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四分之三世纪和一片太平洋的时空距离,让2025年台湾和1950年代美国短暂相连的,是酷派爵士内敛舒缓的乐音。
爵士乐就是有这种跨越时空的能力。多年来参与两厅院夏日爵士音乐节、为台湾培养跨世代优秀爵士音乐家的麦可.摩斯曼(Michael Mossman),也就是这么与爵士结下不解之缘。出身宾州的他,自小学习小喇叭,「但我实在不怎么喜欢学校练的音乐,于是总是打开广播电台听爵士乐」。从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附近电台录播的乐音,让麦可.摩斯曼认识了克里福.布朗(Clifford Brown)、伍迪.萧(Woody Shaw)和李.摩根(Lee Morgan)这几位历史知名的爵士乐手,甚至拿出小号与佛瑞迪.赫巴德(Freddie Hubbard)、吉米.希斯(Jimmy Heath)、和贺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等人合奏。
上了大学的摩斯曼,继续同时修习古典乐与爵士乐。后来来到纽约,坦承「我很幸运,当时许多开创门派风格的爵士传奇都还健在,让我有机会亲临现场,甚至与他们共同演出。」他加入莱诺.汉普顿(Lionel Hampton)、迪吉.葛列斯彼(Dizzy Gillespie,后开创咆哮乐)等人带领的大乐团,与前卫爵士乐手洛斯可.米契尔(Roscoe Mitchell,为美国芝加哥前卫爵士团体「Art Ensemble of Chicago」团员)与安东尼.布雷斯顿(Anthony Braxton)等人同台,也从马奇托(Machito)、提托.普提(Tito Puente)、艾迪.帕米耶利(Eddie Palmieri)以及雷.巴雷托(Ray Barretto)等大师的合作经验中,熟悉拉丁爵士的演奏风格,甚至接到当年曾参与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酷派诞生》(Birth of the Cool)专辑录制的杰瑞.穆利根(Gerry Mulligan)来电,邀请参与巡演。回忆当年与收音机合奏的儿时想像,日后竟多次成真,让摩斯曼总是以此鼓励学生:「只要你认真想像某件事,最终必能使其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