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活动中心。(Mariana Machado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击2025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上)

30年的淬炼 辩证当下、探索未知

`

每年5月,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Kunstenfestivaldesarts,下简称KFDA)汇集全球30多部最新创作,将欧洲交通枢纽大城转化为前卫艺术的实验场。今年适逢艺术节创立30周年, KFDA延续以跨域精神与国际视野,展现艺术家对世界变动局势的敏锐观察,突显当代表演艺术介入社会的政治力,无愧它与亚维侬、维也纳艺术节并列为当代表演艺术的指标。

双总监布兰加.古贝和Dries Douibi的座谈现场。(王世伟 摄)
陈思宏谈《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广告图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剧精采片段抢先看广告图片

艺术先行的创始理念

随著90年代「法兰德斯浪潮」(Flemish Wave)(注1)兴起,策展人蕾森(Frie Leysen)(注2)和Guido Minne为了提供比利时艺术家在地的展演平台,并整合荷、法语两区的文化资源,于1994年创建KFDA。考量到布鲁塞尔族群交融的环境,艺术节从开始就将「跨形式、跨文化、跨场域」设为核心理念,让艺术深入城市肌理。蕾森认为艺术节的功用不应仅限于推动观光,更应促进社会沟通、消弭文化隔阂、拓展国际交流。(注3)有别于传统欧陆艺术节,KFDA不设定策展主题,反而选择倾听前卫创作者的声音,提供他们挥洒创意、长期陪伴的园地,协助新秀淬炼成明日之星。(注4)KFDA致力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允许艺术家开展实验型创作,并保留他们失败的权利。(注5)KFDA将陌生的创作形式视为探索未知的赌注,甚至是启发性的政治训练。每年85%的原创作品为观众带来挑战感官体验、颠覆认知的谜样旅程。

文化预算缩减下的德国剧场广告图片
「自由学校」的活动举办空间。(Pepê Schettino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渗透、参与的双总监时代

将于卸任的双总监布兰加.古贝(Daniel Blanga Gubbay)和Dries Douibi的6年任期内延续著KFDA的创始精神,并为艺术节开启全新篇章。古贝认为,策划艺术节,并非延伸个人品味,而必须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唯有谨记初衷并随时调整,才能回应不停变动的文化景观和政治情势。(注6)因此,两位总监强调艺术的渗透性,扩展表演场地至布鲁塞尔周边30多个公共空间,更支持突破形式疆界的创作,以多元观点对抗市场全球化带来的刻板印象,及民粹主义的僵化概念。为了强化社会参与和知识共享,他们设立「自由学校」(Free School),透过工作坊和座谈,邀请创作者与当地学生、社区组织共同探索艺术的社会实践。今年的活动主题聚焦于现代文明发展下的濒临消逝,从物种灭绝到加萨饥荒,鼓励大家深思当代国际局势,寻找崭新抗争动能。

《浮士德在非洲!》(Fiona MacPherson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百花齐放的而立之年

今年KFDA迈入30周年,于5月9日至31日共呈现34部作品,其中一半是世界首演,共吸引约34,000名观众。本届艺术节不只是继往开来的庆典,更突显被削弱的文化现状。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探讨工业化造成萤火虫消失的文章启发,总监试图探索黑暗时代的艺术微光,捍卫异样的形式与意见,突显脆弱存在的魔幻瞬间。本届KFDA汇集来自欧、亚、非、拉丁美洲的多元艺术形式,避免单一框架,触及历史重塑、沙文主义的批判与颠覆、全球化经济下的生存环境、新时代抗争等多重议题,展现当代国际社会的复杂与矛盾。

《佛塞的朋友》(Alain Verschueren - RHoK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卅年前经典重现

为了彰显承先启后的脉络,本届KFDA重制近30年前风靡艺术节的演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浮士德在非洲!》(Faustus in Africa!)。这部结合真人演员、木炭动画、偶戏及现场音乐的作品,源自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以幽默又哀伤的方式描绘人类因利诱而掠夺资源,暗喻西方世界对非洲大陆的殖民、剥削。重制版本融入南非诗人Lesego Rampolokeng的讽刺笔触,映照全球化经济下的的生存困境,引人联想近年来爆发的战火侵略、难民潮和气候危机。此外,KFDA也邀请数度造访艺术节的当代舞大师佛塞(William Forsythe),与年轻编舞家Rauf Yasit合作,共同探索民俗舞、嘻哈舞、现代芭蕾等不同舞蹈形式的根源与对话,作品《佛塞的朋友》(Friends of Forsythe)运用公共空间打造当代舞蹈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连结,成为献给布鲁塞尔的限定演出。

注:

  1. 「法兰德斯新浪潮」指的是1980年代后崛起于国际剧坛的比利时荷语区创作者,包括杨.法布尔(Jan Fabre)、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布拉德勒(Alain Platel)等编舞家、凡.霍夫(Ivo van Hove)、盖西耶(Guy Cassiers)等导演,以及尼德剧团(Needcompany)、比利时终极现代舞团(Ultima Vez)等创作团体。
  2. 已于2020年逝世的蕾森与台湾颇有渊源,不只曾在首届KFDA邀请过由田启元执导的《白水》,2016年更曾来台担任第14届台新艺术奖的国际决选评审。请参考:江世芳,〈艺术,考能是最好的方式——专访布鲁塞尔艺术节主席芙丽.莱森〉,《表演艺术》杂志第22期,1994年8月号;贡幼颖,〈弗莉雅.莱森:我们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表演艺术》杂志第283期,2016年7月号。
  3. 首届的KFDA就曾邀请自中、港、台三地的剧团进行汇演,包括了台湾的亦宛然掌中剧团、临界点剧象录、香港的进念剧团、北京的戏剧车间。这不仅挖掘了鲜少在欧洲登台的艺术家,更突显了国际化的复杂观点。
  4. 举凡《酒神没有派对》的编舞家蒙泰罗.弗雷塔斯(Marlene Monteiro Freitas)、澳洲背靠背剧团(Back to Back Theatre)、泰国导演维帢亚.阿塔玛(Wichaya Artamat)近年来都崛起于KFDA,才成为国际剧坛瞩目的创作者。
  5. 这也是为何KFDA孕育了许多近年来让人惊艳的作品,像是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ucci)《兄弟们(Brothers)的前身《Buster》、塔沃柯夫斯基(Łukasz Twarkowski)的《共和国》(Respublika)。
  6. Marie Baudet, 〈KFDA, 30 ans-L’audace de l’inédit, le plaisir de se perdre〉 in La Pointe, 25 mars 2025.

〈直击2025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下)30年的淬炼  辩证当下、探索未知〉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7/18 ~ 2025/10/18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