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团,是一切的开始
(郝御翔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青春OPEN!高中生艺术启蒙的第一堂课(二) 钟伯渊,38岁,2001年加入新北市立林口高级中学戏剧社;李孟融,38岁,2002年加入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戏榕坊

社团,是一切的开始

晓剧场钟伯渊X李孟融的相遇与同行

2001年,钟伯渊称得上是林口高中的名人,刚入学就做了件大事——成立戏剧社,「最后集结成了60多个人的大社团。」他回忆:「那时候因为当社长嘛,还立定志向:我要把所有社员的名字都记起来。现在想想真的很疯。」

隔一年,台北的另一头,在大同高中就读高二的李孟融,刚刚卸下运动员身分,看到什么都跃跃欲试,包含彼时社员剩下两、三人的戏榕坊(戏剧社),他说:「其实当时也不只戏剧社,我还加入了合唱团、社联会,想说可以借由社团丰富高中生活。」

前者是声势浩大的林口高中戏剧社,曾赢下花样年华全国青少年戏剧节(以下简称「花样」)的最佳团体奖;反观后者,大同高中戏榕坊,社员少到无法参赛。然而,两所高中的社团成员还是在该戏剧节所办的营队上相遇了。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宿命论,那么对钟伯渊与李孟融来说,高中戏剧社大概就是他们本该到来的转捩点——因为加入了戏剧社,他们得以结识、互相扶持,且在高三那年确立志向,并于几年后成立「晓剧场」,以万华为座标,拓展艺术文化。

一切听起来是那么理所当然,实际上却充满了机缘的推使,例如钟伯渊分享他们当初决定大学志愿的方法是:「虽然说我们的目标都是北艺大,但是要念什么系——那是猜拳决定的啦!」

社团,并不是「玩」

「某种程度而言,孟融应该要为我的人生负责。」钟伯渊微笑,说高三两人决定科系的时候,其实在戏剧系与剧场设计系徘徊犹豫,「最后孟融说我们两个不要竞争同个科系,就猜拳看谁赢了就先选。结果他就慢出——而且是很明显的慢出——所以我后来选了戏剧系。」

「我其实本来就没有很喜欢站在舞台上的感觉,我喜欢的是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状态。」李孟融解释:「而且我比较难决定到底要选择什么。」言下之意,猜拳慢出也不是他的体贴,只是邀请对方替他进行删去法。

看似嬉闹地决定了「人生大事」,也使高中老师渐渐发现,有些学生不只是在「玩」社团而已。李孟融回忆:「我其实觉得这个『玩』这个词很奇怪,像是大同高中以升学为取向,到高二就不让我们做社团了,一直到我报名了北艺大独招、甚至考上,老师才把这当一回事。不然就觉得我应该要好好念书啊,怎么一直在玩社团?」

「我们没有在玩啊。」钟伯渊附和,「其实多数普通高中的态度应该都是这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很幸运的是,当时的社团老师、或者是孟融都不会给我这种感觉。孟融很积极,一决定要报考剧设系就立刻去上立体素描课。至于我的社团老师许君如,也传达给我一个很重要概念:『学会技术之前,得先学会做事的态度』,态度对了,一件事情就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钟伯渊

晓剧场暨万座晓剧场艺术总监及艋舺国际舞蹈节策展人。擅从剧场诠释文学之美,亦记录城市改变发表系列作品,并出版《秽土天堂》、《地下女子》等剧本集。具备丰富编导演经验,亦曾参与广告、电视和电影的演出。

李孟融

晓剧场创团成员。热爱表演艺术,投入剧场工作10余年,过去经历非营利组织、公部门、表演艺术场馆、活动公司与表演艺术团体等单位,累积丰富行政与节目制作经历。近年更积极投入戏剧教育、公共关系、行销与赞助等不同面向,拓展多元的艺文工作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