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劇場
-
北京
政策推波助瀾 非傳統「演藝新空間」處處迸發
「演藝新空間」是目前中國表演藝術圈最熱門的話題與名詞。2018年3月21日,中國文化部合併了國家旅遊局,正式更名為文化和旅遊部,把文化融入觀光資源成為推展文化政策的利器。在此之前,就表演藝術的層面而言,至少已有40多個景點推出了實景「旅遊演出」項目。2023年的統計,「旅遊演出」在全國超過500億元人民幣的演藝票房中貢獻了37.92%。「演藝新空間」則成了文化政策下、城市中的「旅遊演出」。 2016年,上海引進美國紐約版《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沉浸式的觀演體驗讓觀眾趨之若騖,票房至今驚人;同樣是2016年,上海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也首次以非劇場空間的演出形式吸引了眾多觀眾。直到疫情前的2019年,中國各地無不磨刀霍霍,推出各種非傳統劇場空間的沉浸式表演,不但觀眾買單,更符合國家開發城市文化旅遊的政策,可謂三贏,眼見形勢即將一發不可收拾;但疫情突來,表演藝術自天堂掉入地獄,不得不讓人懷疑人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地方紋理
當劇場與地方相遇 多重形式的對話
在處理地方紋理的劇場製作中,劇場創作者與在地環境、文史、住民的互動關係是多樣的,地方紋理不是鐵板一塊,它或被改造以融入劇場,或與劇場發生協商關係得以對話,甚至也可能被完全架空、挑戰,重新賦予新的敘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劇場的生命與地方的生命,也因此有了平實的交會與生發。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後數位時代 「參與體驗」成為最真實的現實
回看今年的表演形式呈現,最令人有感的莫過於「參與式藝術」,不管是戴上耳機、五感齊發的行走體驗,在過程中參與投票、議題討論,或是以素人身分加入演出,多樣的參與體驗表演可說是蓬勃發展,蔚為風潮。表演藝術獨有的現場性與共時性,讓參與成為個人獨特的經驗,是這類型藝術深具魅力的特色之一。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森林公園環境劇場 消暑涼夏有野趣
大家都去放暑假的巴黎,還可以在布洛涅森林公園看到「加特隆草地IN戲劇節」的精采節目,演出在「莎士比亞綠蔭庭園劇場」搬演,戶外森林劇場難免有小動物出場「客串」,讓觀賞別具野趣。這次的戲劇節中除了有劇情本就非常適合森林氛圍的《仲夏夜之夢》,還有改編自契訶夫《凡尼亞舅舅》的《契訶夫式婚禮!》、馬里沃的《考驗》等,多為活潑生動的輕喜劇,讓觀眾在夏日薰風中品味愛情的輕快氣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超越有距離的觀演關係 空間文本說更多故事
現象6: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
現地製作、環境劇場、參與式劇場,走出正規的劇場空間,在山野、巷弄、公寓、老屋,劇場有了新的樣貌,觀眾也有了新的體驗。這一年來,多樣的環境演出頻繁,如因應兩廳院整修的「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等,都不乏類似作品,但如差事劇團《返鄉的進擊台西村的故事》、銅門部落的「Snbaux」藝術發表、山東野表演坊的《福品旅店》等,以在地演出與在地的土文連結,自有其不可分離的意義,空間作為文本,抑或更積極地勾引觀眾的參與性及主觀經驗,亦成了新的可能。
-
演出評論 Review
從祭神的儀式到認識你自己
我們既需要酒神來破除外在種種社會約定俗成的制約,但同時亦需要日神的邏輯、與嚴格的自我觀照訓練,來運作日常的世界。如何不囿限於外在社會意識形態的束縛,亦不漫無邊際地追求自由,須回歸到本我的內在,去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這可能是《酒神的女信徒》所帶給台灣觀眾的一份禮物,讓這一夜台北的星空如此希臘之外,可以留在觀眾心中縈迴再三、反覆思量的餘響。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開啟空間的想像
如果你曾經造訪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你就會發現在傳統的鏡框舞台之外,原來還有這麼多演出空間的可能!亞維儂號稱法國普羅旺斯省的第一大城,卻是一個徒步走完一圈僅須一小時的彈丸之地,城內幾乎沒有正規劇場建築。以一個藝術節而言,亞維儂並無先天條件的優勢,然而它卻另闢蹊徑,在古典的教皇宮中庭、城內古蹟、學校、廣場、教堂、倉庫、花園、私人住宅,甚至耗資百萬法郎開發了城外的石礦區表演場,不管是官方或外圍的節目,幾乎百分之八十的演出都在臨時闢設的場地演出,空間解放了,創作者的想樣力也跟著解放了。 其實,戲劇起源於慶典,回溯西方劇場史,從古希臘劇場,伊莉莎白時期的露天舞台,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市集劇場,絕大部分的演出都在開放空間上演,帶有全民共享的狂歡氣氛。十九世紀,市民階級崛起,源自義大利的鏡框式劇院取而代之,成了劇場形式的主流,表演藝術從此圈限在特定族群的審美品味,脫離了普羅大眾的生活。直到上個世紀的六○年代,在前衛運動風潮的帶動下,走出鏡框劇場的演出,被視為是藝術在社會之中的政治行動,象徵著對主流價值與體系的反動,「環境劇場」的觀念於焉興起。 在台灣,現代劇場一路發展,從早期因表演空間數量與類型不足,而產生的非制式舞台空間的演出,到如今,成為創作者探索美學形式的判斷選擇,「環境劇場」亦是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多元面貌之一。特別是近十年,愈來愈多製作打破了場域限制,重新定位觀演關係,例如河床劇團的「開房間計畫」、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官方主辦的臺北藝穗節、臺南藝術節等,不無可能的演出空間,激發了想像的無所不能,創造出觀眾與表演相遇的無限可能性。 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首度邀請觀眾走出劇院舞台,讓表演遍地開花,體驗實境舞台的真實感動。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與台灣演員合作,在戶外廣場重現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運用板橋435藝文特區,結合地景、行動、裝置藝術和影像,打造《夢外之境》;曾征戰台北華山酒廠、淡水滬尾砲台、殼牌倉庫、台南億載金城、高雄旗津砲台等古蹟的金枝演社,這次將在戶外停車場,搬演《伊底帕斯王》。 本月特別企畫將帶領讀者爬梳國內外環境劇場的生成與發展脈絡,引介專擅環境劇場演出、最具代表性的歐陸與日本團隊。同時,搶先預報國際劇場藝術節的戶外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實境舞台.環境劇場
過去,打破制式的舞台空間,被視為是藝術在社會之中的政治行動,象徵著對主流價值與體系的反動。 如今,走出鏡框劇場的演出,成為創作者探索美學形式的判斷選擇,連帶牽動藝術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國際上,許多重要藝術節,例如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巴黎夏日藝術節、德國魯爾藝術節等,紛紛邀請觀眾走出劇院,體驗戶外舞台的自然感動。 在台灣,現代劇場一路發展,「環境劇場」亦是不可或缺的風景,限定場域製作、重新定義觀演關係,見證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多元面貌。 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首度走出劇院舞台,讓表演遍地開花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在戶外廣場重現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運用板橋435藝文特區打造《夢外之境》;繼《祭特洛伊》之後,金枝演社將在戶外停車場,搬演《伊底帕斯王》。 秋高氣爽,戶外看戲,四處皆舞台,無處不表演,一起感受實境舞台的真實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窮通之變 到為創意挖掘空間
一九九○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的風起雲湧,在表演空間嚴重不足、場地申請不易或租金負擔下,許多劇場創作者走入茶館、餐廳、畫廊等空間,爭取發表的舞台。如是「窮則變、變則通」的前提下,近十年來的環境劇場活動愈來愈蓬勃,且出現了更多積極主動的美學目的,到此,環境劇場的創作,可說是不只將表演物理性地置放入各種空間,更著眼於表演文本需求的空間特性、人文歷史等。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三
黃思農 公寓裡作環境劇場,西門町中的窺探體驗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自二○○七年始,在團長黃思農、黃緣文兄弟自宅,同時也是劇團所在地主辦了《公寓聯展》,至今十年。每屆由策展人邀四到六位 藝術家就不同主題創作,每場限定十五位觀眾,從廁所演到廚房,不滿卅坪的小屋人擠如年夜圍爐,演後座談交流菸、酒味瀰漫公寓,已培養一票死忠聯展戲迷。 「當年華山很便宜、各路藝術家都在那混,我正想做環境劇場結果華山就被接管,其他替代空間不是產權不明就是不開放,去公家機關也問不出答覆。」黃思農也曾 想過占領廢墟做環境劇場,考量技術及預算成本作罷。想起過往和臨界點等團的公寓演出經驗,不然就拿自己家來做環境劇場吧,「當生活與演出都在這裡,創作到 底為了什麼?聯展會逼我們不斷檢視自己。」 從公寓開始,到西門町探密 「最初我們 是用環境劇場去想,作品必須貼近公寓既有技術條件、納入環境及規劃動線。」黃思農認為在公寓做戲更像電影,觀眾近,細節縮放選取更細膩,演員真假虛實一眼 看穿;創作者也要思考怎麼做才適合這裡,「每一屆聯展起碼有一篇劇評提到第四面牆,也總有創作者會處理自然主義的東西,這是空間的特性。我們不強調也不強 迫互動,觀看、注視、偷窺、凝望就是一種參與。互動中,觀眾的主動性是我特別在意的。我不想刻意命令觀眾動作思考,不想強迫互動。創作者在公寓必須建立跟 觀眾的互動模式及遊戲規則,在創作脈絡上與觀眾相遇、自然而然建立關係。」 今年聯展,劇團實踐了他們一直掛心上的「讓公寓走出公寓」,邀三 位創作者在各自挑選的公寓演出。陳仕瑛把觀眾拉到宜蘭看戲、張吉米在自家辦心靈講座、「酸屋」在永和《神遊生活》。基於成本考量,黃思農原本退居幕後,但 劇團成員認為他的作品在聯展有其必要性,幾番折衷,他選擇讓觀眾在西門町邊走邊看,耳機裡說著一個關於妓女之死的萬華偵探故事,「觀眾首先在公園集合,會 拿到一個地圖一個耳機,按地圖穿越美國接電影街獅子林。第一站是很舊的旅館房間,旅館接待員會給觀眾一捲錄音帶,是之前住這裡的失憶偵探以時序錯亂的方式 談論他手上關於旅館姦殺案的線索」黃思農花了不少時間找演出場地,終於找到這間能聽到隔房激情聲響、真的有性交易和皮條客的旅館,「其實是蠻複雜的故 事:妓女娜娜、失憶偵探、一個有順風耳的遊民。觀眾最後會聽著遊民聲音指引穿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你的墳上起舞
創意十足、屬性年輕的「布魯克林BEAT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三屆,其中賣座的節目《越界》是一個獨特的環境劇場製作,選在當地的「綠樹墓園」演出,帶領觀眾在此中探險。除了有導遊介紹墓園中與表演藝術相關的「住戶」,還有如舞踏的塗白舞者扭動掙扎、著十九世紀服裝的演員如鬼彈跳、法式白丑的傷心情事,最後收束在地下墓穴中的佛朗明哥歌舞,彷彿歌詠著生之悲愴、死之蒼涼。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布雷根玆藝術節 《魔笛》眩目上演
以在湖上搭建巨型舞台演出歌劇聞名的「布雷根玆藝術節」,今年延續去年劇碼《魔笛》,三隻巨大的噴火龍矗立在水面上,主舞台寬達廿二公尺,炫麗奪目;戶外演出即便碰上風雨,台上歌手與雨奮戰,麥克風失靈也不放棄,台下觀眾也支持到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瀨戶內海藝術祭到寶藏巖
旅行劇場 移動中探索空間與記憶
一齣以「滅」與「生」作為主題的旅行劇場,於是經由藝術家林舜龍與差事劇團的合作,在瀨戶內夏季海洋的各島嶼間生成;這不免讓人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產生密切的聯想這「滅」的主軸,發生在現今仍具現於寶藏巖的歷史斷面之上:被現代化想像的怪手挖得僅剩殘壁的違建,在歷經時間痕跡的浸漫後長出來的蔓草,是連結《海洋女神》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相關「滅與生」的文化抵抗嗎?
-
焦點專題 Focus
街巷屋間 生猛有力的劇場風景
請先撇開賭場酒店推出的炫目大秀,真正屬於澳門的劇場,其實是在隱藏在僻巷窄弄裡的閒置空間和藝文空間。在正規劇場空間欠缺的澳門,劇場工作者就用自己的方式找出演戲的方法,於是替代空間的演出,以及適應替代空間因應而生的「環境劇場」,成為澳門相當獨特的劇場風景。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多國團隊在地精采 淡水處處有藝術
二○一一年的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以「百年好河.藝想淡水夢」為主軸,除延續歷年藝術踩街、《西仔反傳說》環境劇演出斐然的成果,國內外表演團隊更將深入社區、學校與居民、師生進行互動和教學,期待藉由國內外專業表演團隊的展演,以淡水的自然景致、人文風貌為背景,將表演融入淡水各個街頭角落,營造出淡水處處有藝術、處處有驚喜的城市意象。
-
即將上場 Preview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十牛圖》
古蹟尋牛 以老宅闡述禪思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新作《十牛圖》,帶領觀眾走進位於蘆洲的李宅,進入古蹟大玩尋牛之旅,並在其中尋找、對應自身生命的《十牛圖》,以輕鬆逗趣的手法,細細數說隱藏在李宅磚瓦中的台灣歷史!
-
其他分類
在自然大地中 舞出生命遼闊
環境劇場吸引人的不只是其創作,更重要的是它與環境場域的特殊性結合,環境使得作品更鮮活,觀眾由被動的單純觀賞變為主動選擇欣賞的面向、方式及角度,外在因素的多元性不斷刺激創作者的最大能耐及可能性,然而在這工作的歷程中,創作者也隨著成長及進步。
-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
戲劇
方圓之內?之外?
透過了「環境劇場」的空間設計、呈現與排比、多軸交錯的劇情鋪陳,夢/人生/舞台的多元關係與象徵,被繁複地編織入這齣長達七個多小時演出時間的「莊周曉夢」式劇場鉅構中。
-
現象視察
香港劇場實驗的舊與新
香港面臨近幾年的亞洲經濟風暴後,藝文活動並未因此而減少,相反地當地的創作者、製作人更致力於新人、新類型、新空間的演出開發,港府也於九五年成立藝術發展局後開始投入更多的補助款於藝文活動中。其中,香港藝術家在古今題材、中西形式、越界交流的大膽創新精神,最叫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