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用来形容艺术家生活的「波希米亚」一词,固然有浪漫无羁的美好暗示,往往也代表著现实生活上的不安定,甚至是无能。然而,艺术家面临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不顺遂,许多心理学者也实证指出,创作才华和精神病理学之间,有著相当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俄国大革命后,曾是被视为农民派诗人代表的叶赛宁(Serge Eselin,1895-1927,及舞蹈家邓肯赴俄后的丈夫)居然走向自杀一途。在他自杀身亡以后,另一位在当年苏联地位不比高尔基低的诗人马雅科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1893-1930)写下了这样的悼诗,责备这位同时代的好友:「死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活下去是更具挑战。」马氏哀伤之余,仍忍不住埋怨叶赛宁在苏维埃理想成立之际的美好时光就如此悲愤弃世。然而,五年之后,他自己却也走向自杀这一条路。
创作才华≠顺遂安定?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二○○三年,对台湾艺文圈是一场噩梦。先是六月底,年方廿一岁的小说家黄国峻在自家阳台上吊死亡;然后是八月底,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届毕业的陈明才,当年以《七彩溪水落地扫》惊艳剧场的艺术才子,竟也在四十二岁壮年之际,在海边留下遗书失踪;到了十一月,长期努力推广声乐给一般大众的女高音蔡敏,虽然五十三岁却一直让人觉得年轻朝气,也在高雄十七楼的自家,跳楼身亡。
艺术家的处境向来是较常人坎坷不安,原本是众所皆知的事。经常用来形容艺术家生活的「波希米亚」一词,固然有浪漫无羁的美好暗示,往往也代表著现实生活上的不安定,甚至是无能。然而,艺术家面临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不顺遂,许多心理学者也实证指出,创作才华和精神病理学之间,有著相当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美国精神医学期刊》曾有一篇仔细回顾纽约抽象表现主义最主要的十来位画家生活史的论文,发现每一位几乎都曾有过嗑药、酗酒、精神病院住院、精神药物治疗、长期心理治疗、自杀企图甚至身亡等其中数项,完全能幸免的仅只一位。
天真近无能,艺术性格导致躁郁?
自己罹患躁郁症也是躁郁症国际级学者的凯.杰米森(Kay R. Jamison),在她发表现身承认罹症的传记《躁郁之心》(天下出版)之前,曾经写了一本《疯狂天才》(英文书名原意为《遭火焚身》,心灵工坊出版),讨论艺术家的性格和情绪狂躁或忧郁的关系,引用了许多研究指出创作者的情感性疾病(忧郁症或躁郁症)几乎是常人的三倍以上;而且,创作型态音乐性越强(如音乐、诗人、抽象画家等)的创作者,比逻辑性强的(小说家、建筑师等)要来得更明显。
这些只是医学上的诊断,似乎是很具体的差异;只是,艺术创作者因为其才华而拥有的心理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处境,其实是远远比这一切专业名词都来得复杂。
在蔡敏女士去世以后,国内声乐家协会和台北市文化局等单位为她举办了一次活动。我坐在台下,听她唯一的儿子冬冬讲述妈妈平日的一些趣闻。所谓趣闻,都是一些平常人不会发生的窘境,其实就是缺乏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罢了。只是,一个人如果这般缺乏基本的现实能力,要怎样在实际的社会里与人打交道呢?想到这一点,不禁教人既心疼又心酸。
同样的,也因为这样天真浪漫、不知现实的个性,再加上向来戏剧化的反应,当她因为忧郁和受惊吓的情绪而寻求医师帮助时,自然很容易造成医师的过度诊断。
冬冬提到他妈妈求助的精神科医师,那是我向来十分敬佩的一位同行前辈,数十年一直都对病人相当亲切而享名圈内。只是,当冬冬提到他妈妈服用的药物名称时,我猜想,也许是蔡女士艺术家性格特有的描述方式,让这位前辈开了太强的药物,造成更多的副作用。结果,「我怎么一个谱也背不起来」(日记最后的记载),使得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生命,再加上她平日常说的「没法唱歌也就不用活了」的理念,竟然走上绝路。
更多努力,为艺术家读心
任何人都同意,艺术创作者是人类伟大的宝库。特别是在政府提倡文化产业之际,这些才华更当给予不寻常的保护。可是我们又能做甚么呢?
廿五岁就认识同龄钢琴家顾尔德(Glenn Gould)的精神科医师欧斯华(Peter Ostwald),也是传记《钢琴怪杰顾尔德》的作者,一九八○年代在加州大学成立专供艺术家修习的心理课程。我不知道详细的内容,不知是提供怎样的协助或教学。但是看来,面对这一群人类伟大的心灵,似乎有一些事是我们还可以努力的。
王浩威
一位经常出没在极致艺术殿堂和前卫怪诞废墟的观众。
偶尔写写评论和文学创作,刚好是专攻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