。两盅之间有空隙,可以击打作响。《盅碗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身着华丽的长裙,头顶三至九个盘龙绣云的瓷碗,手持双盅击出淸脆银铃般美妙的声音,在悠扬的民间音乐伴奏下,舞出「软手」、「揉臂」、「碎抖肩」、「平足绕圈转」、「折腰」、「板腰」以及「碎步」如飞的「水上漂」等,一系列在头顶碗的状态下,完成的高难度动作。舞蹈表现蒙古女性端庄娴静、柔中带刚的性格气质。韵味要持重雄浑、不耍花俏,头只能随身而动,不能任意看视,步伐洒脱柔媚、不能起伏过大,要刚柔相济。《盅碗舞》是蒙古舞蹈中的经典瑰宝。
以上介绍的舞蹈,不仅是流传于世的蒙古舞蹈典范,也是舞蹈院校蒙古舞课的必修。蒙古舞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新舞码,并在几代舞蹈家的整理、挖掘、辛勤努力下,建立了完整而系统的、较为科学的教学、编舞、表演体系。(仅指内蒙古的舞蹈而言。)
蒙古民间舞的未来?
诚然,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古老的民族从原始迈进现代。当有一天,飞转的车轮携着浓烟,伴着嘈杂的机器轰鸣声,替代了飞奔的骏马和淸脆的马蹄声,那质朴、真切、坦荡、无私的天质会怎么样?似乎每个民族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这「新的挑战」。而我能想到或努力去做的,不只是学习传统的形与式的「有形文化」,更要去体受、挖掘根植于那看不见、摸不着而实实在在感到的,那流淌在民族、人类中的圣源。那无形的内在精神是民族的深层聚力,也是蒙古舞蹈的精髓。
「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知是悲怆、伤感、赞美、自信、漠然、还是孤独。而那辽阔的天空、苍茫的草原,给人生的空间和博大的胸怀,蒙古人──马背上的骄子,扬鞭策马,驰骋草原!
文字|阿明乌日塔 汉名康绍辉,蒙古舞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