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只有短短一天多的工作坊,近廿位学员结业演出的作品仍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能量。(杨美英 摄)
工作坊

抛「头颅」、洒「热血」?

在地观察二○○三台南「行为艺术」工作坊

或许是这个沿袭自德国艺术家波伊斯高喊「人人都是艺术家」动人口号的神奇魔咒使然,即使只有短短一天多的工作坊,近廿位学员结业演出的作品仍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能量。他们之中,包括了台南、高雄、台中地区的剧场人,还有一些教师、学生等,倒是原本被期待出现的美术界,出乎意料地寥寥可数。

或许是这个沿袭自德国艺术家波伊斯高喊「人人都是艺术家」动人口号的神奇魔咒使然,即使只有短短一天多的工作坊,近廿位学员结业演出的作品仍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能量。他们之中,包括了台南、高雄、台中地区的剧场人,还有一些教师、学生等,倒是原本被期待出现的美术界,出乎意料地寥寥可数。

初夏的台南,有一场「行为艺术」工作坊(注)顺利完成,资深剧场人王墨林于公开演出结束的谢幕时刻,欣然向现场观众推荐:这种艺术堪称剧场中的表演、个人的创作能力开启崭新的视野,并且特别指出:他在台湾推动行为艺术多年,结果,除了台北,第一个发生行为艺术工作坊的城市竟然是台南,实在在他算计之外。

在地落实平民艺术

主持此次工作坊的指导老师霜田诚二,据称乃是目前日本的重量级行为艺术工作者,具有教父级地位,活跃国际舞台。二○○二年夏天,他在台北举办工作坊,吸引了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层的学员,包括来自台南的翻译工作者叶子启,都受到相当震撼。据她描述:在霜田先生专业诚挚的引导下,这些艺术/非艺术专业人士终于明白行为艺术并非一定要怎么地「张牙舞爪」,它其实是一人人皆可为之的平民/贫穷艺术……之后,叶子启受邀前往日本参与相关活动,同时成为TIPAF实行委员会成员,决定在台南落实她从行为艺术工作过程中曾有的收获与感动。

或许是这个沿袭自德国艺术家波伊斯高喊「人人都是艺术家」动人口号的神奇魔咒使然,即使只有短短一天多的工作坊,近廿位学员结业演出的作品仍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能量。他们之中,包括了台南、高雄、台中地区的剧场人,还有一些教师、学生等,倒是原本被期待出现的美术界,出乎意料地寥寥可数。

行为艺术不是戏剧表演

六月卅日晚上,在诚品书店台南店地下艺文空间,共计十八个行为艺术的处女作陆续登场,从创作主题、运用素材与表现方式等方面来看,颇多值得讨论之处。

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还是:到底什么是「行为艺术」?可能由于时间过短,根据笔者于活动现场随机询问所得,学员大多无法清楚描述何谓行为艺术,也不知如何把握其中的理念梗概,唯一最重要的认识就是:行为艺术不是戏剧表演。这点也让许多具有剧场资历的学员感到困扰与挑战。

以十余年专职表演的学员邱书峰为例,构思的个人呈现为:赤裸上身,露出鼓瘦如柴的腰脊,头戴红色圣诞老公公的甜筒帽,缓缓走进灯亮范围,仿佛布置道坛似地摆好高丽菜、坚果等养生食品,点香,盘腿而坐,然后,刻意选择了芭芭拉.史翠珊的圣诞歌曲衬底,怡然地开始一连串高难度的瑜珈体操,温婉莫名之中透著一股微妙的幽默趣味。同属剧场专业人士的吕毅新,则是以自身新嫁娘的经验出发,把自己嘴巴贴上黄色胶带,画上大大红唇,先抛撒出许多装有各种饰品的红包袋,引发观众围来七手八脚地帮忙打扮,最后回收观众自动送上的红包袋,全场气氛活络,可谓是一次设计成功的结婚行动。还有魅登峰剧团成员的陈丽纯、廖庆泉与李全成,各自准备了红色丝巾、水果、相机胶卷和踫饼等,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表现了率兴大胆的自我解放。

戏剧意趣明显犹存

虽说「行为不是表演」,可是两者的界限并未获得厘清,剧场积习难以瞬间让位。譬如在高雄活动频繁的剧场人陈明淑,明确放弃个人表演的企图,巧立「梦幻汽球幸运卡」的名目,自行在场上奔走一段时间后,邀请观众上台尝试,致力互动形式的建立,散发个人「爽又有力」固有特色,不过,放大看来,与前述多人作品可说声息相通──「虚拟」、「假装」的戏剧意趣明显犹存。

除去自我生活经验的萃取、生命记忆的释放,环境生态保护与性别意识也是多位学员呈现创作的主题。学员姜懿珊撕破纸张、吞下纸条和订书针,学员林杏鸿用胶带把自己身体贴绕成油品商标「米其林」宝宝样子,学员鱼果当众背对撒尿,学员陈柏霖邀请观众坐进舞台灯亮区域,再一一致赠他最爱的白玫瑰……

一路看下来,还是老问题。行为艺术是什么?是不是「只要我喜欢,没有不可以?」是不是限于自残、自虐、自溺与自恋?是不是一种等同于对世界社会现实的不满发泄?是不是就像某些学员所认为的夸张荒诞、越离谱越好,简言之就是朝著非日常的「庄肖维」努力之?抑或是一如活动企画人叶子启所言,「因为作品内容可以大量自我指涉,所以极具纾压分享的心理治疗功效」?

浑沌暧昧的自我摸索

如果说,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过程,人的生活内容就是行为,那么,这种运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表达和创作的艺术形式,自由的、无远弗届的行为艺术,可以如何被看待、被讨论呢?笔者以为,行为艺术应是排开了一般戏剧展演的叙述性,走向深度思维、压力与荒谬绝伦的临界边缘,在行为表演者选择了如何与自身意念、媒材、观众互动且有所外现的表演过程之中,除了有形的「动作」和无形的「自由」以外,应当还具有形而上的「纪律」与具体可感的「节奏」。在霜田诚二的客座演出内容,一人专注于身体内在力量的拉扯,以及与地心引力的互相作用,走、跑、跳、躺遍舞台,看似松散随性的行为结构,却逐渐凝聚出坚实的意念核心和表演旨趣,加上变化有致的节奏,让人见识了导师级的现场示范实例。

在前述类似「瞎子摸象」的学习历程之中,学员们大多感觉收获丰富,受到「人人都是艺术家」信念的鼓励,启动了内蕴的创作能量,进而返归自身省思,亲近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心,都是值得肯定的正向刺激。

也许因为是每个人的第一次吧!初次进行浑沌暧昧中的自我摸索,有待时间的历练。以此次呈现为例,即使不同的议题,却频频看见相似的动作,割、砸、吃、吐、打结捆绑、蜷缩扭动……。希望并非出于模糊的理解、模糊的意念,是以延生出模糊的图像、贫弱不足的作品张力。笔者以为,虽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不过,所谓行为艺术,应该不是随便想像的儿戏吧?!根据资深剧场人王墨林去年发出的感叹,「随著小剧场用行为艺术里的身体理论做戏,而艺术家几乎剩头脑来思考『观念』作品,而离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远,台湾几乎没有人做行为艺术了」,再往前推,艺评人倪再沁十余年前即曾撰文抒发看法:「在只重『观念』而乏深厚内容的截取下,所谓的『表演、行为』多流于真实情景的截断移置及平铺直叙,没有多重视野的重整,也没有多样情感的浓缩,更没有多元语言的精练,和大多数装置艺术一样,只沦为传达讯息的工具。」那么,回归身心关照、回归美学思考的基本面上,仍然是必要而长期练功的艺术大业了。

文字|杨美英 南台科技大学讲师、剧场文字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注:

「霜田诚二行为/表演艺术工作坊」于6月29、30日,在诚品书店台南店B2艺文空间举行。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