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基敏
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退休教授
-
焦点专题 Focus
「在那远方,你们走不到之处」:华格纳的《罗恩格林》(上)
在华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整体歌剧创作中,《罗恩格林》(Lohengrin)有著承先启后的地位。虽然它一般被视为作曲家最后一部浪漫歌剧,但在音乐结构上,如同其后的作品,《罗恩格林》已是很清楚地以一幕、一景为单元写成;在戏剧层面上,大量的群众场景、人物的互动则依旧不脱19世纪法语大歌剧(Grand opra)的样态。另一方面,写作《罗恩格林》到首演期间,华格纳由德勒斯登宫廷乐长到流亡他乡,是其人生的一大转捩点。 从构想到首演:历史与命运的交错 应在1841╱42年间,华格纳已接触「罗恩格林」相关题材。在完成《唐怀瑟》(Tannhuser,1845年首演)后,他于1845年夏天开始写作剧本,于1848年4月28日完成总谱。1848年9月22日,为庆祝德勒斯登宫廷乐团成立300年,华格纳在宫廷剧院音乐会安排演出《罗恩格林》选曲,为第1幕由传令官宣布决斗开始至该幕结束,由其亲自指挥。全剧原计划于德勒斯登首演,准备工作都在进行中,却因华格纳同情革命的行动,为避免被捕,他于1849年5月9日离开德勒斯登;一周后通缉令发布,《罗恩格林》首演计划自然付诸流水。1850年4月,华格纳写信给在威玛的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请求他设法安排该剧演出。李斯特一本大力支持华格纳的立场,于同年8月28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01岁生日当天,在威玛指挥该剧首演,并撰文大力推荐这部作品。(注1)华格纳自然想亲身参与首演,但被李斯特郑重警告并严厉拒绝。华格纳未能在场体验作品成功的首演,是他生命里的一大憾事。1871年11月1日,《罗恩格林》在波隆那(Bologna)演出,是华格纳第一部在义大利被演出的作品,相当轰动,不仅掀起年轻一代义大利作曲家的华格纳风潮,也影响了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后的创作。次年,华格纳获颁该市荣誉市民的头衔。
-
焦点专题 Focus
「在那远方,你们走不到之处」:华格纳的《罗恩格林》(下)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03-1969)在他的《试论华格纳》(注1)一书中,由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华格纳其人其作品,并批判其歌剧创作,对20世纪后半以降的华格纳研究有著指标性的影响。在〈色彩Farbe〉一章里,阿多诺以罕见的语气高度赞诵华格纳的「配器艺术」前无古人,他使用乐器有如画家使用颜料,自行调配出需要的色彩,用以作乐。阿多诺并引述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话语,称华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其个别的配器风格,亦即有其独特的「乐团」,既使在看似风格统一的《指环》里,4部作品亦各有其声响个性。阿多诺清楚指出,「配器师」华格纳的「乐团艺术」始于《罗恩格林》,如同史特劳斯的建议,初学者要好好学习该剧「精细的木管混合方式」。透析《罗恩格林》前奏曲,即可明白阿多诺的赞叹。 《罗恩格林》前奏曲的声响结构 《罗恩格林》前奏曲开始的4小节在A大调和弦上展现一个没有时空感觉的声响。其手法为将乐团分成3组:4部小提琴为一组、两支长笛与两支双簧管为一组、4支拉奏泛音(Flageolett)的独奏小提琴为另一组,3组以不同的时间先后进入。因著重叠进来的方式,各组个别开始的时刻被遮盖掉,这亦是这几小节音乐结构的原则,要压抑制造出声响的乐器本身的特质。之所以选择A大调之原因应在于小提琴拉奏泛音效果的技术条件,A大调亦是《罗恩格林》的调性。接著,在一个完全由高音、没有低音的声响带构成的光环中,小提琴呈现了圣杯动机。藉著和声手法,让音乐上的时间结构得以维持在飘荡状态;阿多诺称其为「时间魔幻的停滞」。 当木管群进来时,首席长笛、首席双簧管和首席单簧管组成一个混合声响,抹去个别乐器的音色特质。在木管乐器之后是一个由中提琴、大提琴及法国号完成的混合声响;最后是重的铜管乐器。每当新的乐器群演奏著主题进来时,原来为主体的乐器就会退居音型伴奏的地位。因之,木管群的混合声响进来时,小提琴即退居伴奏,扮演水平的音色结构的仲介者。依此类推,当铜管乐器进来时,中提琴、大提琴则归位传统的弦乐4声部,成为乐团的基底功能。 这个看似配角的仲介者,其实一直向前或向后移动著,维持了整个音乐进行天衣无缝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法国号和伸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歌剧非歌剧
今年的萨尔兹堡艺术节推出了8部歌剧,其中费德曼的《皆非》、白辽士的《浮士德的天谴》与韩德尔的《时间与内省的胜利》其实都不是「歌剧」。其他5部中,除了《女人皆如此》与《艾蕾克特拉》是去年的制作,还有2018年的《托斯卡》,今年的新制则有《唐乔望尼》与《不容忍1960》,后者出自诺诺之手,是今年的主要亮点。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明星与朋友们
在去年的缩小版百年庆之后,萨尔兹堡艺术节今年的活动依然以百年之名,在严密的防疫措施开展。音乐会节目中,除了传统的独奏家及演出团体系列外,邀请著名演出者规划音乐会,成为艺术节特殊的景观。今年邀请到小提琴家卡普颂、小提琴家柯帕钦丝卡雅和男中音葛哈合担纲「明星与朋友们」系列三场的企画,其中柯帕钦丝卡雅与葛哈合的两场都提供了数首少被演出的曲目,明星吸引听众前来,顺便让听众开拓曲目视野,是二者共同的诉求。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防疫典范百年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今年适逢百年庆的萨尔兹堡艺术节,在五月底得知有举行的可能后,艺术总监兴特豪瑟立刻开始行动。因防疫措施考量,将原本十四个演出场地减到七个,考量中场休息易增加个人接触,演出无中场休息,势必调整曲目。相较於戏剧部分的相对单纯,音乐部分复杂许多,两周内推出的新版本,传统到现代兼具,可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萨尔兹堡艺术节 疫情压力下的百年庆
萨尔兹堡艺术节今年喜迎百年大庆,却遇到武汉肺炎搅局,主事者苦撑待变,最坏打算是至少要演出开幕传统制作《每个人》。还好奥地利境内疫情趋缓,艺术节如期开演,这次重头戏是汉德克委创新作《阿达梅兹》世界首演。阿达梅兹是一位捷克青年,于二○○三年三月六日清晨由布拉格国家博物馆一阳台自焚,并跃下至博物馆前广场,送医不治。汉德克在剧中拼贴前述事件发生的时地、各式媒体报导和相关研究说法,夹以说者自身心境,以「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立场,传达给读者/观众。
-
音乐
英雄再起
由于殷巴尔在国际乐坛的高知名度,随著他接下北市交首席指挥新闻的发布,让北市交在国际乐坛被报导,增添乐团不少知名度。藉著马勒的三首交响曲,殷巴尔激发出乐团原有的深厚底蕴,让老一辈爱乐者找回了久违的北市交,让年轻一代惊讶地发现,台北还有另一个交响乐团北市交,它竟然可以将马勒演得那么好。殷巴尔携手北市交,「英雄再起」应是可期待的。
-
音乐
观NSO复演《托斯卡》
相较于二○○二/二○○三的四平八稳,二○一九的NSO《托斯卡》,乐团大开大阖,诠释著浦契尼扣人心弦的音乐。全剧一开始的斯卡皮亚动机,刺耳狂暴;托斯卡于舞台外喊著Mario首次上场时,音乐顿时如一阵风飘进来的柔美;第三幕开始,清晨罗马郊外的安静清爽,NSO奏来皆可圈可点。整体而言,乐团表现不输国际大团,让听者体会到歌剧音乐的奥妙。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从骑士文学到剧院圣仪庆典剧
源于英国亚瑟王传奇的中古骑士文学,对德国作曲家华格纳的歌剧创作影响深远,如《罗恩格林》与《帕西法尔》都是,而后者更费了华格纳卅多年时间的酝酿,藉著中古的圣杯传奇与天主教仪式,华格纳写出他的「剧院圣仪庆典剧」,用意不在于宣扬基督宗教,而在于传达自己的艺术宗教理念。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剧院「圣殿」之中 动人的音乐仪典
《帕西法尔》是华格纳在拜鲁特庆典剧院启用后唯一完成的作品,对华格纳而言,拜鲁特剧院是「剧院圣仪」进行处所,有如弥撒在教堂里进行。《帕西法尔》若于他处演出,无异将与其他「歌剧」般地世俗化。《帕西法尔》将传奇与宗教写入歌剧中,将宗教艺术化,亦将艺术宗教化,但这个宗教并非基督宗教信仰,华格纳只是借助他自己熟悉的仪式与氛围,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纯洁傻子」的圣杯奇遇记
一支箭呼啸而过,射死一只圣湖上的天鹅。在众人的指责声中,射箭的年轻人激烈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古奈曼兹向年轻人解释其行为的残酷和怜悯的真谛,却发现他对世上诸事一无所知,甚至连自己姓名及身世都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纯洁傻子」帕西法尔,歌剧《帕西法尔》就是他破除黑魔法、取回圣矛让受难者得到救赎的奇遇故事
-
音乐 NSO「马勒第七」
布拉姆斯与马勒 引人深思的命运之歌
今年的TIFA,NSO将在吕绍嘉指挥下推出「马勒第七」音乐会,将演奏两首重量级经典布拉姆斯的《命运之歌》与马勒的第七号交响曲,两曲都以一个节奏开始,并贯穿全作。在古典音乐爱好者耳中,两部作品使用的节奏元素虽不同,但都会令听者立刻与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连上线。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从独幕剧到《三部曲》 看浦契尼的歌剧路
虽然在宋舟钮公司举办的独幕剧歌剧比赛中败阵,但浦契尼在老师的荐进之下,获得当时大音乐出版商黎柯笛的赏识,展开日后的歌剧创作之路。在参加独幕剧比赛落选卅年后,浦契尼再度尝试写独幕剧。此时已功成名就的他,并不耽溺在既有成就里,关注著当代同侪剧场创作走向,发展出新的构想,逐步地完成了《三部曲》。《三部曲》结合三部独立的独幕剧为一歌剧,自不同于当年独幕剧大赛的单纯诉求,在在反映出作曲家脑中的歌剧省思。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新世纪潮流中另辟新局 三部合一的整体理念
在十九世纪末的「剧场革命」后,传统的、可被称为「和角色有单层面认同」的叙述方式被排除;大量的技巧应运而生,以开展剧场想像天地,完成一个有距离的叙述方式。而浦契尼将三部在色彩和剧情进行诉求均完全不同的短歌剧,合成一个较高的整体,不仅和作曲家个人的生命过程有关,亦反映了上述所说廿世纪初欧洲歌剧的美学条件。浦契尼的《三部曲》拥有一个戏剧质素的内在整体性,切割任何一个个别部分都会伤害作品。
-
演出评论 Review
由中提琴到作曲:两场狄恩音乐会
《动听的叙情短诗》选取的文字显示,作品的本质不在于将莎翁原作的戏剧冲突精简呈现,而是藉著断简式只字片语的对照,展现欧菲莉亚(Ophelia)与哈姆雷特不同的世界。若说狄恩的室内乐音乐会是他身为中提琴演奏家的心得展现,他在《动听的叙情短诗》里处理人声的独特方式,并将人声溶入色彩丰富的乐团语法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
回想与回响 Echo
歌剧演出面面观
由NSO近年来的歌剧制作成果,可以看到,国内已有基本长年定期演出歌剧的能力,缺乏的是相关艺术政策的配合,若有整体的适当规划,NSO的歌剧制作可以轻松地巡回北中南三地演出,去芜存菁,逐年建立歌剧制作剧目,朝向全国式的定目剧院运作,将购买他国制作的经费投资于国内,才能累积出可传承的成就,「国家」级「歌剧」院的成立方有艺术文化发展上的意义。
-
特别企画 Feature
由《奥瑟罗》到《奥泰罗》
玻伊多的剧本掌握了威尔第对人性黑暗面的兴趣,应是作曲家终于决定谱写的主因。莎剧中,亚果杀死爱蜜莉亚后逃走,很快被追回;歌剧里,爱蜜莉亚并未受到伤害,亚果逃走后的下场如何,在剧中亦无交待。由此可见,歌剧的诉求在于人性中邪恶的一面,至于坏人是否受到惩罚,则不是重点。
-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理性与智慧的音乐大师
跨世纪的音乐大师皮耶.布列兹,不管在作曲或指挥领域,都是顶尖的代表人物,尤其他一生致力于现代音乐的推动,不管在什么位置,念兹在兹,都是以各种方式思考并推动「新」音乐。今年一月五日,高龄九十岁的大师在德国巴登巴登家中辞世,让我们回顾他的一生,看他如何以智慧与理性,创造并实践现代音乐的丰富世界。
-
焦点专题(二) Focus
少年十五二十时 映照俄国社会实景
普希金作品的四位男女主角各有特质,却也代表著那个时代俄国上层社会的典型。主人翁奥涅金并不是一位阳光少年,而是外表光鲜、满心自负、实则空心的纨绔子弟。字里行间里,普希金在在展现了,如此的年轻人在俄国比比皆是,表面上看来愤世嫉俗,实则亦乐此不疲,无意亦无力做些什么。如此的角色特质,在固有的歌剧传统里,最多是衬托主角的配角,透过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他站上了歌剧舞台的中心。
-
特别企画 Feature
呼应时代氛围 搭起统治者与市民的桥梁
全剧以轻松的市民阶级氛围开始,在皮查洛上场后,走向英雄落难获救的方向,虽是当时歌剧惯例,对于今日的观者而言,难免有落差感。不可忽略的是,贝多芬以相当多的篇幅塑造洛可这个市民阶级的代表角色,用他来衔接统治阶级与市民阶级两个世界,展现贝多芬个人对于政治大环境的诠释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