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二四年新竹公学校为大礼堂落成而举办了学艺会。图为童话剧演出。(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艺术教育的新启蒙时代?/对表演艺术纳入九年一贯国民教育课程的省思/政策理念篇 历史回眸

日本时代的「学艺会」活动

在没有艺术教育的年代里,校园中这种带著娱乐性质的学艺会表演活动,悄悄地传递了新的、属于近代的审美经验。

在没有艺术教育的年代里,校园中这种带著娱乐性质的学艺会表演活动,悄悄地传递了新的、属于近代的审美经验。

台湾社会的审美经验究竟是在什么时候?透过什么方式?从前近代的士绅雅好与农闲娱乐中脱身,接触并且接受了近代艺术,并进而视之为当然存在的艺术型类呢?近年来学界在台湾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上,特别是有关日本时代公学校「学艺会」的研究,正是从教育史的角度,提示我们思索前述问题时一个更具纵深的视点。

近代艺术教育探源

日本统治台湾的五十年间,初等学校的艺术相关教育只有「唱歌」与「图画」二科。近代艺术中极其重要的「戏剧」与「舞蹈」,并未被收纳于正规的课堂教育中。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从当时学校的重要活动──「学艺会」中,看到台湾儿童在接受近代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从学校的课外活动中接触到有别于传统的、蕴藏著近代精神的艺术形式。

究竟什么是「学艺会」呢?日本时代的教育设计者对学艺会的构想是希望透过学艺会的举办,「让儿童在公众面前表演平素学习的成果,以激励儿童的学习欲望;另一个目的是作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管道,向家长进行教育宣传」。当时公学校学艺会举行的时间大多选在特定的日子,像是特别的纪念日(如始政纪念日、台湾神社祭等),或是学校活动(如结业典礼、礼堂落成等),也有利用民间节庆举行的(像是农历春节)。这样的学艺会活动最早大约出现于一九一〇年代,而在一九二〇年代以后逐渐普及化,一直到现在小学里都还有游艺会的活动。

一九三〇年代以前的学艺会是以学科中的「读方」(读书课)、「话方」(说话课)、算数、图画、唱歌等的表演为主轴,尙属学科教育的一环。到了一九三〇年代以后,则以戏剧、唱歌及舞蹈为主;虽然仍被视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但是娱乐表演的倾向却是越来越浓厚。

新视线的诞生

举例来说,像是宜兰女子公学校举行创校二十周年纪念祝贺会(1938.10.29-30)时,第二天的活动项目即是全天候的「纪念学艺会」。该次学艺会又分上、下午两场。兹举上午场为例,在「开会辞」、「君之代」(相当于今天的国歌演唱)之后,紧接著十三项表演节目:

1.齐唱《大日本之歌》………………高全

2.舞蹈《月夜的学习》………………三年

3.戏剧《庆祝开校二十周年》………一年

4.舞蹈《跑腿》………………………二年

5.齐唱《他乡之月》《犬(三部)》…五年

6.舞蹈《睡美人与王子》……………四年

7.戏剧《孝女白菊》…………………六年

8.舞蹈《狸小调》……………………五年

9.戏剧《猴子与螃蟹》…………保育园儿

10.齐唱《运动会》《睡娃娃》………二年

11.舞蹈《宁静的夜晚》………………高一

12.戏剧《欧姆看家时》………………四年

13.舞蹈《军舰行进曲》………………六年

这些唱歌、戏剧、舞蹈的表演,内容十分多样化。与日本皇国思想、军国思想或日本古来故事传说相关的内容不少;也有像《睡美人与王子》这类的西洋童话,台湾儿童借由学艺会这种课外活动,也有了接触西洋故事、拓展世界想像的机会;此外,也有自编的新创作。

在没有艺术教育的年代里,校园中这种带著娱乐性质的学艺会表演活动,悄悄地传递了新的、属于近代的审美经验,并且在不知不觉间伴随著台湾儿童一起成长;甚至,透过学艺会,不仅仅是学校儿童、还包括他们的家长──那些被邀请于台下观看的一般台湾民众──也逐渐被这份新经验所浸染。使得原本寄身于民俗庙会、向来受到士大夫传统贬抑的表演艺术活动,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借由学校教育的「漂白」,被赋予了好的、正当的、饶富意义的近代新价値。

回顾二十世纪上半叶陆续出现在台湾的新的戏剧表演、新的舞步律动、新的音阶旋律,不能不说是由以学艺会为代表的类似校园活动所间接促成;更重要且不容忽略的是,它还直接培养了、或说刺激了崭新视线的出现。

参考资料:

许佩贤〈日本时代「学校行事」研究初探〉《台湾重层近代化论文集》(台北:播种者;2000)。

(本刊编辑 石婉舜)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