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远的大不列颠回身面对这一种揉杂了历史、政治、宗教而生成的肢体语汇,年轻人阿喀郎穿上朴素的长袍,回归卡达克传统的叙事艺术,在《灵知》这支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是摩诃婆罗达神话中著名的王后甘陀丽,她为了自己失明的丈夫,自愿蒙住双眼一同度日。然而从作品的主题可以窥见,阿喀郎转化卡达克原有的宗教爱恋内涵,是灵知、而非神祇,才是艺术追寻的终点。
新舞风2010-英国阿喀郎.汗
5/21~22 20:00
5/23 15:00
台北新舞台
INFO 02-27237953
“Gnosis”(此处译为灵知),在希腊文的语意中原指的是圣徒的灵知,亦被视为是通往启蒙的道路。
“Gnosis”长久以来作为西方秘教(Gnostics)或是宗教哲学(Gnosticism)的流派,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不过,现在有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要用跳舞的身体来找灵知,这又是怎么回事?更何况,他还不是欧洲裔的呢……。
回归传统「卡达克」的阿喀郎
若是要从头说起,在德干高原隆起形成的南亚大三角洲上,纷布著众神的殿宇,更是世界重大宗教的起源地,散住著同为印欧语族的阿利安人后裔。在这个世界古老文明的孕生地,舞蹈从来都不只是身体技艺的展现,而是迈向真知的一种灵修途径:婆罗陀纳天(Bharata Natyam)和多神的印度教信仰唇齿相依,卡达克(Kathak)则以不繁复、不修饰的造型体现了回教的清规。阿喀郎的父母来自孟加拉这个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印度教世界硬生生一分为二的回教国,他自己则出生在坐拥许多南亚裔移民、唯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前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他对真知的探求要指向何方?
由过去阿喀郎来台演出的作品,如《倘若》Kaash、Ma和《零度复数》Zero Degrees来看,结合传统卡达克与当代剧场肢体元素的异文化融合(或是碰撞)是他的惯常风格,他的成功多少也在于他对这种颇难处理的跨文化形式反而如鱼得水。说得更白一些,他有一种朝气,让人在不同程度老成深厚的文化语言缝隙当中,看到生机蓬勃的创意;他一方面大口吸吮南亚多元文化赋予他的养分,一方面在看似不经意的当中,让自由无羁贯穿他的肢体。
可是这次阿喀郎要跳的《灵知》Gnosis可不同,形式上它是一支卡达克舞,而卡达克可是一种不但源远流长、还带著社会演化史的舞蹈体系:源自于十五世纪对于婆罗门印度教繁复、且强调阶级差异而造成强烈排他性宗教仪式的反抗,有识者逐渐发展出一套自有风格的文辞和音乐,以及带著强烈宗教意味、借以表达信徒对神明爱恋的奉献式动作,内容强调人对与神结合的渴望。在伊斯兰教的蒙兀儿王朝赞助下,卡达克从信徒社区移转到宫廷。十九世纪阿伐德(Avadh)的君王瓦基阿理沙(Wajid Ali Shah)自己不但擅长诗词、音乐与舞蹈,更建立了卡达克的教育体系,带动一股君王赞助的风气,随后在印度北部形成不同的流派。
回身再回身,探索艺术灵知
从遥远的大不列颠回身面对这一种揉杂了历史、政治、宗教而生成的肢体语汇,年轻人阿喀郎穿上朴素的长袍,回归卡达克传统的叙事艺术:如同常被用来形容卡达克舞蹈的一句话:「故事说得好的人就是卡达克!」(Katha Kahe So Kathak),在《灵知》这支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是摩诃婆罗达神话中著名的王后甘陀丽(Gandhari,传说是著名的犍陀罗王Gandhara女儿玛缇公主的转世),她为了自己失明的丈夫,自愿蒙住双眼一同度日。然而从作品的主题可以窥见,阿喀郎转化卡达克原有的宗教爱恋内涵,是灵知、而非神祇,才是艺术追寻的终点。「看见黑暗、却无视于光明」,阿喀郎巧妙地淬炼古老传说中有关「视明」(visibility)的象征,堆叠于卡达克身体单纯但却极具挑战性的动作上,借由快速且令人目眩神驰的回身再回身,在强烈的动静反差间挑战观众对感官的惯性,或许也可以激发我们探寻自己内心中潜在的灵知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