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湘(本刊资料室 提供)
焦点专题(二) Focus 梅湘的异想世界

他的一生 宛如战后当代音乐史

梅湘的生平故事

梅湘一生的创作生涯,可说是一部二次战后的当代音乐史,内容之广、影响之大,廿世纪少有人能出其右,并且著书传达教学与创作理念,尤其是在节奏方面的著述。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从西方到东方,梅湘不仅是一位音乐家与艺术家,更为后人树立了大师的典范。

梅湘一生的创作生涯,可说是一部二次战后的当代音乐史,内容之广、影响之大,廿世纪少有人能出其右,并且著书传达教学与创作理念,尤其是在节奏方面的著述。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从西方到东方,梅湘不仅是一位音乐家与艺术家,更为后人树立了大师的典范。

十九世纪末至二次大战前,巴黎文化活动的蓬勃,吸引许多年轻音乐家前来,如斯特拉温斯基、浦罗柯菲夫等,或是代表法国新风格的萨替(Erik Satie)与法国六人组(Les Six)的新古典主义,以及亚洲表演艺术的展演,让巴黎成为欧洲艺术的中心。大战的杀戮,却没有熄灭巴黎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反而开创出更具当代性格的艺术,造就梅湘(Olivier Messiaen,1908-1992)这样一位融合法国传统、世界艺术、新音乐元素与原创性的作曲家,创作中融会的音乐元素从古典音乐、天主教音乐,到廿世纪的序列主义与东方印度、日本等,加上鸟之声的偏好,丰富的内涵让他成为与众不同的音乐家。

长于艺文之家  从小爱好自然

梅湘出生在法国南部亚维侬文艺气息浓厚的家庭。母亲是诗人Cécile Sauvage,在梅湘出生前,她曾写了一套诗集《芽的灵魂》L’âme en bourgeon,表达对儿子的期许。梅湘一直以此为荣,曾以此诗,写作了管风琴即兴曲。父亲Pierre Messiaen是英文老师,曾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父亲入伍从军,举家迁到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格尔诺伯勒(Grenoble)。七岁的梅湘在此享受了大自然的生活,据说他是在这里开始自学音乐。直到战后全家在南特团圆,他才遇到钢琴与作曲的第一位钢琴老师Véron Arcouët与和声老师吉邦(Jehan de Gibon),正式走上学习之路。在格尔诺伯勒的生活,让梅湘对鸟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年夏天他都回到这个童年住所附近的Petichet,在万鸟群聚的山林,搜集、采写鸟的声音,因此成为鸟类学家,也是第一位大量创作这类题材的作曲家,因为太过传神,所以曾有人揣测他懂得鸟语。

十一岁时,梅湘随著家人搬到巴黎,并考进巴黎音乐院主修作曲,追随以《魔法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闻名的作曲家杜卡斯(Paul Dukas),是当时班上最小的学生。除了必修的对位法、音乐史,他还修了钢琴伴奏、管风琴与即兴及打击乐。一九二六至三〇年,梅湘陆续以第一奖的荣誉完成各科的学习,并在正规课程结束后,继续随贝格(Joseph Berger)学习打击乐,据说这是受到斯特拉温斯基芭蕾舞剧《婚礼》Les noces(尼金斯基编舞)的影响。这时期的老师帮梅湘创作生涯奠下丰厚的基础,例如音乐史老师艾曼纽(Maurice Emmanuel)给予梅湘在古希腊调式、诗的节奏与天主教仪式音乐的启发。管风琴教授杜普蕾(Marcel Dupré)的教导,驱使梅湘日后成为教堂的超技管风琴家与深入教会音乐的作曲家;杜卡斯除了训练梅湘可以写出非常精采的管弦乐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严谨与提携后进的胸怀,也成为梅湘心目中艺术家的典范。

创作不离信仰  令人迷惑的抽象音乐

虔诚的天主教徒梅湘,一生的创作都离不开他的信仰,也因如此其作品带有神秘的色彩,但是他的音乐并不属于仪式或宗教音乐的层次,而是更具抽象性、强调声响色彩的音乐,他曾形容这种音乐是聚集各种音色,而成为令人迷惑的音乐,他更引用《启示录》中的一段话来描述这种音乐:「将一个人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处,那里是接近真实信仰的地方」。这也是他能自毕业后,担任巴黎圣三一教堂(Sainte Trinité)管风琴家这个职位长达六十年之久之故。另外的原因是,这座教堂拥有一部极为精致的管风琴Cavaillé-Coll,他可以不断地模拟与实验,再融入学生时期擅长的回文节奏(他称为「不可逆的节奏」),使他可以创作出深刻的管风琴曲、管弦乐与钢琴曲。如早期的管弦组曲《被遗忘的奉献》Les offrandes oubliées(1931)、管风琴套曲《天主的诞生》La Nativité du Seigneur(1935)等,都已经可以看到其作曲理念的雏形。

虽然梅湘与若利维(André Jolivet)、莱索(Daniel-Lesur )与伯德里埃(Yves Baudrier)在一九三六年为反对从一九一八年以来由考克多(Jean Cocteau)领军、法国六人组的新古典主义而成立「法兰西青年」(La Jeune France)组织,旨在推广法国当代音乐而成为前卫人物,但是他的创作仍具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而渲染成感官与热情的音乐。

与女弟子结连理  谱写浪漫乐章

二次大战爆发,梅湘入伍,不幸身陷牢笼,在格尔利茨(Görlitz)集中营写下著名的《时间终了》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1940),于集中营首演,这首作品表达了时间静止的永恒状态。隔年被释放后,成为巴黎音乐院和声学老师。当时纳粹仍然占领巴黎,大部分活动都停止,梅湘利用这段时间开始思索其作曲法的轮廓,后来都记录在《我的音乐语言技巧》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1944)一书中。

当时许多优秀学生也都来到巴黎音乐院,围绕在他身旁,如当代音乐最重要的法国作曲家之一布列兹(Pierre Boulez)、尼格(Serge Nigge)、法国著名钢琴家洛莉欧(Yvonne Loriod,1924-2010)等,洛莉欧后来更成为梅湘的第二任妻子与钢琴作品代言人。梅湘创作许多与他们爱情有关的作品,如双钢琴曲《阿门的幻象 Visions de l’Amen,就是梅湘为一起演奏双钢琴而作。

一九四七年,梅湘正式被聘为音乐院作品分析教授,不仅分析传统与自己的作曲法,也介绍了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序列主义。这样的教学内容,被音乐院认为是离经叛道,布列兹与尼格为支持老师,创作了法国第一部序列主义作品,而梅湘则是在《艳调交响曲》中将十二音列的作曲法,应用在节奏上。

桃李满天下  影响深又远

梅湘从正式被聘为音乐院教授,一直到一九七八年退休,指导出许多优秀的学生,除前面所述,还包括巴拉盖(Jean Barraqué)、泽纳基斯(Iannis Xenakis)、郭尔(Alexander Goehr)、穆拉尔(Tristan Murail)、库塔格(György Kurtáge)、班杰明(George Benjamin),与最后的入室弟子中国作曲家陈其刚等,以及于德国Darmstadt暑期课程的学生,如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都在当代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

梅湘一生的创作生涯,可说是一部二次战后的当代音乐史,内容之广、影响之大,廿世纪少有人能出其右,并且著书传达教学与创作理念,尤其是在节奏方面的著述。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从西方到东方,不仅在作曲上提携后进,也曾提拔义裔法国钢琴家慕拉罗(Roger Muraro),梅湘不仅是一位音乐家与艺术家,更为后人树立了大师的典范。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