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版面示意图(PAR表演艺术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筝乐新潮流

筝乐的新意与新艺

回溯历代的古筝型制,有从古时的五弦、十三弦到今日熟悉的十六、十八、廿一、廿五、廿六弦;在乐曲上,随著弦数的增加,乐曲也从传统古曲到繁复的现代创作。无论是外观或内在看来,都说明了这项乐器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相较于其他传统乐器的改变,历代乐人对古筝所做出的贡献,可说是首屈一指。

回溯历代的古筝型制,有从古时的五弦、十三弦到今日熟悉的十六、十八、廿一、廿五、廿六弦;在乐曲上,随著弦数的增加,乐曲也从传统古曲到繁复的现代创作。无论是外观或内在看来,都说明了这项乐器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相较于其他传统乐器的改变,历代乐人对古筝所做出的贡献,可说是首屈一指。

由于音色甜美又容易上手,古筝不但受一般人喜爱,许多作曲家更对它情有独钟。从前辈作曲家马水龙、潘皇龙、周成龙到中生代的李子声、董昭民、李志纯等人都为它创作过大量的作品。然而,古筝缺乏Fa和Si的结果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特色,却也是创作上最大的限制。五声音阶的排列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的演奏与作曲家,因此近年来,他们在不增加弦数的基础上开始重新规划,大胆地将每条弦重新定义,排成所需的音阶或调式特性,如此一来,不论是和声、曲式的变化都能够轻易地做出来,融合了西方现代的手法与民族的特质,更让音乐语言与色彩有了突破。

乐曲创新  演奏技法与筝型也随之变化

乐曲的创新必然也刺激了演奏技法的创新,现代的演奏者不但要具备传统乐曲的掌握力,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定弦与排列组合,他们熟悉音列、视谱、背谱及分析乐曲的能力,甚至反应、弹性等都必须大幅提升。而在手法上,右手表「声」、左手表「韵」的模式也早已被打破,手型、手指、关节的灵活度不但增加,繁复的技巧也促使左手的演奏难度与右手相仿。而在效果上,为了让声音更为丰富,拍击琴头或琴弦、以琴弓拉弦、让金属戒指碰触琴弦产生类似鸟鸣声等实验性的探究,进而在一台琴上四手联弹、或两人在四台琴间交错转换,都是以往的演奏及创作所难以想像的。

除了弦数之外,古筝的外型经过左右并排的「蝴蝶筝」、前后衔接成L型(顿角)的「双筝」之后,二○○四至○五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大团分厂出产的「七声筝弦」,以及后来在原有的古筝左侧再增加一排音列的「多声弦」古筝,都是目前最流行的型制。后面两种类型都是任职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筝演奏家李萌与乐器厂共同研发,除了解决了传统古筝在同一首乐曲、同一台琴上转调的困难,更可以将五声、七声两者并置或者扩张音乐等。当然,打破自古惯例升高筝架让演奏者站著弹琴、架子角度外翻让古筝内高外低符合人体工学、底部加上轮子便于移动,还有架子上支撑两侧的板子向外具反射音响效果等改良,都相当值得称许。

强调乐器价值  让古筝成为艺术品 

不仅古筝外表上的改变,多年来钻研古筝的演奏家樊慰慈更提出「将古筝视为艺术品」的概念。他认为国乐圈不论何种专业都将乐器视为一种工具,声音不好了就汰旧换新。相对于西洋,尤其是提琴不但有知名制琴家族,乐器更有外号、年代、及名家曾经收藏或演奏过的历史,而民族传统乐器中,同样概念却只存在于中国文人的雅玩——古琴。因此,他不但推崇乐器工厂推出的五十年镇馆之宝,更多次在演奏会中特地将不同曲目所使用的不同古筝列出标注,希望带动对乐器的重视。

不像一般演出那样只需要单件乐器,古筝演奏会因为调性和乐曲的特点需要很多不同个性的古筝,加上体积大、搬运不易,更加高演出的难度。然而即使不便,在众多器乐中,它的改革却是最活跃的。将缺陷改良,甚至将缺陷化成美感,这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无数演奏、作曲、欣赏者共同的努力。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