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北艺术节:电影特映《伊底帕斯王》
2024/8/11 11:00
2024/8/18 17:25
光点台北电影院
2024台北艺术节:电影特映《索多玛120天》
2024/8/10 11:00
2024/8/17 11:00
光点台北电影院
当我们谈及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其实很难不拜倒在他多才多艺的创作能量之下,这位身兼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电影导演的大师,创作横跨多种领域,也是自我旗帜鲜明的同性恋、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者,可说是义大利近代最独树一格、甚至声名狼藉的创作者,不仅很难用单一的职称来界定他,其作品型态的丰富多样、内容层次的深刻力道,更让他的创作迄今影响各界深远。
源自原生家庭的内在矛盾
帕索里尼1922年出生于义大利波隆那,父亲是拥护法西斯的军官,母亲是温和的教师,充满冲突的成长过程,让他虽然出生资产阶级,却成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男同志和异教徒,而这股源自原生家庭的内在矛盾,很早就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化为对家庭、阶级、权威的彻底反抗。
早年的帕索里尼先是以诗人的身分为人所知,7岁就开始写诗,17岁他开始以母亲故乡的富利欧利方言创作一系列诗作,饱满的情感与思想性、对弗留利农民自然生活的赞颂,以及方言诗歌独特的神秘音韵美学,让他很快受到瞩目,进而开始电影剧本的写作。
帕索里尼曾说:「作家的工作是美学的创造,而电影工作者必须先从事语言的创造,然后才是美学的创造。」不同于同期义大利新写实的其他导演,帕索里尼一开始就以深具文学性的方式进行创作,不仅作品几乎都取材自希腊悲剧、欧洲神话、中世纪传奇等经典,更强调所谓「诗的电影」,亦即以自身熟悉的诗性文学叙事语法,重新解构赋予经典的当代影像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