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国际打击乐节」看艺术节的品牌经营, 二○○八年五月,第六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TIPC)即将展开,在这样不景气的年代,台北国际打击乐节能以民间主办之姿,昂首走过十八年,格外引人注目。台北打击乐节是如何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典型,几乎无法被复制拷贝的品牌呢?本文借由TIPC的创立过程、内在特色与故事,探讨艺术节品牌经营的成功模式。
朱宗庆打击乐团
5/25 14:30 台北国家音乐厅
INFO 02-28919900转217
三十多年前,「艺术节」这个名词在台湾还很罕见。一九八○年代,沸腾的股市,将经济发展到最高点;戒严令的解除,将政治改革推向民主;许多艺文团体纷纷在此时成立,两厅院的诞生,更宣告了台湾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此时,一些经纪公司开始以「艺术节」为名,邀请知名艺术家来台演出;之后,「艺术节」变成一门显学,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艺术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样热闹的荣景,在二○○七年被投下了一颗震憾弹2008拥有十二年历史的宜兰国际童玩节宣布停办!霎时之间,各艺术节无不引以为鉴,强化文化深层意涵并积极创新,就怕重蹈「品牌老化」覆辙。二○○八年五月,第六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TIPC)即将展开,在这样不景气的年代,台北国际打击乐节能以民间主办之姿,昂首走过十八年,格外引人注目。
艺文品牌的形成
艺文团体绝对是自有品牌,有绝佳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甚至不太过问投资报酬率,只求完美精采的演出呈现。对于「艺术节」而言,要建立品牌形象,定位则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即便是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香港艺术节,每十年也会检视一下市场区隔状况。亚都丽致总裁严长寿认为,一个推广题材如果和地方人文缺乏关联,一但别的竞争对手加入,提供更精采的节目,再好的活动都会像童玩节一样失去魅力,最后黯然收场。
那么,台北打击乐节又是如何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典型,几乎无法被复制拷贝的品牌呢?财团法人击乐文教基金会创意副总林宜平说:「我们必须承认,台湾并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国力,即使我们有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要举办一个国际性的音乐节,困难是绝对可预见的。在无前例可循的状况下,我们有计划地营造台湾打击乐的感动,创造一个在东京、纽约、巴黎、维也纳也很难产生的经营模式。」
一九八二年,打击乐家朱宗庆自维也纳学成归国,开启了打击乐从边缘到核心、从陪衬到领衔的颠覆传奇。一九八六年,他创立台湾第一支打击乐团──朱宗庆打击乐团(JPG),而当国人渐渐接受且喜爱打击乐时,他于一九九二年创办朱宗庆打击乐教学系统,自基础教育来推广打击乐。创团后第七年举办第一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当时国际乐坛虽然已有许多知名打击乐团,但以「打击乐」为主要定位的国际性音乐节,却是前所未见。
动人的品牌故事
为了实现这个不可能的梦想,朱宗庆在农历大年初四那天,硬著头皮南下借钱筹款,而这般坚忍不拔的台湾精神,也让所有外国团队对台湾从此改观。一九九三年,第一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轰轰烈烈诞生,网罗世界四大打击乐团中的瑞典克罗马塔打击乐团和法国史特拉斯堡打击乐团等五个团体,还有日本、澳洲的同行组团来台观摩。
瑞典克罗马塔打击乐团是唱片市场的宠儿,当时入场券预售成绩领先其他外国乐团,第一次到台湾品尝小吃和台湾啤酒,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大会中安排演出传统民俗中的京剧锣鼓、醒狮锣鼓、南北管等,让这些世界行家们开了眼界!这项打击乐大会师还有另一个特点——每个乐团都必须演奏一首国人作品,这个大胆的「置入性行销」,不但累积出可观的打击乐作品,也让国人作曲家借由这个活动,直接与国际接轨。接连几日的演出,尽管音乐会都进行至十点多才结束,但每一团都感到意犹未尽。
第一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闭幕后,开始有一些口碑在乐坛上流传。一九九六年,第二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另一个名列「四大」之一的匈牙利阿玛丁达打击乐团翩然飞至,原来他们是听了克罗玛塔打击乐团的「耳语」,忍不住前来一探究竟!接下来,参加的国家与团队愈来愈多,到了第四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四大天王」全部到齐!加拿大「芮克斯」、法国「史特拉斯堡」、瑞典「克罗玛塔」与匈牙利「阿玛丁达」等乐团不仅首度同时来台,而且过去也从没有同时在其他国家演出。证明台北国际打击乐节的努力,已经得到世界的肯定。
这个国际盛会也考验朱宗庆打击乐团的行政运作,团员除了演出外,还必须支援外国乐团的乐器搬运与接待工作。不仅如此,行政同仁还用相机为每个外国乐团记录来台的点点滴滴,最后将照片制成精美的纪念册,赠送给乐团,每每令他们感动不已!打击乐节所建立的良好友谊,及彼此切磋、观察的宝贵经验,为台湾创造了演奏与创作成果的正面输出机会,也让朱宗庆打击乐团与几个世界顶尖的打击乐团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感,并促成乐团日后在西班牙、法国与匈牙利的演出机会。
不可复制的台湾奇迹
「直到目前为止,打击乐的国际比赛很多,也有类似嘉年华会的活动,但是像TIPC这样深度的交流,目前还是异数。」林宜平说,「表面看来,乐团、教学系统和打击乐节并不完全相关,但是将三者在台湾的影响力结合起来,却足以成就TIPC『不可复制』的地位!」
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如今迈入第六届,已经成为朱宗庆打击乐团一个重要的副品牌和资产。乐团循著「演奏、研究、教学」的推广脉络,在国内站稳脚步,再将演出触角伸向国外。随著每届TIPC的举办,只要是首次来台参与的团队,均会对台湾的打击乐的蓬勃发展感到不可思议。虽然打击乐团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但长久以来,还是属于比较小众甚至学术性的演出型态,曾经有外国乐团表示:「你们一场的观众数,是我们一年的观众总和。」而会后年轻学子持节目单等待签名的盛况,连前任国际打击乐艺术协会主席魏雷都说:「台湾对击乐音乐家的尊重令人惊讶。」
林宜平认为,从一个品牌的观点来看,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在品牌建构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三件事──改变认知、强化态度和创造忠诚。打击乐从陌生边陲到熟悉普及,一改过去「打鼓」难登大雅之堂的认知,更让打击乐成为另类的「台湾奇迹」。在平均七天的活动期间,所有演出的团队必须全程参与,这样的举办模式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国际打击乐艺术协会历任总裁皆亲自来台参与台北国际打击乐节,总是惊呼于活动的规画完整与设计周延,一直强调这样充分提供国际打击乐交流的活动,只有在台湾看得到,也建立起TIPC成为世界级打击乐盛会的声誉。
台北国际打击乐节从一开始毫无经验、缺乏国际关系的困境下学习,到现在已成为世界打击乐坛三年一度的盛事,常吸引许多主动争取参加的团体或个人,甚至透过驻外单位打听,受邀者更感到与有荣焉;台湾在世界打击乐版图开始有了正面又实质的意义,它所创造出的价值和为台湾发声的影响力是不言可喻的。
另一方面,对本地观众来说,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像是一座通往世界打击乐的桥梁,在国内就能「一站购足」多重感官的击乐体验;有观众在活动半年前就开始询问细节,并有人特地从国外组团来台观赏,TIPC已创造出高度的想像与认同。难怪「国际打击乐艺术协会」要颁发「杰出贡献奖」给朱宗庆,以感谢他对打击乐的付出与努力!
TIPC的影响
从第一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的成功举办,台湾已成为一个与世界同步的击乐资讯中心,所有最新的乐谱、最好的乐器,都可以借此快速取得;而在国外,来自台湾学打击乐的学生顿时成为各校争取的对象。这一切的发展虽然超乎当初所预期,却让台北国际打击乐节肩负更大的责任,紧接著,第二届和第三届台北国际打击乐节有系统地介绍台湾丰富的打击乐传统和成果,在第四届纳入亚太打击乐的精采呈现,第五届则引介在各国际打击乐大赛崭露头角的年轻团体,凡此种种不外乎希望藉著这个交流平台,扩张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世界打击乐百花齐放的繁盛荣景。简言之,台北国际打击乐节的品牌形塑根植于框架外的创意思考与历时性的有机积累,在精神不变的原则下,内涵和深度与时俱进。
经过一次又一次台北国际打击乐节的洗礼,尽管困难从来没少过,促使整个组织在质和量上自我提升,打击乐得以在TIPC里得到缤纷的展现;举办至今,包含地主国,已有廿二国四十八个团体和个人参与演出与讲座,以一个民间单位来说,这几乎是难以想像的成果。每三年,世界各地的打击乐团像候鸟一般,定期在台湾聚首,「身价不凡」的他们,却愿意接受薄酬,为的就是要见见老朋友!而TIPC也因为有「JPG Inside」,两个品牌之间益发显得相得益彰。
台湾从代工到自有品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台北国际打击乐节文化品牌的建构过程,对于企业界和艺文界,应该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凭著热情、开放的心胸和打死不退的能耐,矢言创造令演出者和观赏者刻骨铭心的心灵悸动,甚至为台湾在全球打击乐界创造独一无二的记忆!
林宜平认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要让消费者能够心领神会的认同。而表演艺术提供给消费者的,正是文化和心灵的满足,虽然无形,却蕴含撼动人心的力量,台北国际打击乐节愿意自我这样期许,也希望台湾社会以更恢宏的眼光看待文化创意和文化外交,除了TIPC之外,让更多艺术节以「Made in Taiwan」的姿态在国际舞台发光发热。
注:本文经林宜平先生同意,部分摘自其所撰之〈大象无形—从品牌建构谈台北国际打击乐节〉一文,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