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代,台湾小剧场运动的风起云涌,在表演空间严重不足、场地申请不易或租金负担下,许多剧场创作者走入茶馆、餐厅、画廊等空间,争取发表的舞台。如是「穷则变、变则通」的前提下,近十年来的环境剧场活动愈来愈蓬勃,且出现了更多积极主动的美学目的,到此,环境剧场的创作,可说是不只将表演物理性地置放入各种空间,更著眼于表演文本需求的空间特性、人文历史等。
台湾现代剧场的生态,出现愈来愈多元的变化,其中,「环境剧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篇章。
一般来说,面对台湾的环境剧场发展,我们经常会提及一九六七年美国导演理查.谢喜纳提出的「环境剧场的六原则」,以及一九九五年,「当代传奇剧场」邀请理查.谢喜纳执导改编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于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首演,成为京剧采用环境剧场形式的先例。
同样一九九五年,在台南有两个演出,规模大小殊异,却都是非传统定义的剧场空间:其一,临界点剧象录导演田起源受邀与台南的魅登峰剧团合作,将《奥瑞斯提亚》改编为国台语同台呈现的跨文化剧场《甜蜜家庭》,特别选定日治时期古迹公会堂内演出,成为田启元生前最后一部编导作品。
其二,一出迷你制作规模的独脚戏《寻找马克思》,则是编导演郑政平历经演出场地寻觅过程的种种曲折,包括申请台南市文化中心户外广场被拒,结果是借用民宅完成表演。
进不了传统剧场 另类空间更予作品新意
由此来看上述两个作品之所以走出传统剧场的理由大约有二:首先,不外乎当时官方、民间的表演空间数量与类型均有所不足,属于一种「穷则变、变则通」的状态;其次,则是以创作理念出发,意图探索创新的美学手法,给予作品更加充沛的能量、深层的解读意涵。例如:一九九二年那个剧团吴幸秋导演《小王子》,刻意将世界文学名著放入咖啡馆庭园搬演,让观众跟著剧中的小狐狸、玫瑰花在小小庭园中游走看戏。或是,田启元带领台湾首见老人剧团「魅登峰」,在安平古堡城墙边榕树下载歌载舞,还让演员们边演边煮菜,好让谢幕时与观众共食同乐。又如:二○○一年秋冬,台南同时搬演了两种台语版本的希腊悲剧《安蒂冈妮》,那个剧团则取名《孽女—安蒂冈妮》,选择于「瓮城」大南门城演出,台南人剧团则是在延平郡王祠首演,各有身声不同表述,蔚为巧合之佳话。
除了剧场美学的追求,笔者认为,补助机制也产生了若干催化效应,促使许多表演团队必须面对同一剧作如何运用各种表演空间。譬如:一九九三年导演林原上与台东剧团合作的《后山烟尘录》,赢得各方热烈观注;依笔者现场观赏场次的表演空间包括有台东在地偏乡国小操场、山海视野辽阔,也有文化中心演艺厅的镜框式舞台、或是风雨中的台大篮球场,使得整出戏的场面调度、和观众的距离等,相当不同。
环境剧场另类选择 让演出更富深意
不可否认,一九九○年代,台湾小剧场运动的风起云涌,在表演空间严重不足、场地申请不易或租金负担下,许多剧场创作者走入茶馆、餐厅、画廊等各种原来各有定位的空间,争取发表的舞台。例如,田启元当年为了让《蓝飞机》、《日莲。喃喃自语的岛》巡回台南,分头商借了花心田咖啡馆、古迹公会堂的大堂玄关,完成精简克难却极为精采有力的演出,让爱好小剧场的观众们有机会就近欣赏了优秀剧场人温吉兴、郑志忠、刘守曜的特出表现。同样在公会堂,那个剧团编导林白莹曾善用古迹维修期间的鹰架,让演员在户外广场和鹰架高处等地,串连完成《旧.鸳鸯蝴蝶梦》。
如是「穷则变、变则通」的前提下,近十年来的环境剧场活动愈来愈蓬勃,且出现了更多积极主动的美学目的、和其他诱因。例一:二○○六年,台南人剧团荣获国艺会「表演艺术追求卓越」计划,于亿载金城一级古迹城门口,制作演出五光十色的台语版古希腊喜剧《利西翠妲》,让剧情主题与对抗战争而生的古迹所在有所关连。例二:二○一二年寒冬巡回台南的慢岛剧团《月娘》,配合剧中情节人物设定,直接在卡拉OK店演出,还邀请观众欢唱无比,可说与观演空间相映成趣。
到此,环境剧场的创作,可说是不只将表演物理性地置放入各种空间,更要著眼于表演文本需求的空间特性、人文历史等。例如:二○○九年首次策划执行的《西仔反传说》,不仅充分展现环境剧场特色,也融入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动员淡水民众演出百年前的地方故事,重演在地历史。同一年,台南竹雕书法家陈明亮逝世周年纪念,那个剧团特别创作《竹行.蝉》,从吴园的草地上启动序场表演,一路转入建筑师刘国沧设计的艺术家纪念展览会场,而达成其关连性。
探索府城各种空间 表演形式丰富多元
二○一二年,台南艺术节开始举办,在此起彼落的大小艺术节之间,以其「城市舞台」单元构成特色,迄今五届,官方甄选节目的游戏规则每年修订改进,基本原则为「非既有之剧场空间」,前几年大致集中鼓励表演团队进驻台南市各级古迹、著名老屋等,诸如:公会堂、柳屋、爱国妇人馆、安平树屋、总爷糖厂文化园区、BB Art画廊等,这两年逐渐拓广「城市即舞台」的主要概念,除了打破传统剧场演出之框架,还增加演出场地的可能,包括著名历史古迹、城乡生活空间、自然场域,于是,今年节目有七股盐山的莎妹剧团《百年孤寂》、穿梭北区巷弄的河床剧团《人生如是》、搭乘公车移动玩游戏看表演的晓剧场《夏日微凉夜话4:暗夜的小路上》,融入各种环境的剧场形式、观演互动模式都明显多元化。
也因此,以上环境剧场的生态,已然出现「特定场域的表演」创作脉络。一如二○一二年起,笔者参与那个剧团于「321巷艺术聚落」前身存废未卜阶段的多次限地剧场发表,接著,从二○一四年起举办的「321小戏节」,都在在增添了台湾环境剧场的缤纷光谱,有待来日更多爬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