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指挥看来容易,又有伟大感,在今日的音乐世界里,学习指挥人数之多,几已达泛滥的程度,甚至可与钢琴相比。但是,全世界的乐团数目,职业与非职业加起来,远比不上钢琴,那么多的指挥何处去?在激烈的竞争下,又如何能脱颖而出,被人注意?
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器乐的发展起步较晚,直至十九世纪,乐团的规模、编制和运作才逐渐成型,屈指算来,至今不过两百多年。随著乐团作品的发展,要让数十人以不同乐器同时演奏不同的内容,彼此间还要能搭配,奏出高低起伏的音乐,非得有人带领才行。刚开始时,或由作曲家亲自弹奏键盘乐器给记号,亦有由第一小提琴以弓带领,或有人给起始的拍点,也有人在乐团前「指挥」著,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目的无非乎「整齐」。随著乐团作品的日趋复杂,终于,「指挥」成为乐团演出不可或缺的一员,指挥的专业亦逐渐受到重视。十九世纪末至今,无疑地,「指挥」成为乐团音乐会的明星,亦是一场音乐会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
从纸上谈兵到挥舞千军
表面上看来,指挥站在乐团前面,只要双手挥舞,乐团随之奏出乐音,好不神气。音乐会里,不时可见小朋友模仿著指挥的动作,扭腰摆臀,仿佛人人皆可指挥。指挥真的那么容易吗?
指挥的「乐器」是「乐团」,不同于一般的「乐器」,指挥的「乐器」是许多不同的乐器加上它们的演奏者,其中变数之多,难以计算。除了极少数的特例,没有指挥「买」得起他需要的「乐器」。因之,指挥「练习」的第一步可称是「纸上谈兵」,凭空想像声音,一旦有实体「乐器」的时候,手起棒落,立见真章。与乐团排练时,指挥一方面要做「乐器」「调音」的工作,同时也要「练习」「演奏」,乐团奏出的声音不符期待时,要如何调整成自己希求的声音,不仅考验著指挥的听力,亦是指挥「音乐性」最直接的呈现。到了正式的音乐会,指挥能做的,除了照章挥舞外,只有祷告「乐器」不要「走音」了。于此可见,要走指挥的路,不仅要对音乐有感觉,还要有体力能挥舞至少两小时,更要有非常强健的「神经」。
或许是指挥看来容易,又有伟大感,在今日的音乐世界里,学习指挥人数之多,几已达泛滥的程度,甚至可与钢琴相比。但是,全世界的乐团数目,职业与非职业加起来,远比不上钢琴,那么多的指挥何处去?在激烈的竞争下,又如何能脱颖而出,被人注意?
贵人相帮走得长远路
如同许多乐器演奏者般,年轻音乐家经常透过比赛获奖,跨出音乐生涯的第一步,指挥亦然。然则,有了第一步,并不保证会有第二步、第三步,甚至更长远的续航力;在指挥身上,更是明显。因为,指挥需要有固定的乐团,才能磨练功力,让自己脑中的音乐,能够透过乐团化为具体的声音。不幸地,大部分的指挥走不到这一步。
在实务上,比赛获奖远比不上「有贵人相助」。由于指挥的「乐器」不在自己手中,这里的「贵人」是提供「乐器」的人,有可能是对乐团有影响的人士,更经常是资深指挥,当他们看好某位年轻人时,会安排他做助理指挥,得以开始累积实战经验。有这些「贵人们」的慧眼识英雄,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指挥。
无论是「纸上谈兵」还是「实地操演」,指挥都必须很快速地累积曲目,才有可能,在可遇而不可求的「上场代打」机会来到时,得以「一炮而红」。指挥更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在欧洲,听众品味甚高,主见亦深,当诠释不合胃口时,当场不客气地报以嘘声,甚至名家亦不放过;年轻指挥若从此怀忧丧志,自然就从指挥台上消失了。
历经时间淬炼方有未来大师
虽然乐团指挥成为专业的时间尚不到两百年,音乐史上已经有许多叱咤风云的指挥,至今依旧为人津津乐道,其中,以七、八十岁高龄,仍然挥舞著指挥棒者,比比皆是,在媒体力捧新人的今日,年长大师不动如山。在影音发达的时代,透过影音技术,未能躬逢其盛的爱乐迷,亦可一睹大师愈老愈迷人的丰采。如同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一般,过去廿年里,欧洲乐坛出现许多年轻指挥,各领风骚。随著时间的流逝,有些面孔很快地逐渐褪色,有些则已有岁月洗礼的痕迹,益见奋发,展现接班人之势。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有长远的续航力,只怕廿、卅年后,才有答案——在艺术天地里,「时间」永远是最佳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