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愈發達 古箏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其實無論在當前或未來,「少子化」絕非音樂或藝術傳統產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並非限於台灣一地,而是個全球性的產業問題。筆者所關注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資本主義極致化和民主制度虛幻化之下,社會階層趨向L型發展,中產階級的影響力正逐漸消失的問題。
台灣目前的京劇行當裡,老生與花臉都存在傳承的斷層。老生因故青黃不接,而花臉則始終欠缺,主要是此二者的養成,對演員來說,養成的入門門檻與個人的生理關卡都是關鍵,就算能夠學成出師,現實環境能否提供未來舞台,也還是未定之天
屬於「雙簧家族」的巴松管(低音管)與雙簧管,近年來這兩種樂器專業學習人口的下降,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現況,但台灣的環境似乎更為嚴重,報考大學音樂系相關類項的學生幾乎歸零,因為人數過少,連帶影響校內管絃樂合奏或室內樂課程無法正常授課。致力推廣低音管的演奏家徐家駒面對此艱困現實,兩年前毅然將舉辦多年的巴松管夏令營改為「雙簧家族」夏令營,邀請雙簧管同好共襄盛舉,期待透過育、樂並行的模式,吸引更多學子提升對雙簧家族的學習興趣。
京劇傳進台灣,進而落地生根,有著長遠而複雜的時代因素,卻也影響著當下台灣京劇的生態面貌。面對京劇演員的斷層問題,或也可從此切入,從教育體系到演出舞台,理解背景並爬梳成因
第五場講座聚焦表演藝術的未來,主題是「給下個世代的藝術教育與人才培力」,邀請皆著力於藝術人才培育的兩個場館之代表國家兩廳院副總監許美玲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經理林采韻,分享各自單位在培力人才上的思考與規劃,也邀請自身參與培育計畫的青年編劇陳弘洋與長期觀察表演藝術生態的導演兼國藝會董事傅裕惠,分享其參與經驗與觀察心得。
七月初在北京登場的「2018柏林戲劇節在中國」,邀來了導演米羅.勞的《輕鬆五章》,名為輕鬆實則沉重的內容,卻由兒童擔綱演出劇中的戲中戲,所引發的思考卻不僅止於戲劇本身,更衍伸到了社會及劇場的社會意義:如何透過戲劇作品來面對悲劇,又如何克服巨大的集體性心理創傷。而另一方面,劇中帶入的兒童戲劇教育理念,也讓人反思當下中國正掀起的兒童藝術教育風潮。
為了培養下一代的創意思維與開發未來能力,柏林各藝文機構莫不卯足勁進行藝術教育。「藝術欣賞的年紀,愈早開始愈好!」是柏林藝術家的共識,透過制度與資源的支持,在「量」上面已有相當成績,但「質」的追求更需要人才與研發,多樣型態的體驗性親子節目、貼近生活的節目企畫,是讓市民更願意參與的關鍵。
在首席指揮吉博.瓦格的領軍之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暌違廿六年之後再度訪美,在加州的庫帕提諾佛林特表演藝術中心與聖地牙哥雅各布音樂中心柯普萊交響音樂廳各演出一場,特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擔任獨奏,並委託作曲家趙菁文專門譜寫了《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透過精湛的樂章音符,讓太平洋彼岸的樂迷,聽見台北、甚至台灣的驕傲!
法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確定由年輕的馬克宏入主當政。回顧他競選期間提出的文化政策,多以守成為主,曾當過銀行家的他也強調藝術產生績效。在與表演藝術較相關的政見中,有提到要讓表演場館的主事者性別比更趨平衡,也提出讓更多兒童與青少年有參與藝術的機會,並提出「文化通行卡」的概念,並期望藝術家能身兼十八般武藝,並且積極「走出去」讓世人看到。
藝術,尤其是表演藝術因涉及「技術」的養成,多需從小培養,且不可間斷,也因此在升學主義的敎育制度下,要發展體制內的一貫制專業藝術敎育,無可避免地得面臨許多的衝突與矛盾。從音樂及舞蹈的「實驗班」到納入特殊敎育後改稱的「才能班」,從國小到國中、高中課程的逐步設置,一路行來,法令上、執行上所碰撞出的問題,常令藝術敎育工作者有力不從心之感;而因「身份」特殊,早已執行「獨立」一貫制的戲曲學校,卻又因藝術型態跟不上時代轉變與社會需要,而產生另一敎育方式與內容的困境。去年,藝術敎育法草案雖然在立法院已一讀通過,但新法的制定是否眞能爲解決目前困境而帶來新機?在立法的過程中,本刊特就音樂、舞蹈、戲曲、戲劇,邀請第一線工作者爲讀者解析問題所在,希望能爲健全的藝術敎育新法催生。
表演藝術遇到大劇院時代,首當其衝的是經營團隊準備好接團隊的招了嗎?現當代的表演藝術,界線愈來愈模糊,不僅跨領域,使用各種過往禁忌的材料,如火、水等特效,或是涉及裸露或暴力尺度,或近年常使用的更改觀演位置的案例愈來愈多。這意味著空間維運者不僅要做個好的管理單位,還要跟上團隊的腳步,一起面對挑戰。 大劇院時代,應該可以納涵和孕育更多劇場人才。台中這幾年來因著戲劇專科高中職的設立增班及更多文化展演設施的興建,所以對於戲劇人才是有需求的。但是台中的大專院校又沒有戲劇相關科系。因此人才培訓的責任,就會落到地方劇團的身上;也就是自己的人才自己練,也讓地方劇團的教育成本相對增加。當臺中國家歌劇院設立時,我們是很興奮的,期待這裡是可以練兵帶將,與他團切磋琢磨,學習國際天團的所在,同時也是可以廣納原本在外地念書的戲劇專業人才,期待未來可以共同打拚。但是目前這部分仍在建構工程等待中。 在大數據時代下的大劇院時代,是將表演藝術教育的數位平台建立的好時機。除了將國際和國內的表演藝術資料數位化與公開化,同時讓地方的戲劇發展史被記錄下來。因此劇院內的研究員就像與圖書館或是科博館、國美館的研究員一樣重要。 不過在表演藝術圈有大劇院,就有小劇場。選擇在哪種空間演出不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廿多年前,劇團與團長/創團人是緊緊綁在一起的,但是這十年來的年輕劇場工作者,已經不再像以前死守一個團,為了製作就可以成軍,反而更自由,像百變金剛一般,所以他們的發展面多元,能量高,具有突擊性和能動性,加上網路世界的活絡串聯,讓他們的作品能見度更高,也新生出一批不同的觀眾群。 不論是大劇院或小劇場,我覺得劇院與創作者、觀眾最美好的關係是,這三者彼此都需要對方。觀眾其實想在劇場裡找到生活中的縮影,而且他們渴望打破目前的觀演關係。對於創作者來說,要思考的不只是表現自己,還得去找到一個新的語言形式和擁抱觀眾。劇院不應該只是一個空間,它應該像一個知識館一樣,讓人願意在這裡長時間逗留,貫通任督,獲得能量。 至於最想給年輕的劇場工作的建議,我覺得閱讀跟思考是一輩子的事,尤其是要有目標的對話,我的經驗是當劇團開始有讀書會後,劇團裡的成員會開始釐清和認同團隊的核心理念,讓劇團變成一個真正的團隊,真的開始去思考問題,這時候才能
站在台灣現代劇場運動的版圖上,校園話劇社幾乎一向自成一格,與所謂小劇場界涇渭分明。但當筆者整理近十年劇展活動相關資料時,赫然發現新近的趨勢已大大不同。 以去年爲例,上半年,台南華燈藝術中心辦了第一屆青年話劇節,南女、家齊、瀛海等高中學校話劇社聯演,場場爆滿;下半年則有大台北的中興、台大、師大、政大等校話劇社保持共識,合作推出「轉身──第二屆聯合公演」,劇樂部則不減熱情,二度辦理「青年才俊藝術節」,贊助眞理、文化、世新等大學的學生劇團公演新作。 大專杯話劇比賽停辦之後 劇樂部團長林思偉指出,九九年底之所以決定開辦大專學生劇展,係因教育部大專杯話劇比賽的停辦,讓許多學生社團惶惶失措,因之覺得「時機成熟了」,便循著大專杯的模式,提供補助經費與公演的管道,三年下來,有意參加者增多,競爭日趨激烈。 今年看來,這種熱度延燒不止。 台中策展人李允權,甚至以「殘忍」來形容教育部停辦大專杯的影響,因此,三月二十四、二十五兩天在台中火車站二十號倉庫進行的倉庫藝術節,其中的戶外劇場演出,他安排以中部大專院校話劇社爲主,並採用競賽方式,由民衆投票選出街頭表演之王。 「不是比賽、而是鼓勵」,台南華燈藝術中心即使自身經費拮据,仍將於五、六月勉力續辦「第二屆青年話劇節」,負責人紀寒竹神父表明初衷,鑑於有華燈演藝廳這個場地,適合小劇場演出,希望藉此提供高中話劇社享有比較正式、完整的表演經驗,說不定有緣人就此入了戲劇世界的門。 另一個同性質的活動,聲勢更爲浩大,於春假期間舉行長達十天的聯演,演出學校包含台北縣市十二所國、高中戲劇社。主辦這項跨校聯演的新世代劇團,爲了提前暖身,雙雙推出以劇場術語"CUE"爲名的雙周報和網站(www.ngyt.org.tw),而且,計畫聯演之後將緊接成立「青少年戲劇聯盟」。新世代劇團負責人張皓期說,"CUE"一詞,在劇場中的專業用法,是指示或知會演出動作的意思,對於剛開始接觸劇場的青少年來說,無論"CUE"雙周報或"CUE"網站,都可以作爲青少年入門劇場藝術的媒介,透過活潑的内容,了解劇場、樂於親近劇場,讓非官方的藝術教育扎根更深。 既然扎根,越早越好。以十四至十八歲爲設定對象的「青少年戲劇推廣專案」,已
即將於二〇〇一年全面實施的九年一貫制國民教育課程,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頭大戲。這項新制度將傳統分類的國民中小學學習科目予以重新統整,規劃出七大學習領域為架構的新課程。以廣泛培養學生藝術知能與提升藝術鑑賞能力為目標的表演藝術教育課程,也將同時納入國教體系的「藝術與人文」(戲劇、音樂)與「健康與體育」(舞蹈)等學習領域之中,成為國民基本教育的一環。 如何將表演藝術教育課程融入既有的國教體系,不僅考驗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成效,新制這項攸關未來國民藝術啓蒙的百年大計,對於改善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貧弱體質,更潛藏著深遠的影響力。從去年完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制訂,到目前在各級國民中小學內進行的新課程試辦教學,有關單位的政策規畫輪廓均已隱然浮現,實際執行的問題也恐將接踵而至。因此,本刊針對新制中表演藝術課程的相關理念規畫、師資培訓、教材編排等方面進行報導與分析,並以中小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現況與國教體制外的教學經驗為例,一探國內美育扎根工作的前景與隱憂。
在沒有藝術教育的年代裡,校園中這種帶著娛樂性質的學藝會表演活動,悄悄地傳遞了新的、屬於近代的審美經驗。
走過早期觀念閉塞、物資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學崗位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想提供下一代怎樣的藝術教育及環境?
這群或曾參與官方或民間各種規畫會議、或曾提供教學經驗的民間教育工作者,從藝術教育活動的經驗出發,提出對國教新制的看法,或可作為日後實際施行之參考座標。
為了推廣藝術教育,巴黎的國立奧德翁劇院為「奧德翁世代」計畫發起群眾募資,期能讓較為缺乏教育資源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認識並親近表演藝術,是以政府預算為主的公立劇院中,第一所進行群眾募資的劇院。雖然企業贊助或群眾募資只占公立劇院財源的一小部分,從文化部也在所屬網站上建置專門的群眾募資平台來看,群眾募資似乎已成為法國文化部解決經費短缺的一劑良藥。
今年是莎士比亞誕辰四百五十周年,國家兩廳院特邀「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再現伊莉莎白時期的《仲夏夜之夢》,本刊也特別舉辦「莎士比亞戲劇工作坊」,帶領教授表演藝術的高中老師進入莎翁的黃金年代,除了介紹劇作家的時代背景外,也透過分組讀劇,直接碰觸文本情緒。在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的引領中,無形地灑下藝術教育的種子。
【台灣】 面對《夢想家》事件 賴聲川選後出面回應 在《夢想家》事件引發輿論譁然時,該劇的藝術總監賴聲川在去年11月29日表示將在2012總統大選後回到台灣,以公開的方式向台灣各界澄清事實。而在1月18日的下午,賴聲川以「建國百年國慶晚會說明會」為名,主動召開記者會。 在會中一開始賴聲川就表示那時他後來選擇沉默,是因為判斷當時他的任何回應,都只會激化選戰中兩黨的攻擊。他在說明會中主要表示:1.他並非靠關係取得該項標案,甚至曾屢作推辭。2.他並非獨得兩億,他個人只收取了創意費120萬。3.「表演工作坊」的創意標案是13個獨立標案中的一個,與其他標案沒有關係。而實際委託該團隊的只有三千九百萬,且初步結算後實際發生金額為兩千七百萬。 至於在文化界討論最劇的──花費2.1億做百年國慶晚會合不合理?他表示雖然這個問題,不是應該在他的職責上需要回答的,他只能針對當時就被指定的台中圓滿劇場的硬體條件與演出、轉播等規劃,做出說明。但以他個人在「國家的面子」與「安全」的兩點靠量上,認為並無浪費,而對於更詳盡的舞台技術等花費與執行面等問題,他表示應該要請負責該項包案的承商或相關單位做出說明,「表演工作坊」在該製作中只負責創意部分。而這場國慶晚會是否具有「藝術性」與藝文界的相關評論,他表示會虛心接受,可再有討論的空間。 最後,賴聲川聲明對於日前不實的指控,會透過法律的訴訟作為防衛。也不會再參與台灣政府或藍綠陣營的任何大型活動。(黎家齊)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MUCH TV推出兒童電視節目 從元月初開始,朱宗慶打擊樂團正式在年代電視MUCH TV推出兒童電視節目《荳荳異想世界》,透過音樂、戲劇與小朋友最愛的唱唱跳跳,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對音樂產生興趣,並且學習音樂知識。 節目的主軸是努力又善良的小女孩「小米」,他最喜歡跟好朋友「豆莢寶寶」、最崇拜的偶像「企鵝婆婆」、企鵝婆婆的頭號粉絲「萬能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