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理查.史特勞斯

相關文章 21 篇
  • NSO樂季末三場音樂會的宣告記者會現場。
    音樂

    三場音樂會 為NSO樂季尾聲點亮煙火

    在疫情持續威脅起伏下,各樂團節目安排與國際音樂家往來依舊不易,但在2021/22樂季進入尾聲的此時,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則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在記者會中表示,將以音樂節的模式為樂季收尾,「要在這個時刻,以3場音樂會點亮煙火!」 作為「音樂節」的開場,7月16日首先登場的是「準.馬寇爾與NSO理查.史特勞斯之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將有樂團與北藝大合作選出來的兩首「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作品的世界首演;隨後的主題以法國號為重點,重頭戲是由NSO樂團法國號首席劉宜欣帶來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而另兩首韋伯《奧伯龍》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及《狄爾的惡作劇》則非常炫技,在樂曲中,法國號不僅能演奏自己的音樂,也像是與樂團對話,或作為管絃樂團的一分子,展現了各種面向。 原訂在季末壓軸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疫情延宕了兩年,然馬寇爾仍希望帶領大家進入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因此規劃了以華格納為主題的兩場音樂會。7月22日「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音樂會由馬寇爾率領曾任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獲德國《西南日報》選為2016年度歌手的次女高音石易巧,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及〈愛之死〉。「第二首《威森東克之歌》也跟《崔斯坦與伊索德》有很強的連結。」馬寇爾認為:「(這首是)當我們在研讀崔斯坦時,必不可缺的作品,因為不管在崔斯坦的和聲架構、音色,已經在此先預習過了。」第3首的歌劇《指環》之旅,則是由馬寇爾將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長達16小時的《指環》濃縮至50分鐘以內的作品;此曲是他15年前所做的改編,如今正巧能與台灣觀眾分享。 他相當自豪在這個濃縮版樂曲中並未刪除任何音符,而關於改編的模式,馬寇爾則透露:「最重要的是尊重順序,並非跳躍式地更動。當然改編無法包括所有,但每一部作品的精華與元素都存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空檔,但我將它巧妙地連接。」此外他更表示:「精華版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個鐘頭內,體會華格納4部作品,長達15、16年創作過程中,管絃樂法與和聲的演進過程。」 7月24日的壓軸為NSO歌劇音樂會《唐懷瑟紐倫堡名歌手》選粹,兩部作品聚焦在華格納如何將合唱這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關鍵。由將由馬寇爾總監攜手聲樂家群:女高音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 由女中音扮演的年輕作曲家不但有大篇抒情優美的唱段,更有深刻感人的內心轉折,表達出對音樂強烈而純粹的理想,是女歌手夢寐以求的角色。圖為2009年維也納人民歌劇院製作。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巧思

    悲喜激盪的人聲饗宴 編制簡約的壯麗聲響

    劇作家霍夫曼.史塔和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藉著《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一劇,對藝術呈現、通俗娛樂、附庸風雅及表演工作者的百態做深刻的描繪與諷刺。我們可以在其中聽到各種不同聲部、不同性格的歌聲,如同一場豐富多彩的人聲饗宴。而作曲家僅僅使用卅六件樂器來呈現出室內歌劇的氛圍,然而劇終阿麗雅德妮和酒神相見的場景,仍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壯麗的音響效果。

    文字|羅俊穎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舞台設計手繪稿
    焦點專題 Focus

    從古希臘到中國唐朝 歌劇「穿越」大驚奇

    這齣充滿作曲家與劇作家黑色幽默的《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本就是形式自由、連音樂也挑戰傳統的創作,導演麥可.斯特明格決定將喜劇的場景移到廿一世紀的現代來,然後將歌劇的部分轉換成中國唐朝的時空,「最重要的是要用服裝來融合兩者,讓喜劇與悲劇發展出更新、更寬廣的想法」。

    文字|李秋玫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為王爾德的「Salome」所作插圖。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致命的美麗 《莎樂美》 La Beauté Fatale——Salomé

    「我想要」莎樂美甜甜地說:「他們馬上用個銀盤盛來」 (站起身來,微笑著)「約翰的頭!」 不管母親多麼震驚、繼父多麼極力想用珠寶江山轉移她的念頭, 「我要約翰的頭!」的語氣從甜美到狂野,堅定地在歌劇中出現了七次! 莎樂美,這個原本在聖經裡的無名人物,蒼白而沒有形象地存在著, 卻在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電影等轉換下,成了惡女的代名詞。 但究竟, 莎樂美的故事從何而來?作曲家又是如何看待女人? 女性情慾在音樂與文學下如何藉由莎樂美展現?角色的權力如何循環? 有女高音拒演,因為自己是「正經的女人」;但即將來台的女主角已演過兩百次! 本當是頹廢、淫穢的主題,為什麼NSO特聘的導演聯想到艾未未? 謎樣的女人,我們一起來解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古斯塔夫.克林姆帶著濃厚世紀末頹廢風的Judith und Holofernes混同了莎樂美的斬首意象與女性肉體魅力的本質。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聖經》中無名女 蛇蠍美人惑人心

    莎樂美,這個原本在聖經裡的無名人物,由一個原本蒼白沒有顏色的形象,經過史學家有心的編輯,後人的想像,在藝術家、文人手下逐漸成形,成為一個有著鮮明形象和色彩的女子,從歷史人物走進故事裡,走進戲劇、繪畫、音樂裡,這個歷史上張冠李戴的過程,居然就這麼將錯就錯,成就了一個傳奇的人物,也成為藝術史上一個不可抹滅的美麗身影。

    文字|林慈音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貢佐里《莎樂美之舞》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愛與死交纏 散放極端之愛

    莎樂美的血腥與色情,從文藝復興、巴洛克,跳躍到十九世紀的現代戲劇與音樂,從斬首意象的渲染,到聖人頭顱的悲劇性,莎樂美的人物典型,跳躍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慾的妖姬,在愛恨的情結交織中,散放誇飾慾望與嗜血的極端之愛。

    文字|鄭治桂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理查.史特勞斯與妻子寶莉娜感情深厚。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光明與黑暗並存 天使與魔鬼的化身

    史特勞斯的歌劇可謂融合了交響詩、歌劇與聲樂的所有精華。他對女性的描繪和關注,不僅體現了對整體女性的讚賞和尊重,莎樂美和艾蕾克特拉更代表了女性悲劇性的一個側面,使女性「光明面」和「黑暗面」特質的呈現更具完整性。不論史特勞斯創作的出發點為何,他的音樂確實對女性心理結構和社會地位進行了最豐富、精采的表現!

    文字|劉怡君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歐洲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詩與樂互文層疊 立體鋪展感官慾望

    王爾德劇本的形式與內容蘊涵詩意的音樂性,再經由理查.史特勞斯透過歌詞、調性、旋律、和聲、主導動機等手法的刻畫,突顯莎樂美的情慾抒發,而且在純器樂的〈七紗舞〉樂段,藉由舞蹈與音樂的交融下暗示莎樂美無法言說的情慾,最後進入音樂與戲劇張力的莎樂美獨白高潮,這些層層遞進的巧妙構思,在音樂與文學交融之下,成功形塑了莎樂美的情慾表現。

    文字|施金農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Gaston Bussiere油畫《七紗舞》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世紀末的氛圍 織就她的神祕面紗

    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是一部反映時代蛻變的歌劇作品,道出了「世紀末」德國現代主義中的「頹廢」精髓──死亡、神秘、畸形的愛戀、詭異怪誕的氛圍、驚悚駭人的舉動行為,全部在歌劇音樂中顯露無遺。歌劇中的莎樂美,她的任性、自我,狂傲、變態,赤裸地呈現在令人癲狂的樂響聲中,吸引人想一層層剝開她神祕的面紗,一窺這「致命的女人」。

    文字|盧文雅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莎樂美》精采曲目之不可不聽

    主導動機帶路 管絃樂配器烘托情節

    來自聖經的故事情節,改編自王爾德的作品,《莎樂美》為理查.史特勞斯贏得歌劇盛名。擅長以管絃樂配器來展現戲劇氛圍的史特勞斯,在這齣獨幕四場的歌劇中,精心創作了許多精采段落,且讓我們先一睹為快。

    文字|歐頭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德國作曲家辛德密特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三:紀念

    迎接大師周年 獻演經典「嚴陣以待」

    音樂大師周年紀念不斷,繼上個樂季的華格納和威爾第,新樂季更迎向英國作曲家布瑞頓的百年誕辰、德國作曲家辛德密特逝世五十周年、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逝世七十周年與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一百五十周年誕辰。在紀念大師的重要時刻,各樂團當然是紛紛排出獻演經典作品,致敬之外更展現自家功力。

    文字|邱秀穎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理查.史特勞斯(見圖)有所謂「黑色歌劇時期」,代表作品就是《莎樂美》與《艾蕾克特拉》。
    特別企畫 Feature

    尼采的黑暗 酒神的狂放

    霍夫曼斯塔與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不再以尤利比提斯為典範,轉而推崇當時甚少受到注意的索福克里斯,擺明了發揚尼采所謂的酒神精神,同時也壓抑了日神精神。霍夫曼斯塔在進行此劇的劇本創作時,並不局限於索福克里斯原著,而是將原著中野蠻、狂放的精神充分渲染開來,使之具有酒神祭儀般的原始精神古希臘悲劇源自酒神的祭儀。

    文字|陳漢金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艾蕾克特拉一角必須由一位擁有巨大音量、寬廣音域和過人體能的戲劇女高音擔任,以充分展現其內心的仇恨所帶出的非理性爆發力。圖為1981年版歌劇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章濃烈繁複 逼現人性陰暗

    《艾蕾克特拉》音樂集結理查.史特勞斯在一九○○年之前累積的管絃樂曲交響詩作曲技術與經驗之大成,並且承襲華格納樂劇滔滔雄辯之風,以及華麗多變的龐大管絃樂法與配器法,搭配強力催送的歌聲,不僅塑造出鮮明的角色性格,更讓全劇充滿濃烈的情感表現與飽滿的戲劇張力。

    文字|車炎江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艾蕾克特拉》導演黎煥雄。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會形式 抽象投影呼應希臘悲劇

    《艾蕾克特拉》 女高音與樂團的超級試煉

    《艾蕾克特拉》堪稱是理查.史特勞斯管絃樂團編制最大的一齣歌劇,也可能是他最前衛、最革命性的作品。整齣歌劇的演出時間並不算長,大約一個小時又四十五分鐘,不休息的音樂非常緊湊,對樂團的挑戰也相當高。

    文字|李秋玫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壯年時期的理查.史特勞斯
    音樂 NSO「發現理查.史特勞斯」系列

    後英雄時代的英雄禮讚

    繼「發現馬勒」、「發現蕭斯塔可維奇」之後,NSO要在06/07新樂季帶領聽眾「發現理查.史特勞斯」。作為一個銜接古典音樂浪漫時期與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作曲家,史特勞斯的特出之處在哪裡呢?藉由剖析克來門斯.克勞斯與卡拉揚兩位指揮大師不同的《英雄的生涯》錄音版本,文化評論家楊照解讀出史特勞斯的「英雄」與時代變遷的特殊意義。

    文字|楊照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 捷克法國號演奏家巴伯羅柯。
    即將上場 Preview 天才法國號手 與NSO獨奏家群合奏

    巴伯羅柯 黃金號角的室內呢喃

    待過慕尼黑愛樂、擔任過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七年的法國號演奏家的巴伯羅柯,是難得一見的天才型樂手,八歲接觸法國號,兩年後就有能力公開演奏莫札特所有法國號協奏曲。這次訪台除了與NSO合作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外,更將與NSO獨奏家群一起舉行室內樂音樂會,演出多首不易聽到現場的法國號室內樂曲目。

    文字|歐頭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德勒斯登樂團是德國歌劇演出的重鎮,樹立起「德國歌劇傳統」的權威,成為史特勞斯口中「舉世最佳的歌劇樂團」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

    四百年光輝再創新局,德奧樂派又一章

    作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樂團之一,一五四八年成軍的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橫跨近代古典樂史的各個階段,本身就代表了一部近代音樂史。兩德合併之後,該團重新以「德奧樂派最佳傳承者」之姿矗立在世人面前,讓聽者感動這支走過四個半世紀的百年老店,保有其優良傳統之餘,更能另創新局。

    文字|廖俊逞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 由男低音飾演的歐克斯男爵,是個「既沒外表、又沒內在」的大男人角色,也反映出某些現代男性的真實性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莫札特到理查.史特勞斯

    笑看人間愛情遊戲

    「愛情」是造物者賜予人類最好的禮物之一,也是藝術創作最好的靈感來源,只不過在每位藝術家的眼中,愛情各有表現方式,也許它同時包含了酸甜苦辣,也許它只是人類生活中的某種情趣調味料,在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當中,「愛情」則是發揮了畫龍點睛的效果,讓我們見識到人性的縮影。

    文字|邢子青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萊茵歌劇院總監托比亞斯‧黎赫特將擔任這次《玫瑰騎士》的導演。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原裝製作 NSO台灣加持

    行動歌劇院送上銀玫瑰─萊茵歌劇院《玫瑰騎士》

    老是怨嘆NSO的「音樂會歌劇」看不過癮嗎?今年可不一樣囉!NSO邀來德國知名的萊茵歌劇院,合作理查.史特勞斯歌劇《玫瑰騎士》,將展現正港的德國舞台佈景與服裝,同時由萊茵歌劇院現任總監托比亞斯.黎赫特擔任導演,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不用到歐洲就可以看經典歌劇,豈能錯過?

    文字|林芳宜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以前皇帝用休息室,現作為貴賓休息室,可單獨外租,二十分鐘五百歐元(約新台幣兩萬元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到《玫瑰騎士》背後的歐洲歌劇工業

    歌劇院大搜秘 —透視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六月底《玫瑰騎士》的來台,台灣觀眾終於有機會看到一齣原汁原味「歐洲製造」的經典製作。藉著這個機會,本刊也策劃了「歌劇院大搜祕」專題,希望藉此讓讀者了解,像《玫瑰騎士》這樣的繁複製作,是在怎樣一個「歌劇工業」環境中誕生的。 由於這次訪台演出的德國萊茵歌劇院,常駐演出的場地自去年開始大規模的整修工程,所以萊茵歌劇院便以「行動歌劇院」(Mobil Bhne)的方式在杜塞朵夫電視塔旁活動舞台上演出。因為這個特殊情形,本專題無法以萊茵歌劇院為介紹主體,卻因緣際會有機會鎖定另一個與理查.史特勞斯關係匪淺的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來作為介紹歐洲歌劇工業的範例。 理查.史特勞斯曾於一九一九年接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監暨指揮,迄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定目劇碼中仍有史特勞斯的多齣作品像《玫瑰騎士》、《厄勒克特拉》、《達孚尼》等。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在歐洲歌劇工業中,其規模與運作模式也具相當代表性,藉由旅居維也納的音樂工作者鄭巧琪的近距離描繪,盼能讓讀者更深入了解成就一齣經典歌劇背後的opera world。

    文字|鄭巧琪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新加坡

    多個實驗性創作平台激盪繽紛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