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生代电影创作者亮相舞台的「金穗奖」,多半参赛作品都是深耕内在风景、人物少场景简单的低成本小品,固然稳当,却也让人更期待看到其他类型的尝试。这次入围作品中,剧情片有一半围绕著「记忆」主题;而跨越类型与界线的作品也有精采的呈现。
第35届金穗奖入围影展
3/22~31 台北 光点华山电影馆
INFO www.movieseeds.com.tw/
连续大量观看金穗影展多年,有了些小小心得:参展作品拍的最大宗与稳当的大概就属于侯孝贤式深耕内在风景的小品,人物少场景简单写实低成本,摄影优美,描写平淡贴近生活却深刻的小事件,但多数受限于短片与说故事的功力,相较于斯,有更广阔的类型与可能,如同新大陆般未被开发,但也因为经验与经费的不足,新类型的尝试相对也嫩了些,不过总是个开始,即使不好也强过可有可无的存在。
剧情片围绕「记忆」主轴
今年的剧情片搭著时事,不约而同有一半的影片围绕在「记忆」的主轴,从《明日的记忆》、杨力州《被遗忘的时光》,关于记忆的多变成为近年电影中的现象,去年在金马影展放映赖俊羽的《四分人》,运用了记忆丧失来进行推理剧氛围的布局,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受;而已在去年上映《昨日的记忆》第二段,由陈芯宜导演的《阿霞的挂钟》,直接点名主旨,将失忆与都更的议题结合,其中顾宝明与谭艾珍的对手戏相当精采。
去年参加台北电影节,陈永𫓹导演的《凯西五号》,有著如记忆的跳针,音乐与影像烘托出一种未来感,以及年轻的氛围,把妹与爱情真的是电影永恒不变的乐章。邹维刚导演《慢吞吞小学》以可爱的步调,透过即将关闭的小小学,留下少子化背后庞大的问题给观众。曾英庭导演的《椰仔》,在公视播出过,描述逃跑外劳与赏金猎人这样少见的主题与角度,并罕见地夹杂著大量的泰文与台语,呈现一种又疏离又熟悉的感觉,一个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是不同世界的运作。
而这样的语言感受也出现在我很喜欢的《华丽缘》中,以台语的背景,重现或窥视属于上海或华文世界的张爱玲,导演施君涵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去年以《巨兽》入围金穗奖,《华丽缘》是张爱玲一九四○年代的同名散文作品,背后描述的却是于一九六一年短暂来台时写成的《重访边城》,导演取其夜游酒家事件,转换角度以台语发音重现那夜的酒家风光,剧中称这位奇女子为「上海来的查某」,高英轩、杨丽音、黄姵嘉、谢盈萱等剧场演员参与演出。
马毓廷导演的《语兽》是部怪片,融合真人与动画多媒体剧场的那种跨界,也许是声音的表现方式少了电影感,但也是企图打破界线的创新尝试。而同样打破我们自我设限的还有实验类,应政儒导演的《晃游身体》,看似纪录片,却又有许多精心安排的场景设计,向许多电影大师致敬的构图,及对于镜头对于影像等的实验风格,虽然影片似乎记录著资深影评人李幼鹦鹉鹌鹑的「变态」身体、易装者肌肉男李药、跨性别者AG与跨性别表演艺术家陈煜明,却是透过影像呈现属于身体的种种可能。
实验片打破界线与分类
实验类影片较往年精采,跨进数位时代后,也许技巧不同,但创意与实验的精神不变。而打破界线与分类成为今年实验片的特色。方信凯的《皮下絮语》,结合身体与动画的跨界表现,充满美感与风格。而牛俊强导演的《即使她们从未相见》,以纪录片访谈的形式,来虚构「认识」的真实性。
动画类影片含括了手绘与3D的动画,每部作品都充满著作者的个人风格与叙事方式。谢文明的《礼物》入围去年金马影展最佳短片类,不同于以往《肉蛾天》或《享乐花园》的怪异美学风格,这次有了一个线性发展的故事,有点推理悬疑的剧情,但仍然是浓浓的谢文明风格。今年纪录片少了重量级的作品,但在议题上也呈现百花齐放,有描写举重队、莫拉克风灾、拆除的吊脚楼、拍摄父母的家暴、东港祭典等等。学生类作品不容小觑,廿六部入围作品,在没有分类的包袱下,更多元地呈现出这一年学生作品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