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科工程师,到全职的乌克丽丽推广者,人称David老师的陈建廷,与乌克丽丽的结缘,就像是来自上帝的导引。因为这项乐器,让David重燃对生命的热情,他也想把这份热情传送给所有人,他说他的目标是「台湾每个家庭都有一把乌克丽丽。」David认为这就是他这辈子要做好的事。
他带著它,让承受高压的竹科工程师,从冰冷的程式中解放;他让它发出美声,从广播流泄出来,让父子一同找寻它的踪迹;他赋予它疗效,让自闭儿童找到心灵钥匙,扭开通往外界的门;他揹著它,走进偏乡部落和原住民同欢。它是近年来流转于大街小巷的乌克丽丽,他则曾经是个工程师,为音乐舍弃高薪——他是陈建廷,人称「David老师」。
十二年前,取得音乐工程硕士学位的David从英国返台,在工程与音乐的岔路口上,为了稳定的收入,选择进入工研院;两年多前,因为工作繁重、压力过大,他无法再安于工程师的位置,再次于岔路口徘徊,这次却勇敢地选择了另一条路。
乌克丽丽,终于找到你!
David迷惘时总会祷告,三年前,他向上帝请求一个让他能燃起热情的工作。一个多月后,透过熟识的中医师引介,他兼职当起音乐治疗师,帮助情绪表达上有障碍的小孩,透过音乐找到抒发的管道。
为了找到适合治疗的方法,他尝试学习各种的乐器,包括钢琴、曼陀林、小提琴、鼓等。他曾经找了把小吉他给小孩玩,成功吸引他们,但碰到复杂的指法,「他们就会缩回去。」David说:「弹弹唱唱对小朋友很重要。」所以他一直在寻觅「富旋律性、节奏性,可以边弹边唱的乐器」。
直到有天,诊所来了个手拿把小玩具的壮汉,David偷偷打量:「这个人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后来有次壮汉又来了,还带了歌本,专注地弹唱,他纳闷地凑过去看,「简直如获至宝,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乐器。」四条弦的乌克丽丽,较吉他轻巧、容易上手、声音轻快,他心想:「就是它了!」就此结下与乌克丽丽的缘分。
David说,他带过一个轻微自闭症的四岁孩童,起初带著他唱歌,可是小孩对他不理不睬;David没有放弃,继续弹著轻快的乌克丽丽,配上歌声,小孩似乎受到乌克丽丽的召唤,跟著点起头;试了几次,他终于跟著唱。小孩的妈妈在门外听到泪留满面,因为当时那个孩子几乎没有语言能力。见到乌克丽丽的疗愈魅力,David兴奋地说:「它激起了我的热情。」
推广乌克丽丽,毛遂自荐向前冲
恋上乌克丽丽后,David常与它形影不离。有个同事见了他身旁小巧的乐器便突发奇想:「我三个礼拜后要求婚,有办法学会一首歌吗?」有人对乌克丽丽感兴趣,David非常开心,立刻收下这位「学生」。当时恰逢公司为八八风灾募款,邀请他出表演节目。于是他带著即将求婚及本来就爱唱歌的同事们,组了团弹弹唱唱。三个礼拜后,学生流利地弹出定情曲,顺利抱得美人归。随后David在工研院开了课,学生人数直线上升,乌克丽丽风潮从涟漪扩张成了漩涡。
虽然有了伙伴让David可以沉浸在音乐里,但白天他仍是个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晚上化身为音乐治疗师,蜡烛两头烧,让他常失眠,忙到很少回家,内心总在拔河。所以他决定,给自己一段时间,若达成目标便离开工研院。
首先,他列出几十个单位,一一打电话毛遂自荐。终于有机会他带团接受电台专访,播出时还迫不及待和同事们跑到便利商店听。当乌克丽丽的声音从空中频道蹦出来,来电、来信询问的人愈来愈多,因此电台给了他机会和场地开课,第一堂课来了七、八组家庭,热闹滚滚,更让David下定决心离开工研院。他也同步在竹科及社区大学推广,「只要有机会表演的场合都去。」「一步一步,乌克丽丽就在新竹推广开了。」
把音乐带到各种角落
从此,乌克丽丽占据了David的心,他成为全职的推广者。「它是人和人连结的工具,许多人借由它交到朋友,走出低潮,得到成就感。」乌克丽丽更是乐器中,难得不论年龄、族群与性别都适合学习的少数。David见到大人与小孩都对乌克丽丽爱不释手,于是进一步思考其他推广及回馈社会的形式。
于是,David走进了少年矫正学校。他说,第一次去的时候,学生脸上充满疑惑,带了层无形的防御面具,「好像在看你要玩什么把戏」,让他有点紧张。不过,当课后他们能轻易弹些曲子时,面具自然卸下,换成笑脸。从推广中心里贴满一整墙的明信片就看出他的高人气,其中还有矫正学校学生的亲笔信,内容满是对乌克丽丽的热情与对学习的渴望,而这些都是让David前进的力量与成就感。
另外,得知部落学习资源匮乏,让他决定上山走一趟。他带著他的国小学生,揹著几把琴,拜访了新竹五峰乡泰雅族部落,看到好学又天真的原住民小孩,以及与他们生俱来的律动感,直说:「他们学习能力很强。」David让他的学生当小小老师,教年纪更小的孩子。过程中,他们不但获得新朋友,更有满腔的成就。
David信仰:「音乐可以治疗人心。」所以他把美声带入视障协会,义务教导后天失明者学习新技能;教导仁爱启智中心的师生让他们爬出生命低潮;他还到老人社区与安宁病房,将正面的能量传达到各个角落。
推广之余,也要与众人享「乐」。二○一○年,他接连办了两届百人乌克丽丽嘉年华会,让来自各方的乌克丽丽爱好者,一起表演;去年David还领队至花博演出,并带乌克丽丽旅行到南台湾。而今年三月底办了第四届嘉年华会,报名的人数超过四百人,各地的乌克丽丽社团都可在此展现成果,最令人振奋的是最全体大合奏〈站在高岗上〉及〈热情的沙漠〉。当然,David提前录制了教学影片在网路上,供大家参考与练习。不过,这些还不够,David说,他的目标是举办千人乌克丽丽嘉年华,破世界纪录。
推广中心成立,全家新竹团聚
当年,David提出转行的想法,父亲坚决反对,母亲中立,只有妹妹站出来辞去工作和他并肩作战。去年,David推广乌克丽丽小有成果,便成立了推广中心。一踏进推广中心,好客的David就会领著大家欣赏乐器,还会随兴地唱起情歌,总让人不知不觉地跟著打起拍子。只能说,他随和温暖的特质就像乌克丽丽一样,引人亲近喜爱。
现在,David的九十三岁阿嬷,就算佝偻著身躯有点重听,但她总爱坐在教室外的椅子,望著大家弹奏乌克丽丽。David说,过去从没听过她唱歌,耳濡目染之下,开始唱起儿时记忆〈桃太郎〉,即使她只会刷著琴弦,可是看著她笑得眼睛瞇瞇的,也就够了。改变最大的人是David的父亲,本来说什么也不答应,现在却帮忙打理起推广中心的大小事务,举家从台北搬到新竹,也偶尔弹上一曲,不过他总谦虚地说:「还不太会啦!」
乌克丽丽让David学会乐活,问他:「要教到什么时候?」他毫不客气地回答:「应该可以教到八十岁,目标是希望台湾每个家庭都有一把乌克丽丽。」David认为这就是他这辈子要做好的事。
去哪里学乌克丽丽?看过来!
近年来台湾跟上了世界的乌克丽丽热潮,许多人开始寻求拜师的门路。以音乐教室而言,功学社据点遍布全国大县市,三年前开始自美国引进乌克丽丽课程。功学社的学生从幼稚园的小孩到银发族都有。平日以个别至三人班为主,寒暑假短期课程则增至六人。在功学社有近卅年音乐教学经验的老师沈睦恒表示,功学社主要开设小班教学,让学生学习更细腻的技巧,老师也会补充学生喜好的曲子。
除了坊间音乐教室外,乌克丽丽风潮更让几个老字号的大学都开起了相关推广课程。学校与音乐教室教法有所区隔,如文化大学推广部就开了两个大班教学的班级,人数十二至十五人。从简单的技巧入门,再依学员需求选择进阶曲子。学员族群从廿岁到四十多岁不等,以学生和上班族为主。
有趣的是,乌克丽丽迷也开创了另类的教学方式——在台中的「老样咖啡馆」,每周四晚上正妹老板小米,会变身成为乌克丽丽老师。小米说,老样咖啡厅是个免费的分享园地,若参与的人点杯咖啡她也会很开心;课程没有一定的进度及曲目,皆由现场参与的客人共同决定。而每次参与的客人不尽相同,所以小米以自制的滚轴大海报画上乐谱教学,便于初次来的客人跟上进度。(柯乔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