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霍夫曼.史塔和作曲家理查.史特劳斯藉著《纳克索斯岛上的阿丽雅德妮》一剧,对艺术呈现、通俗娱乐、附庸风雅及表演工作者的百态做深刻的描绘与讽刺。我们可以在其中听到各种不同声部、不同性格的歌声,如同一场丰富多彩的人声飨宴。而作曲家仅仅使用卅六件乐器来呈现出室内歌剧的氛围,然而剧终阿丽雅德妮和酒神相见的场景,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壮丽的音响效果。
「纳克索斯岛上的阿丽雅德妮」故事来自于古希腊神话,阿丽雅德妮是克里特国王迈诺斯的女儿,她爱上了雅典英雄提修斯,并且用一卷线帮助他进入迷宫中杀死了囚禁于迷宫中的半兽人米诺陶洛斯。后来两人一起逃离了克里特岛来到了纳克索斯岛,根据诗人荷马在《奥德赛》中的叙述,阿丽雅德妮因不明原因遭提修斯抛弃在纳克索斯岛上,后来她嫁给了酒神狄奥尼索斯(又称巴库斯)。这样一个身世凄楚的公主,历来就深深吸引著后世艺术家们,激烈出丰富的创作灵感。
描绘与讽刺表演工作者的百态
在歌剧《纳克索斯岛上的阿丽雅德妮》中,作曲家这个角色也同样为这个故事著迷,并倾注全力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只是再崇高的艺术理想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这出原本得以在一个维也纳富豪的奢华宴会中发表的作品,最终还是不得不配合宴会时间的安排而支解破碎,毕竟对于出钱的金主来说,这出小戏只不过是用来填补施放烟火前那段空档的余兴节目之一而已。不但如此,它还必须和另一团杂耍艺人插科打诨的喜剧同时演完,更妙的是,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把这件事搞定,不许耽误放烟火的时间,至于该怎么办才好?按剧中豪宅总管的态度是:「难道要叫我想?」
整出歌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显而易见的,剧作家霍夫曼史塔(Hugo von Hofmannsthal)和作曲家理查.史特劳斯想要在这样一个情境下,对艺术呈现、通俗娱乐、附庸风雅及表演工作者的百态做深刻的描绘与讽刺。于是我们在这出歌剧中可以看到恃才傲物的首席女高音,自恋又神经质的男高音,满怀理想的年轻作曲家,深谙人情事故的喜剧女演员,还有舞者、歌手、演员、发型师、舞蹈老师、音乐教练等等不一而足,大家在第一幕的序幕中,为了当晚的演出各尽其责地忙碌著。
一场丰富多彩的人声飨宴
相信只要是接触过表演工作的人,对这样活生生的后台风景绝不陌生。同时,作为一出歌剧,我们也可以在其中听到各种不同声部、不同性格的歌声,包括饰演首席女伶和阿丽雅德妮的戏剧女高音,饰演大牌男高音和酒神的戏剧男高音,经常女扮男装、饰演菜鸟作曲家的女中音,轻快潇洒的花腔女高音,以及由抒情纯净的歌声所组成的女神三重唱,还有喜剧男高、中、低音所组成的四位丑角演员。一如理查.史特劳斯向来瑰丽绚烂的管弦乐一样,这出歌剧是一场丰富多彩的人声飨宴。
经过了序幕的一场忙乱与争执,在第二幕中我们看到了大家在措手不及中所妥协出的新作品,经验老到的表演艺术家们自有一套应付裕如的本事。而这也是歌剧史上的最精妙的巧思,悲剧与喜剧碰撞出不可思议的火花,并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喜剧女角荠别妮塔是个乐观豁达的可爱女郎,在她的开导下,贵为公主的阿丽雅德妮,从镇日恍惚哀叹、自暴自弃的阴霾中觉醒。在古希腊神话中另有一说是阿丽雅德妮被抛弃之后羞愤自杀,也有传说是嫁给了酒神。
不论最后前来迎接她的是酒神抑或死神,在剧中阿丽雅德妮逐渐觉醒的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她精神层面的升华和救赎。这位精灵般慧黠的荠别妮塔,不但幽默地唤醒了阿丽雅德妮,也在序幕中温暖了郁郁寡欢、钻牛角尖的年轻作曲家,是此剧最令人会心一笑的亮点。而她艰难的花腔咏叹,则是最受观众期待的精采段落,是每个花腔女高音最渴望挑战的角色。另一个令女歌手都梦寐以求的角色,是由女中音扮演的年轻作曲家。继《玫瑰骑士》之后,理查.史特劳斯再度为女中音创造了这个迷人的女扮男装角色(Trouser Role),不但有大篇抒情优美的唱段,更有深刻感人的内心转折,表达出对音乐强烈而纯粹的理想。
卅六件乐器展现壮丽音响效果
虽然在这部作品中,理查.史特劳斯完全舍弃了华格纳式强大的管弦乐音响,而仅仅使用卅六件乐器来呈现出室内歌剧的氛围,然而剧终阿丽雅德妮和酒神相见的场景,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壮丽的音响效果,要求具份量的男女高音唱出,听来相当过瘾,全剧在此达到高潮。随著阿丽雅德妮和酒神双双携手逐渐消失在天际,一切又归于安详与宁静。在旁目赌一切的荠别妮塔此时悠哉地走出来,幽默地说了句「当新的神来求取爱情时,我们只有乖乖不作声的份儿!」本来以为是桩悲剧,但终能以喜剧收场,人生处处有转机,很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