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一幢幢陆续落成矗立,繁华场景随之位移,但台中原本的热闹街区,是否就此沉默?在地方有心人士的参与下,老建筑有了新面貌,脱去了原来的功能,从在地人文的关连中起步,带著生活日常的痕迹,与人们产生美好的相遇!
一九七、八○年代,台中火车站周遭市区是台中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许多建筑、人文、历史都聚集于此,社区之间的连结像同心圆以车站为中心点扩散;但随著交通与地域开发因素变迁,中心开始位移,原本社区间的结构逐渐改变,当年风华今已不再。
未来的旧区日常
然而当年的建筑物慢慢荒废后,「老屋」的风格就一一的浮现,许多人开始正视「保存」的议题,认为房屋不该只是面临拆除的命运,而是如何能够有效运用及操作;但除了保留老屋,翻新、改装之外,还能够做什么?这或许是接下来要面对的课题之一。
在老屋新生庞大的议题下,除了硬体的改善,「软体」的选择也相当重要,所谓的软体包含了许多不同面向的思考,从活动内容、经营方针或社群社区的连结,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社群间的连结与周遭环境密不可分,了解自身环境就跟了解自己一样的重要,毕竟这不是一条点对点的连结,而是面与面互相渗透的交集。
中西区边缘散策
现今我们所谈论的旧市区范围,不再是由邻里所界定的区域,而是以居住、文化来定义,层面及区位便可以更广泛些;以第二市场为例,其位于中区,繁华时贩售精美的食材与服务,现代则是聚集了许多美食小摊及丰富人文的地方。从入口处就可以看到许多排队人群,进到市场里才发现别有洞天!不管是建筑使用的材料,像是木桁架、磁砖、磨石子,或是新旧菜贩与小吃摊的融合,或是有著小小广场,孩童在市场里尽情地穿梭,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第二市场一旁的柳川,当年因为川边种满柳树而得名,柳川旁有间门面有历史痕迹、呈现斑驳的雕刻店「陈雕刻处」,夹在两栋五、六层楼的建筑物之间,半木造的平房,里面没有太多新颖的设计,只有忠实地把雕刻店所需的空间完整地表现出来,保留一半原有水泥地板,一张朴实的木头桌面,一盏昏黄的吊灯与超过八十年的雕刻师父精神,这或许就是旧市区里最美好的景色。
最近较为人知的台中文学馆与台中审计新村是另一种面向的案例,两者皆是公有宿舍保留下来改为开放空间使用,前者邻近第五市场,以文学的姿态与民众亲近;后者邻近国美馆,以亲近新一代的方式,拉拢社区邻里间的关系,让更多的可能在这开放空间中发生。
值得一访的展演空间
在台中文学馆旁的民生路上,有著两种不同性质却同样想法的展演空间——「户方」及「本册图书馆」。「户方」位于第五市场内,一栋日式风格的建筑,早期是银行宿舍,户方的主理人在因缘际会下与这栋建物相遇,并开始整顿其内,原本就热爱废墟的他,也在此举办展览将自己走访过无数废墟空间的纪录分享给访客,并积极在此举办各种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在地生态。
「本册图书馆」位于向上市场与审计新村中间,以阅读的方式编辑空间,空间里可以欣赏展览、阅读书籍也可以阅读自己的生活,以旧木料打造的书架,放置著每位创造者所想要述说的“ZINE”(编按:指素人自己办的杂志),也是每位创作者不同的生活,用分享的方式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也曾举办过「东京、台中的社区与社群空间」的展览,促使空间产生更多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的价值。
这些空间都在述说著同一件事:与其如何想著将旧有的建筑物回复到当初的样子,或不假思索地将其风格换新或形式的套用,不如停下脚步,好好思考房子与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适切地保留些许日常使用痕迹,最重要的是人的参与与使用,保留的旧屋才能以更有价值的存在,让往日的美好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