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绮芳
-
特别企画 Feature
「因为从前……」 让现代的舞动更有温度
从这几十年来国际间不断推陈出新的传统剧场现代化,似乎可以断言,以传统为底蕴、反照现代经验的作品,仍会与时俱进,成为创作者观照传统(地区性的或是普世的)、社会集体回应过去系绊的注记。这样的回望并不只是一种浪漫或矫饰,而是反映出人类存活的基本文化感知:「因为从前」所以我们现在继续如此创作、展演。
-
企画特辑 Special
身体串起的流转
就整支舞作的编排而言,林文中成熟地掌握了动作的节奏,并循序地运用不同人数的舞者组合与空间配置,使舞作于缜密的结构中进行,手法熟练却不落俗套。至于结尾前的高潮,显示出编舞者的肆意和爆发力,也是对舞者体能的一大考验。《长河》一作的副标题「身体最长的一天」,至此真真实实地可被感受到。
-
焦点专题 Focus 回身于无垠之知
穷其身舞向Gnosis的阿喀郎
从遥远的大不列颠回身面对这一种揉杂了历史、政治、宗教而生成的肢体语汇,年轻人阿喀郎穿上朴素的长袍,回归卡达克传统的叙事艺术,在《灵知》这支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是摩诃婆罗达神话中著名的王后甘陀丽,她为了自己失明的丈夫,自愿蒙住双眼一同度日。然而从作品的主题可以窥见,阿喀郎转化卡达克原有的宗教爱恋内涵,是灵知、而非神祇,才是艺术追寻的终点。
-
特别企画 Feature
祭坛与舞台何干?
不同于《庆神醮》将台湾民间阵头浓缩拼排,也不同于《九歌》融合遥想的文本与真实的事件,《醮》具备一个完整结构,虽使用民间祭典为题但不仅于型态的采借,而是借由提升祭仪的精神层次,叙说有关生命的注释。这个作品可说为台湾剧场在展演祭仪的实践上,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范本。而林丽珍本人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期程,不但迥异于大多创作者,更让这支作品经由典范地位的建立,夹带了些许神圣感。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世纪交替间看日本的当代舞蹈景观
内在精神贯穿 超越世代不绝如缕
这些在日本、甚至世界当代舞坛令人惊艳的前卫或新锐团体,另有一个有趣的共通之处,他们多半并非循著传统的专业舞蹈训练管道走向创作之路,就算出身专业舞蹈背景者,也多能大胆尝试不同的媒介与路径;而多媒体的广泛与成熟应用,反映出日本不仅在亚洲、在世界中也是数一数二的物质文明与技术。
-
焦点专题 Focus
窜流于血液中的烈焰
今年的新舞风,邀来西班牙的佛朗明哥新世代年仅十三岁的天才舞者艾伊欧(El Yiyo)。出身于吉普赛家庭,从小随父亲叔伯学习正统佛朗明哥,年仅八岁就以首席舞者之姿登台的他,以熟练的技巧舞出纯真、奔放的能量。艾伊欧身上的佛朗明哥血液渊源久远,可上溯至十五世纪,在安达鲁西亚地区的多元文化下酝酿成形,也随著西班牙的殖民历史远飏新大陆,甚而流播全世界。
-
演出评论 Review
一场观他者与自观交错的反思之旅
以三段舞作组合而成的演出,揉和了个人式的反思和社会评论。创作者以一个深具巧思的设计出发:借由看与被看之间的角色转换所带来的不安,而带出如何自在的思考。
-
特别企画 Feature 《加利哥的故事》溯源久远
来自南海英雄之岛的梦幻史诗
《加利哥的故事》取材自印尼苏拉威西岛屿史诗Sureq Galigo,这是世界文学中数量最丰的史诗群之一,内容包含了循环的史诗及创生神话。罗伯.威尔森《加利哥的故事》叙述了从六对神圣祖先降生的人物六代的历险,其中三对祖先住在陆地上,三对住在海底下的深渊。「介于天与地之间」,罗伯.威尔森如此以简单的一组概念营造故事的轴线。
-
舞蹈
爱在舞台上说故事的编舞家—阿喀郎.汗
阿喀郎在舞台上,不单单是象征性地「用身体说故事」,而是毫不矫饰地直接张口出声。这些故事,往往在他的舞作中形成一个启示性文本,从而开启一个想像的视域,而与此交错的,则是他以独特的身体表演所形成一种平衡的现实。
-
舞蹈
撼动人心的身体诗作
Saburo的舞作,不但展现一场精湛的动作飨宴,更使身为观众的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愉悦──一种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因为发现动作╱身体╱存在而产生的单纯的愉悦。
-
舞蹈
戏舞合拍,延展「傀儡」意象
编舞者在《东风乍现》中初次以「傀儡」的动机发展其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之外,也充分显露了「空间」在整体默契上的特长。而在《再现东风》中,「傀儡」的操控╱被操控互动关系,则趋向一种贴近接触即兴的流转风格。此外,《再现东风》中,编舞者将「傀儡」的意念与意象都加以扩充,如〈思拭〉一段中,褪去绳索缠绕的舞者们,一身黑衣劲装的机器人式动作,与「傀儡」产生一中一西的对比,颇有趣味。
-
专辑(一)
以舞姿述说伊甸乡愁
圣经《创世记》中的规范以及伊利亚德口中「伊甸乐园的乡愁」,对于此一世纪来,以解放身体为目的的西方现代舞演进,像是重拾伊甸园时无需分辨身体差异的自由。以创世神话入舞,除了解放文化演进对身体的禁锢、重回混沌之初的简朴,对于人际、自然、甚至宇宙秩序的注脚,或许是每一位重新诠释╱解构创世神话者,隐然于心的乡愁吧?
-
舞蹈
「东风」与怀旧
《东风乍现》仍维持著舞蹈空间舞团一贯的特色:娇巧精练、机动性十足。令人玩味的是,编舞家孔和平的昔日英雄情怀与杨铭隆所营造出的流金岁月之感,不约而同地赋予「东风」强烈的怀旧色彩:在时序变迁、物换星移之际,寻找「东风」,便成了一个寻找时间与空间的「他者」(the other)以自我映照的过程。
-
舞蹈
与传统共舞现代
Kaash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舞台的布景与其对整体舞作所造成的影响。湿婆神和其相关的宇宙观概念对当今量子物理等科学的启发是阿喀郎‧汗深感兴趣的主题,现代人对宇宙的「终极关怀」──黑洞于是成为舞台设计的重点。舞台上的黑洞,看起来像是一架巨大的电视萤幕,而黑洞前的舞者必须对抗黑洞对观众的吸引力,他们必须靠持续舞动,才能切断观众视线与黑洞之间的直接联系。
-
回想与回响 Echo
「日本梁家辉」的美臀
「东京 鹰」抛弃精雕细琢的传统日本舞台美学,游走于通俗剧场与舞台表演的模糊界限,表演的元素丰富而多元,在笑料之外,不忘呈现阳刚的肢体表现,引起本地观众的共鸣。
-
回想与回响 Echo
男人、身体与二十一世纪舞蹈启示录
这四套来自不同地区或文化、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节目,不但反映了台北舞蹈消费的国际化趋向与新文化版图的开发,也透露出当下国际舞蹈圈的流行讯息,那就是性别、身体与文化。
-
舞蹈
一样竹林、百种梦想
在后现代舞蹈时期,坚持浪漫主义中国风与现代主义西方肢体训练的云门舞集显得有些痴𫘤,好比一群信徒用淬炼后的身体,神圣地守护著这近似信仰的传统。
-
表演书房
舞出灵魂的图像
《舞者之歌》不仅适合爱舞人阅读,任何有心反省人类文明与思索人类价値者,或许都可以在这本传记中,透过一个顚簸的生命,描绘出一幅灵魂图像。
-
戏剧
来去一场仪式之间
《挽歌》的故事是一场典型的「仪式过程」:由一场危机(吉米的死亡)开启,导致了隐忍的冲突(参加葬礼的四名死党彼此之间的微妙心理关系),在透过强调共享的仪式化手段之后(喝酒、唱歌、形式化的语言与行动等等),关系(有意义或无意义的)继续维持,秩序(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得以重建。
-
台北
库玛文与印度古典舞蹈新诠
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然而自小就开始接触印度古典舞蹈,包括Bharata Natyam与Odissi的库玛文,年仅十岁就立志成为专业舞者,十六岁就开始在国际间以Bharata Natyam独舞者的姿态崭露头角。他曾是印度国际音乐与舞蹈节最年轻的开幕独舞者;近几年,除了以英国为主要演出地之外,足迹也遍及日本与法国的重要舞蹈节,包括 International Festival des Arts。库玛文的国际化,还反映在他所接受的技巧训练上,除了深厚的印度古典舞蹈基础之外,在旅美与旅英期间,他继续学习西方古典芭蕾,并接触模斯.康宁汉现代舞技巧。他在英国的几场演出,包括 Moksha、No Male Egos、 Warna: Colours of Bharata Natyam(此次来台演出的作品),除了展现出扎实的 Bharata Natyam技巧之外,也透露出受过西方训练的身体所散发出的「异国情调」,例如在亚洲舞蹈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开展的身体姿态。 最令人称道的是库玛文个人所散发出的灵巧与纤细气质。如果说Bharata Natyam的特殊足部技巧令人炫目,Odissi的手指训练则赋予舞者出人意表的柔软,这两种训练的结合使得身形娇小的库玛文在舞台上呈现出一种轻巧的女性特质。对于这点,库玛文表示不是他刻意使然,而是当他在专注在舞台上的呈现时,所致力的是一种凌驾于性别的二分,一种自我(ego)的超越,使得阴阳两种能量都能在舞者的身体上(对他而言是舞蹈的工具)显现出动力的过程。这也是他在一九九九年与另一位阳刚味浓厚的印度Kathak舞者Akram Khan同台演出No Male Egos时,展现出的是形体上、却非精神上的阴柔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库玛文──一个马来西亚籍,结合了东、西两种不同系统技巧的亚洲人──的身体上,印度古典舞蹈Bharata Natyam找到了实践的异域。 文字|赵绮芳 英国瑟瑞Surrey大学舞蹈人类学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