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英
那个剧团《葫芦乐园:剧场发声报》主编
-
特别企画 Feature
定根、漂流,或一株可能迁移的树?!
近年地方创生政策的推动下,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显学趋势,对应台湾现代剧场生态的发展历程,亦曾有相似的标帜。然而,随著艺文环境的日新月异,所谓的地方性剧团经营策略或立案模式出现了多样的面貌,包括表演艺术个人工作者的自由流动度,时至今日,返乡或出走、驻地或移动,于近30年来剧团生态中的「地方性」指标,早有各种不同的位移可能,已经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单一选择题。 从在地生根开始 首先必须指出,从上世纪迄今,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是官方文化资源补助政策必须面对的议题。于是,1990年代的文建会(文化部前身)曾经相继提出「社区剧团活动推展计划」(19911993)、「社区营造总体计划」(1994),确实成为1980年代以台北为主要场域的小剧场运动之外,影响全国各地萌发剧运的重要力量之一,促成了若干存活至今的表演团体。诸如高雄的南风剧团、台东的台东公教剧团(后改名为台东剧团)、台南的华灯剧团,都受惠于这系列公部门资源挹注而踏稳成立初期的脚步,然后,带著所谓「社区剧团」的身分,以在地文史取向的创作主题稳健茁壮,尔后努力走向现代剧场艺术的品牌定位。 上述中的「华灯剧团」,源起于当时天主教神父纪寒竹以影像艺术专长成立「华灯艺术中心」,举办当时地方稀少的艺文活动,滋养了在地青年学子心灵,并不断组成各种艺文社团,后来看到台北小剧场运动蓬勃新兴,派员前往兰陵剧团研习,1987年筹组成立剧团,吸引有兴趣的年轻人聚集,其中包括今天仍从事表演艺术工作的许瑞芳、李维睦、邱书峰、蔡明毅(蔡阿炮)、谢汶锜(阿娇)等人。因为受到纪神父和艺术中心空间的支持下,剧团开始邀请卓明、刘克华等台北剧场师资南下授课、导戏,大有从玩票性质走向专业的意味。 接著,1992年获文建会社区剧场计划补助,大幅稳定成长,强调在地台南人一起做剧场,以风土故事为创作题材的台语演出为走向,至1997年正式改名为「台南.人剧团」(现通称为「台南人剧团」),一直都是在地生根的鲜明形象。也因此,至2012年初,由于剧团成立了台北办公室,引发了各方高度热烈关切「台南人剧团不在/不再台南了!?」事实上,时隔10年后的今日回看这个话题,回归个别剧团的层面而言,应属2000年后因应创作核心成员和相关表演制作成员组成地缘背景变
-
特别企画 Feature
向宇宙下订单>>戏剧类
2020超亲密小戏节《回光城市》 2020/10/16-10/18 台北市大安区潮州街176号 受荷兰Micro Festival的创作邀请,由飞人集社团长石佩玉与影像艺术家欧佳瑞共同创作《回光城市》,借由影像、物件、戏偶等元素来描述台北的不同面向,带出这个亚洲城市的文化风貌。首演于2019年的荷兰多德瑞特市,后于2020年超亲密小戏节的古亭区登场。故事内容源于日常生活里的「饮食」,借由吃食╱烹调的过程来隐喻男女之间的关系,并将生活制约进行解构,提炼出异想而来的城市寓言。 推荐人 杨美英 作品规模迷你,开演前,观众看到现场墙面投影的城市景观,于开演后被收纳于一只皮箱内。仅管尺寸缩小了,却也转换观演现场的空间感,同时,因此产生了聚焦的效果,变动、流转的众生相,反而有如被格放,多了可能细细玩赏的趣味。 20分钟的演出,无任何语言,叙事手法融合了影像、即时影像、物件、偶、音乐等媒材予以复合,彼此并置、互动、交会,表现细腻而层次丰富。 表演文本内容,从观众熟稔的常民生活与空间记忆取材,并从中拣选或创造鲜明的视觉意象,诸如展演过程中琳瑯满目的交通号志、一段双人骑车迎著风雨、红白塑胶袋的静置画面等,可说于方寸之间盛装了观众日常经验和身体性的共感,并进行再发酵、奇异化,转换人们看待生活、城市空间的原有视点,打开新的想像、或自我省视。 《回光城市》(A Suit Case of Taipei),是2020年超亲密小戏节「古亭区」路线的三个作品之一,维持「Close to You」策展多年一贯的小空间、近距离的观演模式,不寻常的是,彼时,受到Covid-19 疫情影响,全球已经突破3700万人确诊、107万人死亡,整体社会弥漫著一种不安,大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此刻的回顾,备感作品中看似琐碎的城市景观交通、男女饮食情爱,在叨絮的轨迹中,滋滋有味,打造出富有异想灵光的日常,发出透光的温度。 人力飞行剧团《感伤旅行(kanshooryokoo)当你前往南方我漫长的忧郁变成一座用遗忘构成的西伯利亚》 2021/03/2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8:食物连结土地记忆,藉「吃」探寻人生况味
舞台办/扮桌正流行 有形无形皆有味
「办桌」可说是台湾珍贵的民俗文化资产,也是台湾文化的符码、接地气的保证,今年表演艺术界不约而同出现了多项与办桌/饮食主题相关的节目,而且分散全台各地,观众透过参与共食,分享了戏剧角色的人生滋味,或只是借用办桌形式,领略创作者所想传达的故事与情感。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时时「非.日常」 处处是「舞台」?
二○○九年起改名的「澳门城市艺穗节」强调「城市」与「艺穗」的关系,标举「全城大舞台」主题,让表演在城市中各种非传统剧场空间发生,今年的第十八届更以「非.日常」为题,意图引领观众突破平常的定格和框架,发现日常以外的不寻常。担任驻节评论的台湾评论人杨美英发现,在这样的设定下,「空间意识」格外重要,譬如如何敏锐察觉并建立表演与场地的物理性关系,发展与空间同步呼吸的表演节奏或动线,甚至将空间功能或意义的延展,联结至日常与非日常的翻转。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从解放自由到释放自在
这次的「声音表演训练工作坊」,邀请到国际声音训练大师克莉丝汀.林克雷特亲来讲课,透过她的带领,让学员重新认识呼吸、身体、声音的关系,根据声音、身体表演与感知等面向,带领学员找回自然呼吸的发音方法与表演技巧,开发表演者演出时的声音潜能。林克雷特希望学员时时保持放松而专注的状态,并要向内倾听,从身体和心灵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从穷通之变 到为创意挖掘空间
一九九○年代,台湾小剧场运动的风起云涌,在表演空间严重不足、场地申请不易或租金负担下,许多剧场创作者走入茶馆、餐厅、画廊等空间,争取发表的舞台。如是「穷则变、变则通」的前提下,近十年来的环境剧场活动愈来愈蓬勃,且出现了更多积极主动的美学目的,到此,环境剧场的创作,可说是不只将表演物理性地置放入各种空间,更著眼于表演文本需求的空间特性、人文历史等。
-
企画特辑 Special
声波讯号不清?
就声音的部分,确实可以感受到在此作品所占的分量,无论是细碎的的打字机声音、有力的心跳声、令人不安的警笛音响等等声音的物件,以及现场收发、演奏表现,都展现了旺盛的创作意图、强烈的情感渲染或意义指涉。此外,再加上舞者身上的物件、舞台上的装置与视觉变化、持续流动或顿挫的动作语汇,理应能够交会而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可惜未见更明白的诉求被突显出来。
-
企画特辑 Special
当「荒谬」进入「日常」
当一九六○年代创作的荒谬剧本进入了当代台南和风茶屋,除了需要面对日常生活场景空间条件所带来的外在限制或氛围引导,加上语言使用等不同手法,都必须考虑众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将会连带产生多少质变效果?能否继续维持原来文本普世成立的生命存在课题?
-
企画特辑 Special
光与风的无言剧
在户外环境的夜色、极大的新鲜感包拢之下,通过音乐的衬底与牵引,以及现场感官所能接收现场来自或远或近作品们的色彩、线条、形体、声响等,仿佛一个个舞台上的角色现身,虽然没有使用任何言词,仍可感知各个角色的鲜明性格,加上一些可见与不可见的动作、姿态、神韵,当下逐渐产生若干情境、互动、甚或可能的故事想像让人联想起全然没有对白、充满戏剧动态与文本意涵的「无言剧」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看「阮」读剧 等花开结果!
今年众多的读剧活动中,嘉义阮剧团所举办的「见花开剧展」系列之「剧本农场」计划,展现出迥异于其他读剧的特色:从邀请剧作家进驻嘉义体验创作,到以公开对谈方式让剧评人与剧作家及观众面对面讨论,参与读剧活动的成员涵纳了戏剧从无到有、从文本书写到粉墨登场的各种表导演相关工作人员、观众、剧评人,可说体现了剧场艺术实践的全面性,也显露了长期深耕、鼓励创作的核心意图。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2012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现象观察—戏剧
展现身体丰富风景 策展创意令人惊喜
去年的戏剧类作品出现了几个现象,如以身体思维为作品美学轴心或剧团风格鲜明者颇多、丰富的策展概念与执行、传统戏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湾戏剧界能在大众化、艺术性与娱乐效果、实验精神等方向之间大步迈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挣扎求存或沉潜?荒芜?
南台湾近年剧场生态之观察
与千禧年之前的热闹动态相较,南台湾近年剧坛脉动显然趋于稀落、面向有限,进一步言之,处于传播媒体日新月异、地方艺文补助机制贫血、公立民营大小剧场有限种种劣势前提之下,剧烈地影响著剧场创作的多元性与原创性、人才新秀的断层、小剧场的永续经营,确实长期存在著结构性的危机,前景堪虑。
-
其他分类
睡去的小剧场?
自从上世纪七○年代之后,我们可以看见持续有人选择了剧场创作参与,有人选择了走入小剧场看戏,那么,在这次「异」(一)剧展的表象之下究竟成因为何?是什么样的审核基准定义「够格」?抑或是我们的小剧场「睡去」了吗?
-
特别企画 Feature
想像,那个时代的那个女人——
在文本的演绎上,导演吕柏伸忠实保留林抟秋所留下《阉鸡》两幕六场的情节之外,返回张文环小说的全盘架构,加强以原著小说女主角月里的角色铺陈为主要脉络。鉴于时代的隔阂,他担心以现代观众的欣赏,是否难以接受、不易理解剧情的进展。于是,他委请国内知名编剧王友辉额外增加序曲、尾声两场,企图还原并突显原著小说当中女主角月里的那份追求情欲自主的毅力和决心。
-
戏剧 南台湾姑娘「硬」起来,反战精神笑给你知
台湾百年砲管vs.希腊千年喜剧
古希腊剧作家亚里斯多芬尼兹以女性为主角、以反战为题材的希腊喜剧《利西翠妲》,将在台南人剧团导演吕柏伸的改造下,成为在台南亿载金城古迹前演出的台语俚俗版。吕柏伸这回不以剧中人物的对白押韵为重,观众将会看到火辣的钢管舞女郎艳舞、床上的枕头仗,连乡土味十足的「去了了」哭调也被搬上场。
-
戏剧
成功的遗憾
相较于近年多出成为热门话题的音乐╱歌舞剧,《天》剧素朴平实,堪称小而美,未见大而不当或者炫目不实的浮华幌子,编剧、导演、表演、设计等环节的表现皆在水准之上。但不知是否限于音乐剧的创作宿命,情节从开始便像是一列对号快车,驶向毫无疑问的终点站,铺排之中少了需要期待的意外。
-
工作坊
抛「头颅」、洒「热血」?
或许是这个沿袭自德国艺术家波伊斯高喊「人人都是艺术家」动人口号的神奇魔咒使然,即使只有短短一天多的工作坊,近廿位学员结业演出的作品仍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能量。他们之中,包括了台南、高雄、台中地区的剧场人,还有一些教师、学生等,倒是原本被期待出现的美术界,出乎意料地寥寥可数。
-
现象‧现场
台南艺文生态的「第一次」
到底公民选举的政务官与文化事务的专业考量,是否可以划上对等线?若是依照现行条款来看,补助条款的背后精神,依旧「人治」,而非「体制」!大台南表盟自我定位的监督、对话功能,能否具体发挥功效?公部门此番的「释疑」,能否真正排解地方艺文界的负面意见与情绪,达成后续的双向良善沟通与地方文化发展?都是一向和谐平静的府城在二○○三年有待时间检验的崭新课题。
-
戏剧
空转的反胃人生
纵使角色满嘴粗话,动作猥亵暴力,然而透过整体表现,依然不难感受到某种可能来自身为知识分子/创作者的矜持与观看距离。根据文字乃是一种虚构能力强大的媒介,往往足以塑造「真亦假时假亦真」的情境,由此反诸表演效果而言,第二幕结尾可说「假得很真」;不过,第一场之后形同基本装置的厕所反而「真的很假」。
-
现象视察
在树屋里,溶解艺术疆界
基于「生命记忆体」的发想核心,我们一致认同树屋迄今仍然是一个继续成长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空间,以跨领域的创作团队,剧场的工作模式,多层次的工作流程与创作呈现,盼望透过诗意的语言、肢体、影像,凸显各个或总和剧场元素,创造意在言外的意象、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