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斯托斯维奇多次应新象之邀来台演出。(新象文教基金会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新象二十

「第一」的美丽与哀愁

「第一」总让人印象深刻,尤其对于表演艺术来说,大环境的艰辛,成就第一是要有点勇气、霸气,与傻气,新象二十年来到底创下哪些纪录?其影响如何?而新象又在这些纪录中显现了甚么样的成长轨迹?

「第一」总让人印象深刻,尤其对于表演艺术来说,大环境的艰辛,成就第一是要有点勇气、霸气,与傻气,新象二十年来到底创下哪些纪录?其影响如何?而新象又在这些纪录中显现了甚么样的成长轨迹?

跨世纪之音演唱会缔造了纪录──六万人的露天大型演唱会是台湾第一、三万免费观众涌入,霸气第一、大投资小回收,加上天候、社会气候因素,风险高是第一、文化活动?商业活动?政治活动?引起大家质疑、讨论最多也是第一、结合流行与古典观众的大手笔制作造成事件是第一、舞台技术困难度与耗费的人力、财力是第一……而这些第一如果放在新象二十年的发展上来看,它们不过加长了新象的「第一」名单──引进默剧(玛诺与玛朶默剧1979)、亚洲艺术、非洲舞团(塞内加尔国家舞团1986)、舞踏(白虎社1986)、苏联芭蕾舞团(波修瓦芭蕾明星舞群1990)、东欧乐团(捷克布拉格交响乐团1989)、大陆表演团体(中央芭蕾舞团1992)、大型百老汇歌剧团(《我爱红娘》1991)、自制中文音乐歌舞剧(《棋王》1987)等等。

新象自一九七八年创始,今年正迈入第二十年,以时间座标来看,解严恰是前后十年的分界,整个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使得新象的角色有著极不同的转变。刚创立的新象企图心旺盛,许博允说他原先规划了十三项业务,经纪国际艺术节目不过其中一项,其他还包括了翻译中心、制作中心、国际公关、影像制作、图像银行、生活创意中心等等。走国际路线的大格局似乎是擘画第一刀确立的角度,而许博允与樊曼侬夫妇俩艺术界的好朋友们就成为影响新象以艺术文化为开始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例如舞蹈界的林怀民、音乐界的许常惠、戏剧界的吴静吉、建筑界的黄永洪、美术界的楚戈、摄影界的郭英声等人都是新象最佳的艺术顾问,也因此新象成立一推出的国际艺术节,就节目质与量上的声势都要比当时也才开始的台北市艺术季来得浩大。

培养艺术行政人才

为了每年国际艺术节上百场、遍及全省的演出,新象雇请了最多的艺术行政人才。现任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行政总监的兪冰淸也曾在大学毕业后自荐到新象当义工。对于忙完了节目还得到街头巷尾张贴海报「余悸犹存」,「贴完都半夜了!」兪冰淸说当时艺术行政是什么没人有概念,一切都是大家硬著头皮土法炼钢,待遇不好,还常常几个月发不出薪水,又经常累到半夜才回得了家,要不是喜欢艺术,而这个工作有机会接触心仪的艺术家、增广视野,实在很难说服家人、坚持下去。资深广播制作王玮也曾是新象人,提到新象频繁的人事异动,她觉得对新象二十年的经验无法有效累积是一大伤害。

从一、二十人的公司,到一百多人的艺文中心时期,再到目前三、四十人的基金会经营模式,新象流失了许多人,不过也培养了许多人,他们有些仍在不同的艺术领域担任主要的行政决策工作,例如台大音乐硏究所所长王樱芬、前台北市文化局筹备处执行秘书苏昭英、牛耳艺术经纪公司的顾问郑远芳、艺术学院戏剧系副教授马汀尼等人。或许不是新象有心挿柳,柳却成荫,这前十年的独门生意也因开枝散叶而带动后来艺术行政行业的兴盛。

经纪国内艺术家

除了节目的引进外,新象也扮演经纪国内艺术家的角色,雕刻家朱铭第一次出国展览、王正平到香港、云门、兰陵赴菲律宾演出都是由新象推介、安排,然而这项刚起步的事业却旋即中断,许博允表示,虽然艺术经纪在国外早已是一门行业,但是他作经纪主要是想借由交涉国际节目的网路也顺便推介国内好的艺术家到国际上,可是经纪事务必须牵涉金钱而使得初衷变质,也因此慢慢地停了脚步。

为了推展艺术活动,新象在一开始时便出版《新象艺讯》周刊,内容包含了各个艺术领域的介绍,可说是国内第一份的综合性艺术专刊,当时负责戏剧版面的李慧娜也是学校一毕业就来到了新象,除了编务外,还得办讲座、推广活动,「看似与现在企划的方式没两样,但是当时可都是开风气之先!」李慧娜说现在许多文人名嘴都是当时被新象挖掘出来的,讲座的受欢迎到后来还有「系列」规划,虽然收门票,反应却热烈,而且也变成一股风潮。

开拓企业赞助艺文风气

办节目需要资金周转、需要企业赞助,但是赞助艺文风气未开之际,工作进展备尝艰辛。在新象待了十多年的郑远芳现在提起「三点半」恐惧未消,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轧进了一张票子,郑远芳却在银行当场委屈的哭了起来,「那时找企业赞助困难,大家都还不了解艺文活动,每次得像个传教士一样,不停地吿诉他们艺术活动对社会的好处」。黄翠谨,目前正攻读英国城市大学的艺术行政硕士学位,回忆在新象时曾为企业设计艺术课程,一家家的接触、游说,辛苦自不在话下,但能让企业真正接触艺文,进而日后要求帮忙规划演出活动,不但带动社会艺文风气,也替新象维持了与企业的良好关系。

主办大、小剧场活动

推出表演节目外,新象还自制舞台剧,改编自文学创作的《游园惊梦》(1982)有难得一见的大卡司──白先勇、樊曼侬制作,黄以功导演,网罗了影视、舞台剧演员卢燕、胡锦、归亚蕾、刘德凯等人,可说是目前舞台剧与电视或流行乐界跨界交流的滥觞。舞台制作部分为了表现时空转换的意识流心理过程,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名家书法、幻灯的投射,让舞台有真正充分的发挥。当时的执行制作李慧娜回忆说,为了表现大户人家的气魄,还到骨董店去借真的家具,「光是搬道具的就有五、六十人,后台上百人,简直一片混乱!」不过造成的轰动却是令黄以功至今难忘的,「国父纪念馆两千多个座位全满,还连演了八场,党、政、军要员全到了,扶老携幼盛况空前」。之后新象接连自制了几出戏,如胡金铨导演奚淞原著《蝴蝶梦》(1986)、汪其楣导演《天堂旅馆》(1987)等,而八七年更推出了第一出音乐歌舞剧《棋王》。

因当时的国父纪念馆整修,新象许多节目不得不移到中华体育馆演出,弦乐四重奏如此、《棋王》如此,可是许博允却有意外「收获」──气氛效果佳、观众人数倍增,《棋王》连演了十几场。但是第一出的音乐歌舞剧制作,经验却是缺乏的,当时征选女主角第一名、现任果陀剧场制作人,也制作过音乐歌舞剧的陈琪,就因整个排练过程的混乱、延宕而只好退出。最后的《棋王》是由张艾嘉、齐秦领衔演出。几出大戏下来新象在财务方面险险过关,许博允说因为金钱、精神压力太大,九〇年的《不可儿戏》之后新象便逐渐地停止自制舞台剧。

一九八五年新象成立了艺术中心,除了原来的业务外还增加了小剧场、餐厅、艺术教室,人员也增加到一百多人。谈到小剧场,许博允得意地说「那是黄永洪设计、吴静吉的主意」,小剧场由马汀尼负责,新象提供专业的场地以及五千到两万元不等给一些有潜力的新剧团演戏,第一代小剧场的河左岸、环墟等十几个剧团当时都曾在这里「相互观摩」。除了戏剧的演出,这里也经常有音乐会,会后还安排音乐家与观众面对面沟通、交谈。艺术中心时期可说是新象「人气」最旺的时候,丝路餐厅虽然营运不错,但庞大人事开销,光每个月的薪水就需要二百多万。财务的压力下,一九八九年新象不得不结束艺术中心,九〇年转为基金会的营运模式。

解严带来冲撃

新象的第二个十年正好碰上了解严,政治、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报禁的解除、年轻一代的媒体工作者的加入,两岸开放探亲、交流,都使得整个环境趋向多元化,新象做的再也不是独门生意,一些经纪公司纷纷成立。资深媒体工作者黄寤兰就观察到新象角色在前后十年有著极大的改变,「之前的新象一路扮演开路先锋」,许多很不合理的观念及规定都是新象去碰触、去破除的,例如塞内加尔的演出规定不能裸体,否则有违善良风俗;而兰屿雅美族当初在国父纪念馆的演出也曾因为「服装」的问题受到关照;其他还包括艺术文化演出课征娱乐税,外国演出团体货物不得马上通关等问题,新象以著被压迫的形象向不合理的法令、规章抗争,得到了媒体的支持,于是在记者的推波助澜下,问题慢慢获得了回应,新象此时的角色也扩张到无限大,它被赋予了艺术的使命,代表著民间艺术的声音。

但是解严后整个环境的改变、艺术市场的蓬勃,也相对的引发战争。艺文活动是一种商品,讲究包装也讲究品质,新象已不再是唯一接触国外艺术讯息的管道,节目的好坏有了比较,年轻一代的媒体工作者没有过往的包袱,报导新闻时有更多的角度。对于新象的文宣包装、一些游走法律边缘争议性的做法,记者卢健英就持较保留的态度,「总是得多方求证后才敢放心下笔」。对于这一点,许博允也感觉到现在的记者不像从前来得支持,宣传上「比起以前报纸只有三大张的时候更加困难。」许博允曾在跨世纪之音后感慨时代变迁,推动文化事务反而更困难,「以前只要上面的人点头,现在则处处是山头。」

环境的转变、市场的优势不再、宣传管道的便利性消失,让新象的第二个十年走得不如以前风光,虽然跨世纪之音仍有著新象过往一贯的气魄,但是也显露了新象经营上的疲态。这次上亿元的负债虽又拿了第一,但是新象二十年来能够在起起伏伏中坚持下来,人气第一是最大的资源──不管是内部工作人员的热忱,或是艺术界、媒体界、政治界、企业的支持──尔今如何调整经营的脚步,重辟「新象」、重开格局,将是新象下一阶段必须面对的更大挑战。

 

特约采访|林蓓莉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表演书签

1979

西塔琴大师拉维.香卡

在世界音乐潮流、自由爵士运动与印度宗教冥想文化同时席卷全球的七○年代,拉维.香卡的来访带来深远的音乐文化融合意义。

1982

《游园惊梦》

新象第一次制作大型话剧,将白先勇知名小说《游园惊梦》搬上舞台。由黄以功导演,结合卢燕、胡锦、归亚蕾及刘德凯等演员, 旧日繁华与今日凄凉,毕现于台北国父纪念馆的舞台上。

1982

华裔钢琴家傅聪

将享誉国际的华裔音乐家邀请回国演出,对国内音乐界有强大的鼓舞激励作用。声蛰国际的英藉华裔钢琴家传聪回国,从南到北演奏了四场,为当时音乐界一等盛事。

1982

英国皇家爱乐交响乐团

在国家音乐厅尙未落成的年代,台北市大型古典音乐演出场地只有国父纪念馆,新象仍然克服万难,请来英国皇家爱乐交响团演出,对于当时极少机会聆赏大型交响乐团演出的观众不啻是—大福音。

1983

马歇.马叟默剧

马歇.马叟数次受新象邀请来台,不仅让国内观众了解舞台默剧(mime)的表演,也启发此地演员的观念与训谏方法。

1992

北京中央芭蕾舞团

北京中央芭蕾舞团是第一个中国大陆来台演出团体。由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伴奏,演出全本《天鹅湖》西方舞码,及《祝福》、《紫气东来》等新创中国芭蕾舞剧。

1990

苏联波修瓦超级明星芭蕾舞群

拥有两百年悠久传统的波修瓦舞团,由优秀的舞者们带来一系列舞码,包括《柴可夫斯基双人舞》、《唐吉诃德双人舞》、《摩尔人的孔雀舞》等芭蕾经典选段。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