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圣三堂,梅湘在此担任了六十一年的管风琴师。(Benchaum 摄 取自wiki common)
焦点专题(二) Focus 梅湘的异想世界

虔诚坚定 挥洒音符颂赞基督奥迹

梅湘的信仰、创作与圣乐观

梅湘曾说:「我所想要表达的第一个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即天主教信仰真理的存在……因此我部分作品的目的,即是为了阐明天主教信仰的神学真理。」是以,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期间,梅湘透过不同形式的创作来传达其信仰,包括经文歌、管风琴作品、钢琴作品、室内乐、交响乐作品、神剧,以及一部歌剧。

梅湘曾说:「我所想要表达的第一个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即天主教信仰真理的存在……因此我部分作品的目的,即是为了阐明天主教信仰的神学真理。」是以,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期间,梅湘透过不同形式的创作来传达其信仰,包括经文歌、管风琴作品、钢琴作品、室内乐、交响乐作品、神剧,以及一部歌剧。

法国作曲家梅湘,是廿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之一。他对天主教的坚定信仰,更可说是廿世纪的信德见证。他担任巴黎圣三堂(l’église de la Sainte-Trinité)管风琴师,为天主教礼仪服务长达六十一年,平时亦经常阅读神学论著,以强固信德。梅湘曾说:「我所想要表达的第一个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即天主教信仰真理的存在。我有幸成为天主教徒;我生为信徒,神圣的经文从小就打动了我。因此我部分作品的目的,即是为了阐明天主教信仰的神学真理。这是我的作品的第一个面向,最高贵、也可能是最有用、最有价值的面向,也许是唯一一个我在临终时也不会后悔的面向。」是以,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期间,梅湘透过不同形式的创作来传达其信仰,包括经文歌、管风琴作品、钢琴作品、室内乐、交响乐作品、神剧,以及一部歌剧。

音乐创作  环绕耶稣基督各项奥迹

梅湘的早期创作以宗教信仰为主题者居多,一般认为创作于一九四四年的《对圣婴耶稣的廿默观》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标志著第一期宗教主题作品的结束。此后梅湘转向《崔斯坦与依索德》三部曲、以及以鸟类为主的大自然主题的创作为主,一直到一九六○年代,才又开始大量创作宗教主题作品。他的许多作品就名称来看,即明显与天主教信仰相关。就算是其他创作,在梅湘的认知中也都不脱信仰:对大自然的热爱可纳入「天主创造」之中,而《崔斯坦与依索德》的人间情爱,亦可视为天主圣爱的「暗淡反射」。

在纯宗教主题的作品中,梅湘许多重要创作,均环绕著耶稣基督的各项奥迹(mysteries)而作。例如管风琴作品《主的诞生》La Nativité du Seigneur(1935)以及连篇钢琴曲《对圣婴耶稣的廿默观》所处理的均是圣言降生成人的奥迹。《我主耶稣基督显圣容》La Transfiguration de Notre-Seigneur Jésus-Christ(1965-1969)则以大型神剧作品的形式,呈现在大博尔山巅,耶稣面容发光,对三位门徒显现其天主性的事件。管弦乐曲《 耶稣 基督升天》L’Ascension 19则是以耶稣基督复活后四十日返回天父身边的耶稣升天瞻礼为主题,所写成的四段「为管弦乐团所作的交响默想」(后于一九三四年改编为管风琴曲)。

耶稣基督于最后的晚餐建立了圣体圣事(l’Eucharistie),将饼酒祝圣为圣体圣血,让信友在每台弥撒当中重演祂为人类牺牲的伟大祭献。圣体圣事是天主教信仰最核心的部分,也无怪乎梅湘有许多的创作均与此相关,包括第一首管风琴作品《天上的飨宴》Le banquet céleste(1928)、早期的管弦乐曲《被遗忘的奉献》Les Offrandes oubliées、《圣体赞》Hymne(1932)等。《哦!神圣的飨宴》O Sacrum Convivium则是一首直接可用于弥撒中领圣体时演唱的经文歌。到了创作晚期的《圣体圣事曲集》Livre du Saint-Sacrement更发展出十八首管风琴曲,呈现信徒在领受圣体时,重新经历耶稣一生奥迹的各项感受。

从美感经验切入  传达宗教讯息

梅湘曾说,自己的梦想是要写作一部「受难曲」或是基督的复活,但他自认不配写这个主题,也不敢在舞台上呈现基督,因此选择了最接近基督的圣人圣方济,做为其唯一一部歌剧的主题。《亚西西的圣方济》Saint François d’Assise创作于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三年间,作曲家从圣方济的相关记载中取材,并且自己同时创作了剧本与音乐。歌剧透过三幕八景、长达四小时的音乐,逐步呈现圣方济成圣之路,不论从主题内容、创作手法与风格层面来看,均是梅湘的集大成之作。

因此,信仰主题在梅湘创作中的重要性无庸置疑。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作曲家透过作品试图传达的这些「神学真理」,对于那些不见得和他具有相同宗教背景的聆听者,是否也有意义?这对作曲家而言,确是一大问题。为了突破此一困境,梅湘从美感经验切入,将宗教讯息传达方式的重点,从创作的技巧与手法转移到聆听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

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演讲录》中,梅湘将圣乐(la musique sacrée)分为三类:「礼仪音乐」(La musique liturgique)、「宗教音乐」(La musique religieuse)与「声音—色彩与眩慑」(Le son-couleur et l’éblouissement)。梅湘为天主教礼仪服务多年,但创作的礼仪音乐却很少,最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最好的礼仪音乐就是《葛利果圣歌》Gregorian Chant,因为「只有素歌同时拥有让灵魂飞向真理所需要的纯洁、喜乐与轻盈」,而梅湘在其作品中也经常引用素歌旋律当作创作素材。他认为「所有尝试表达神的奥迹者均可以宗教称之」,因此「所有怀著敬意来接近天主、接近神圣、接近不可言喻事物的音乐,就真正是一种宗教音乐」。因此,巴赫的《马太受难曲》Matthäuspassion与莫札特的《圣体颂》Ave verum corpus均属宗教音乐,而梅湘自己的许多作品当然可以被归入第二类宗教音乐。

感官眩慑  无上的信仰体验

但是梅湘想要做到的不止于此。对他而言,圣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第三类的「声音—色彩与眩慑」。「眩慑」(éblouissement)是梅湘音乐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意指一种以「声音—色彩」来「眩晕」与「震慑」内部感官的经验,而梅湘作品中的一些段落,也特别设计来呈现这种效果。梅湘将之类比于观看教堂彩绘玻璃的感受,他说:「『声音—色彩』所做的和中世纪的彩绘玻璃一样:给予我们眩慑。它同时触动最高贵的感官:听觉与视觉,它将我们的感官撼动,将我们推越概念,而达到高于理性与直观之处,即信仰。」

从他一生中的宗教作品看来,我们可以说,这位教会的音乐家为作品内涵注入了灵修与神学的思考,以自成一格的音乐语言来探索信仰的美妙,更借由独特的美学理念,提供聆听者一个企及他想要传达的神学真理的机会。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