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舞蹈的表演与创作已受到国际舞蹈界之肯定,但此次会议台湾只发表三篇论文。在推广舞蹈艺术时,除舞台的表演外的学术硏究似更应受到重视。
国际舞蹈节活动至今已是第二十届,最初(1986)系由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胡善佳创办,旨在增进亚太地区舞蹈发展并与全世界合作与交流,结合全球各地的舞蹈专家学者共同为舞蹈教育贡献心力。礼聘舞蹈菁英讲授指导,让与会人士与学生有更多修习的机会;更邀请世界各地的舞蹈团体演出,彼此观摩与切蹉。此项活动由第一届至第五届均由香港主办,并于香港演艺学院进行各项活动及演出。第三届(1988)舞蹈节活动更于香港演出结束后,由国立艺术学院及云门舞集共同主持下,来台举行一星期之活动。第六届起,由于经费短绌,舞蹈节活动便开始由各会员国轮流主办,也增加各国人士对主办国当地舞蹈环境的了解与交流。
此后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举行之后,相继于台北、东京与秋田、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北京、澳州墨尔本与印尼雅加达举行,今年则再返回第一届主办国──香港,并由世界舞蹈联盟亚太中心(World Dance Alliance:Asia Pacific Center)协同办理,同时举行年会,因此也称为亚太国际舞蹈节/舞蹈会议。
今年名为「舞汇九七」(DANCE'97)国际舞蹈会议(International Dance Conference),是由香港演艺学院临时市政局及临时区域市政局共同办理,自八月四日至八日在香港演艺学院演奏厅举行。本届主题为「舞蹈于现今社会的价値」(The Value of D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共有十篇论文发表会(Paper Session)及三场硏讨会(Paper Ses-sion)。台湾发表人士除笔者外,尙有王云幼与现于纽约攻读博士的陈雅萍、吴文琪;除外,尙有来自美国、英国、澳洲、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中国大陆、巴西及香港当地等各地人士与会。
论文发表会场现场开放给参加舞蹈节人士进入、发问对谈。论文发表会每场由二至三名同范筹论文发表者提出约二十分钟之口头宣读,之后由现场参与人员发问,共同硏讨、交换经验。
东方论文集中于教育、创作、文化
吴文琪现天普大学博士班攻读,她提出的论文题目为《教育后现代模式的理念框架:在当代舞蹈界强化学生的创意并培植其文化意识》(注1);针对台湾高等舞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理想的新型式,整个论点著重于讨论中国与西洋对于「创意」的不同看法。究竟台湾的现代舞蹈,该随西洋模式强调个人及创意呢?或是遵行传统模式,以凸出集体意识和技巧的显现。
此篇论文的作者将后现代主义的过程方法及多元化的教学,融入中国的创意观中,意图经由此教育法来让中国舞者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能经由此来发现自身个性特征。除了评析及比较外,她也提出教育现存之种种矛盾,来解释问题为何存在及改善方法,希望借由改良之后的教育模式,来解决当前台湾高等舞蹈教育现存之问题。
现于纽约攻读舞蹈博士的陈雅萍所提出的论文为《东方之旅:台湾现代舞的文化特征与定位》(注2),提出台湾的现代编舞家在过去十年的摸索之后,开始寻找东方的身体美学。她针对林秀伟、陶馥兰及刘绍炉三人的舞作,来探讨受过西方现代训练之后,转脱为「气」、冥想、祭典的呈现。他们都在寻找独特的表演艺术,企图挣脱传统,但又不失去东方的根质。
另一方面,陈雅萍又分析这种反传统又不脱离传统的表现法,反而显出日本舞蹈对台湾现代舞的影响。舞蹈被认为是一种脱离传统超越西方的先锋艺术,台湾的现代舞在不知觉当中,进入这一个方向。论文当中还比较不同编舞家在此方向的异同之处,并深入东西方相互作用及自我定位后的骄傲。
中国大陆欧建平提出《希望的曙光:中国芭蕾所面对危机与机遇》(注3),说明中国大陆在政策改革后,芭蕾依然仍受欢迎、现代舞则尙未开始。芭蕾舞团陆续成立的次序可见由边岸渐入内陆;表演艺术活动逐渐由传播公司办理,而非只是政府主办。不仅引进外国团体,也将外地团体带入北京。同时也办理座谈会来教育观众,亦帮助舞团获得较高的收入,使舞团可以生存、专心于演出。然目前看来,大半的舞团没有新的作品,多演出像《吉赛儿》、《睡美人》等古典舞码。行政上越来越没有系统、政府的资助给错方向;演出的票价过高,超过一般民众的能力负担,结果参与的观众大多是住在当地的西方人。
另一来自大陆的于平发表的论文是《当代世界的舞蹈价値抉择》(注4),提及舞蹈在当今社会是多元的,以心灵及精神之价値为主。于平认为个人主义是有发扬的必要,舞蹈以动作为底,以个人表现为呈现的方式,才符合政府或大众之需求。
欧美论文主题广泛
其它欧美人士之论文有许多有趣的主题,其范围和思维相当辽阔,不只局限在艺术或教育的范畴上。来自英国奇切斯特高等教育学院(Chichester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的瓦来里.布雷金萧(Valerie A. Brigin-shaw)提出了舞蹈与海岸线的关联的论文《崇高的海岸线:李.安德森的《海滨小屋》中的舞蹈和文化价値》(注5)。
《海滨小屋》是安排在一群海滨小屋内、外的演出,作者将它作为个案,来探讨海滨、海岸线和地平线如何与各文化内涵产生共鸣。舞者在海滨地区的屋内外跳舞,甚至于跳入水中。海滨与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海滨与小屋又是内景与外景的分界,借由此概念探讨人身体上的种种分界线,以及舞蹈中手势与动作、动作与空间的关系联想。从舞蹈呈现的景观中,来探讨舞蹈文化与大自然的关连是非常有趣的硏究动机,在英国还有许多这种实验性的作品。
另一篇是由美国凯特.马丁利(Kate Mat-tingly)提出的(注6),她认为舞蹈与建筑有许多相似性,两者都是通过设计的空间在进行交流,有趣的是,整个二十世纪美国建筑师和编舞家们的设计方式,居然非常相似。她以幻灯片对比纽约的摩天大楼与巴兰钦的双人舞;长桌型的建筑与玛莎、葛兰姆的舞作;重叠交错的建筑与碧娜.鲍许的作品等。她也强调是以线条、结构、文化及历史等方向来寻找它们的关连性。就线条性而言,均是相当贴切的;然而从图片上来看,除了线条之外其它的关系并不明确,也正因为如此引起在场人士的激烈争议。
另外来自美国的露丝.所罗门(Ruth Solomon)提出舞蹈医学方面的报吿,题目为《舞蹈医学的未来展望:舞蹈医学/科学的应用硏究》(注7),主题在强调如何用她的硏究用在舞者训练,结合舞蹈训练及舞蹈医学科技来改善者的舞者身体状况,以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她提出百分之七十的舞蹈伤害是属于Mi-crotrauma(重复过度使用同样身体部位所受之伤害),而这是可以加以改变的。
她举出台湾舞者常用的葛兰姆技巧,膝盖受伤者占最高位,其次为康宁汉,接著是李蒙,再来是韩福瑞,最后是荷顿;另一方面荷顿技巧上背受伤率最高;足部最易受伤的则为韩福瑞技巧。她曾经来台湾以云门舞集及左中舞蹈班为观察硏究对象,并做为此次硏究报吿之范例。
硏讨会探讨中国舞蹈新气象
硏讨会(Panel Session)的部分则由一人主持,根据主题提出报吿再交换说明。笔者在硏讨会所提出的论文系与宾州大学舞蹈系主任黛娜.凡琼欧内(Danna Frangione)、专任教师胡二冬,及科罗拉多大学舞蹈系教授王云幼四人共同合作硏究发表,除现场宣读及录影带放影说明外,并由左营高中舞蹈班学生现场示范演出,名为《世界融合性舞蹈:跨文化舞蹈的种种价値》(注8)。
该硏究肇始于一九九三年黛娜.凡琼欧内第一次至左营中高舞蹈班教课及舞蹈排练后,至今每年仍利用暑假至左中排舞,同时王云幼也在左中进行舞谱重建,同样舞码也于美国大学舞蹈系排练及演出。经过四年跨文化及国籍的硏究过程,了解其中之差异、成就表现,分析个别的优缺点,以为改进舞蹈教育之参考。
另两场硏讨会则分别是由美国名舞评家玛歇尔.席格主持之「跨文化确认身份」(Crossing Cultures/Defining Identities),以及由中、美、英、德、港等地之舞评家参与的圆桌会议(Critics Round Table)讨论主题为「新时期的中国舞蹈:广东、香港及台湾」。
「跨越文化确认身份」硏讨会除主持人外,应邀参与讨论的尙有罗曼菲、美国关珊珊、马来西亚缪长靑及香港梅卓燕等四人,均为各地之著名编舞家,探讨其编舞过程中是否有文化背景之因素,以及历史传承的压力。
此四位编舞家为散居各地华人、在当地土生土长,也在当地受教育,大学时代前往美国进修取得高等学位。在不同生活环境及教育文化薰陶后,同是中国祖先之四人的舞蹈呈现与观念想法有相当差异。中国五千年文化背景及历史包袱都影响了其创作思维,而在表达上却有绝然不同的呈现。但无论何种表现,其文化影响是盘根交错、多元一体,无法单一分离或独立生存。
后一场的舞评家圆桌会议的参与者有欧建平、玛歇尔.席格、凯特、马丁利、香港烈戴丽.汤布力、杨春江、英国拉姆齐.伯特及德国约翰.史密特,大都认为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舞蹈市场上并不见新现象,反而是台湾的舞蹈在带领中国的未来,较多角度、有潜力。北京舞蹈学院的呈现基本上重技巧而非创作,另外广东舞团用的则是「武术」而非舞蹈,只有中国舞蹈外形并无中国之精神。香港舞评家认为中国舞是多面的,不能加以限制,创作者必须多了解社会进步及现代化的情形;英、德舞评家则认为中国不应拒绝西方的参与和进入。
提升舞蹈学术硏究値得借镜
此次的论文共发表二十三篇,其中台湾只占三篇,一篇是纯台湾来的,其余二篇论文发表者目前均在美攻读博士。台湾方面似应多鼓励赞助舞蹈界学者参与发表,以提升舞蹈学术硏究之门。
舞蹈艺术的范畴非常辽阔,除了表演及创作外,行政及硏究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助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会议中各式各样题材之论文报吿,许多的硏究题目非常细微深入,値得我们参酌借镜。
除了左营高中舞蹈班的小型演出外,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也应邀参加此次的舞蹈节演出;另外多面向舞蹈剧场及太古踏舞团则联合演出了一场「台湾第三波舞蹈之夜」。舞者出色的技巧、创作的多变性及多元化的风格,是台湾舞蹈备受瞩目与赞誉的特点。
香港演艺学院的场地设备俱佳,是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全部的活动在同一栋大楼举行,给参与者莫大的方便。十间舞蹈教室提供各种舞蹈课程进行,演出者也有排练的场地;论文厅原是音乐演奏厅,音响及视野均佳,各式媒体器材充足。大、中、小型剧场广设,有助于各类型舞蹈之发表,刺激创作及表演。不似台湾,适合表演场所难寻;实验性的小剧场表演更是无处可去,大型的表演厅有很大的票房压力,使创作者举步不前,无形中降低了创作的竞争与刺激。现今,以台湾的人力物力办活动不难,场地才是最大的困扰。
艺术的成就要与现实的环境相结合,方能竟其功,非艺术工作者单一而为的。这次北京舞蹈学院的演出被称为杂技团表演,另人惋惜。虽然舞者的身材与技巧均是上上之流,然而因为环境因素,不求进步与改变,仍停留在初期观念,一味追求高难度的技巧表现,毫无艺术内涵与品质可言。
反观伦敦拉邦舞蹈学校的表演,获得相当高的评价与赞赏,技巧的表现自然流畅,不刻意凸显,身线条乾净明朗。朴实贴切的服装更充实了创作者的意念表达,舞作的呈现具深度与内涵,令人回味再三。两相比较,深觉艺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社会大环境与政策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再者,台湾现今设有舞蹈系的四所大专院校,均著重于表演与创作,使舞蹈艺术的基础硏究成空,令有志从事者只能选择出国硏读,殊为可惜。应在各大学增设舞蹈系,且各校应有其特定之主题发展,不只强调表演及创作,多元化之人文类科才是发展的重点。
注
1.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ance Educa-tion, the Postmodern Paradign in Taiwan:Fos-tering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Cultivating theri Culture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temparary Dance World
2.Journey Into the East:Eastern Body Aesthetics and Orientalism in Taiwan's Modern Dance
3.In the Light of Hope:The Chinese Ballet Fac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risis
4.The Choice of Value in Contemporary Dance
5.Subliminal Shorelines:Dance and Cultural Val-ues in Lea Anderson's Beach Huts
6.Choreography & Architecture
7.Research in Dance Medicine/Science & Somatics World Fusion Dance:Values of Cross-Cultural Choreography
8.New Chinese Dance; Guangdong, Hong Kong, Taiwan
文字|周素玲 左营高中舞蹈班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