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 多伦多翻译中的城市 「白昼之夜」播映语言与文化的多声道
多伦多「白昼之夜」(Nuit Blanche)在10月4日晚上7点到10月5日早上7点举行,以多伦多市(City of Toronto)为范围,3个主要展区分布于市中心(Downtown)、北约克(North York)及怡陶碧谷(Etobicoke)。 今年的主题是「翻译城市」,艺术总监Laura Nanni提到多伦多目前有200种语言流通,她认为「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其中所创造的连结与理解。」这个夜晚,共有125件静动态作品展出,包括3个主要策展计划,及其他的独立计划、主要机构(场馆)计划及实验性活动,企图呈现文化、语言、身分及地方的交织与互动。 「诗性正义」(Poetic Justice)由刘雪铃(Charlene K. Lau)策展,从土地、条约、正义和改革的面向,反思多伦多作为原住民家园及全球人口迁徙与往来之都,该如何运作。作品之一《守护神圣之声》(PROTECT THE SACRED VOICE)在多伦多市政府大楼外挂上「英语是一种外来语!维持美,需要抵抗!爱的革命!」的旗帜,艺术家Demian DinYazhi从自己的社群媒体贴文中找出句子,透过版画技法制作成海报式标语,并与市政府沟通作品的呈现方式,最终能在这个夜晚,以跨性别旗帜配色的灯光打亮这些文字。
-
演出 舞蹈 抚慰火车事故中逝去的灵魂庄国鑫《Mihaay6432》以身为笔 书写阿美族的当代仪式
编舞家庄国鑫从特殊的生命经历出发,推出新作《Mihaay6432》,以此缅怀并抚慰台铁普悠玛6432号列车脱轨事故(注1)中的罹难者。 庄国鑫回忆,当时他与妻子、10位学生正在这班列车上,或许是祖灵的冥冥庇护,他们有惊无险地躲过一劫,此后却深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之苦,7年来靠服用药物维持生活。在这段灰色的日子里,庄国鑫想起自身部落的传统仪式Mihaay(慰灵祭),在族人歌舞中安放悲伤,并将其转化为剧场语汇,为现代都市人带来一份来自阿美族的古老慰藉。 Mihaay是目前全台湾阿美族部落中,仅太巴塱部落独有的内部仪式。与开放的、惯习的ilisin(年祭)不同,Mihaay较为罕见,只有部落重要人士(头目或祭师)逝世时才会举办,由亡者的家人与族人于半夜举行,不对外开放。仪式过程中,男女族人分立棺材两侧,以歌舞的形式表达对亡者的哀思与怀念,氛围庄重,是阿美族舞蹈中唯一男女族人不牵手的祭舞。「Mihaay最重要的核心不是哀伤,它提醒所有在世的人,在怀念亡者的同时要继续勇敢地活下去。」庄国鑫说。
双巨匠领航,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暌违6年亚洲巡演
北市交团长郭佩瑜的经营哲学
北市交新世代崛起,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
让当代马戏成为艺术生态的一环
柏林变色龙剧院20年
城市绿洲的奇花异朵
第11届柏林马戏节-
国际 纽约工会谈判时节面临关门危机 百老汇到底赚不赚得到钱?
百老汇差一点就要像美国政府一样关门!不过这当然不是因为两党对决,而是代表演员和音乐家的工会,在最新一轮的合约谈判期间,都祭出罢工牌。还好劳资方在最后关头达成协议,没有像2007年那样,真的走上街头。 如果观众觉得这场罢工威胁的戏好像每隔几年就要演一次,确实没错。因为百老汇的合约通常以3年为期,所以时间一到,资方代表百老汇联盟就要跟劳方的演员、音乐家、幕后工作人员等(各有各的)工会上谈判桌你来我往一番,不管是基本薪资、工时保障、保险分派比例,都有得争。就工会成员来说,纽约居大不易,房租通勤物价都比其他地方贵,而且这档戏演完不见得有下档,当然希望有工作时能多点钱入帐。 在工会相对弱势的美国,百老汇的工会算是比较有牌可打的,因为百老汇表演者不只先天要有祖师爷赏饭吃,还要自己后天勤修苦练,替代性不高;资方也不是单一的雇主,而是由41个百老汇剧场业主和数以百计的制作人组成,各有算计(业主不管戏怎么卖照收房租,可说是稳赚不赔)。加上百老汇是纽约重要象征,一旦罢工,万方瞩目,外在压力随之而来,所以谁也不想走到那一步。 但这也不表示工会可以予取予求,这是因为在商言商,百老汇其实是个很不划算的生意,流行的说法是每4出戏里只有一出能回本,再优秀的制作人也不敢担保每出戏都能赚钱,谈合约时自然要锱铢必较。 百老汇生意有多难做?据《纽约时报》报导,自2021年9月疫情后重开以来的46出新音乐剧中,只有3出回本(舞台剧成绩比较好,不过主要是拜好莱坞明星客串所赐)。根据纽时算的帐,这46出戏总制作费高达8亿,平均每出戏光要上演就先花了1,700万,大型的音乐剧,每周固定开销还再以几十万起跳,纽约居大不易的,岂止是人! 然而百老汇联盟不是每年都宣扬总收入创新高吗?超级大戏如《汉弥顿》、《魔法坏女巫》现在每周票房动辄达2百万。如果这个生意真的这么难做,为什么下海者前仆后继? 这笔帐别说外人看不懂,连圈内人也质疑。拿下7座英国奥利维耶奖风光转战百老汇的《酒店》(Cabaret)在连演18个月后还是赔钱下档,就有一位投资人不甘心告上法庭,因为他不明白:9千万的票房为何还不能回本?很多人都好奇,这场官司如果真打下去,能不能就此一探百老汇神秘帐本的究竟?
-
生活 艺@书 当代剧作巡礼木造的船,伞造的花,人造的梦
尹美贤《木舟》当代媒体所描绘的北韩,往往是个独裁、专制且审查制度铺天盖地的神秘国度。若不是脱北者转述,外界可能难以想像那里是个高官吃香喝辣、百姓食不果腹的人间炼狱。不过,即使希冀逃出北韩的人数愈来愈多,正如历史上所有一夕之间紧急宣布的分裂,住在南韩且迈入老年的长者,会不会至今日仍盼著回到两韩分裂前的北乡?南韩剧作家尹美贤(윤미현,Yun Mi Hyun)便在北纬38度线的历史裂缝中找到戏剧的破口,以此为题,写下剧本《木舟》(목선,The Wooden Boat)。 从诗人到编剧的帅气转身 成为剧作家之前,尹美贤其实一直以诗人与小说家的身分自居。对她而言,文学是由诗歌与小说共创的景致,而剧本并不在视野里,一直到研究所时期她才有了与这个文体的初相遇。可惜,没有剧本让她动心,于是她决定提笔写出自己喜欢的作品,独幕剧本《我们可以见个面吗?》(우리 면회 좀 할까요?)如此诞生。 尹美贤本想浅尝即止,回头徜徉在诗歌与小说的世界,没想到《我们可以见个面吗?》夺得2012年韩国剧作家协会(한국극작가협회,Korean Playwrights Association)剧本奖。自此,新欢变正缘,她便在南韩剧场以剧作家的身分打滚至今,10几年间也陆续发表了横跨话剧、歌剧、音乐剧的作品,包含《菜园杀手》(텃밭킬러)、《德州姑姑》(텍사스고모)以及《木舟》。 死前,能不能回去北方? 《木舟》的故事源于90几岁的老蔡。老蔡在两韩分裂前将妻小留在北韩,只身一人跨过停战线,不料一别就是一生。纵使物是人非,他在死前的遗愿还是与家人相聚。但,不论老蔡申请官方的南北离散家族重聚计划,或找上已有30多年偷渡经验的仲介,最终屡屡败露。某天,新闻报导日本大和堆海域停了几艘北韩漂来的渔船,闻此,老蔡决定剑走偏锋他要想办法搭上这些幽灵船。船怎么来,他就怎么去。 老蔡的思乡之情蒙蔽了他的双眼,看不清邻居老马正在暗处动著歪脑筋。老马是80几岁的诈骗惯犯,出狱后虽开了一家房屋公司,但一锁定目标就想敲一笔。老马嗅到老蔡身上的商机后便开始找队友,第一个对象是无名的「运动服青年」,善于读书考试,却因太内向而无法上班,只能以出租证照度日;第2个
-
专栏 那些女子那些戏女子6——没有名字的人
我看著一张又一张的笑脸,进场时看到我们迎宾的笑、演出中从我们手中拿到食物的笑、拍照时心满意足的笑,角色有没有名字到底又怎样?戏演完后,几乎是全场的观众都不走,愿意排队等待上台合照,并且热情地跟我们分享感动,已经有观众看了10次以上,这个戏到底算不算是个戏到底又怎样?
-
人物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张芳瑜 相信直觉的声音
时间倒转回到2007年。 那年,张芳瑜是「岚创作体」(注)全本搬演外百老汇音乐剧《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在台湾常简称为《LPC》)其中一名小演员,我是同样初次登台的钢琴乐手。我们一同来到声音指导连芳贝家中上课,张芳瑜唱了剧中一首描述女子等爱心情的〈I Will Be Loved Tonight〉,千回百转的旋律线,千丝万缕的心绪,缠绕著恐惧、期待与自我怀疑,最终堆叠成坚定的信念「我会被爱」。 最后的和弦余音落定,老师转头说:「张芳瑜,你唱歌都没在想,这样很好。」 这是称赞肯定张芳瑜不落入那些细微、纠结的技巧展现,反而毫无后顾之忧,跟著旋律指引的方向,抛出自身与角色、旋律与声音的情感共鸣。访问时提起这段往事,她说:「好怀念也好羡慕喔,我现在都想很多耶!」 很难想像「想很多」的张芳瑜是什么样子。
-
国际 首尔光环背后的沉重 任奫灿「韩国生活宛如身处地狱」言论引发热议
钢琴家任奫灿(Yunchan Lim)在韩国国内的媒体曝光与讨论热度持续升温。除了今年4月以独奏专辑《萧邦练习曲》(Chopin tudes)一举拿下英国 BBC 音乐杂志大奖(BBC Music Magazine Awards)年度新人、最佳专辑及最佳器乐演奏奖项,7月又与恩师孙旻秀(Minsoo Sohn)回国举办双钢琴演奏会,获得高度瞩目。令人意外的是,任奫灿在8月接受义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访问时的发言,两个月后被转译回韩国,引发震撼。 任奫灿在访谈中坦言,自己并不怀念韩国的生活,如今仅在有演出安排时短暂停留。他进一步表示:「在韩国度过的最后求学时光,痛苦到难以承受。那感觉就像身处地狱,甚至曾想过结束生命。」他也直言不讳地剖析韩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指出韩国地狭人稠,人际竞争异常激烈,「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有时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并回忆17岁在钢琴界崭露头角时,曾遭遇政商界的不当干预,「那些经历使我深感悲伤。」 任奫灿的音乐成就堪称耀眼。7岁学琴,以第一名毕业于艺术名校「艺苑中学」(Yewon School),随后进入韩国艺术综合学校附设英才教育院,师从孙旻秀,迎来音乐生涯的转捩点。2022 年,年仅18岁的他夺得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冠军,成为史上最年轻得主。隔年孙旻秀转任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教授,任奫灿亦随之赴美深造。他形容孙旻秀是「我的引路者与救赎者」,足见师生情谊深厚。
-
演出 戏剧艺术生产机制下的权力思辨
克莱蒙.达赞的慢马戏《劳动狂想》在剧场,劳动是隐形的。 当观众坐定、灯光亮起,眼前呈现的是一场精美的舞台成品。但在幕后,是一群黑衣人默默支撑这个系统运转,从卸车、搬运、装台、换景到拆台、撤场,这些隐身黑暗的劳动身体,共同构成艺术生产机制。 法国马戏导演克莱蒙.达赞(Clment Dazin)的《劳动狂想》,选择从这道缝隙切入,将后台推到前台,把卫武营国际艺术文化中心的卸货口变成舞台,让观众直视艺术场域本身就是一个劳动现场。 反思劳动的起点 达赞的创作取径,与他早年的职场经验紧密相关。在成为马戏导演之前,他曾在客服与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任职,同时撰写一篇关于「职场关系中的心理情感维度」的硕士论文。 「那时我访谈了公司很多同事,发现制度如何渗入身体。你会看到肩膀下垂、呼吸变浅、背部弯曲那是压力留下的形状。」他回忆说。 在他看来,现代企业的体制往往以「开发潜能」之名,实则削弱了个体的力量。这种对身体与意志的驯化,也延伸成他后来对舞台劳动的反思。
-
话题 话题追踪 Follow-ups与时俱进、实践永续 创造「明日的遗产」
访2025世界剧场设计展专案总监贾姬.乔治2025世界剧场设计展(World Stage Design,WSD 2025)于10月18日至25日在中东文化之都沙迦(Sharjah)拉开帷幕。本届展览不仅是4年一度的全球剧场盛事,更是一场对剧场设计语言、科技趋势与永续责任的深度审视。 趁此机会,本刊特地访问到2025 WSD 世界剧场设计展专案总监贾姬.乔治(Jacqui Georg)。在访问中,她说明了本届WSD部分奖项调整的考量,也分享了在中东气候下推动永续实践的挑战与承诺,以及如何透过与 Goumbook 合作种植红树林,将碳排放抵销纳入全球活动规划中。面对强大的AI数位浪潮,她表示「当前表演设计界的科技变化既是礼物,也是挑战。」而今年WSD的主题「明日的遗产」,「正是对这种张力的回应。」
-
国际 东京纪念千住宿开宿400周年 「千住双关语音乐祭」邀1010人共演
由东京都、东京艺术大学与足立区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城市艺术计划「Art Access Adachi:音乐城市千住的缘」(音まち千住の縁),为纪念千住宿开宿(注)400周年,特别于10月12日「千住双关语音乐祭」(千住だじゃれ音楽祭)举办大规模演出「来啦!千住的1010人」(キタ!千住の1010人)。这场城市参与型演出集结了1010名演奏者,以作曲家野村诚发起的创作计划「双关语音乐(だじゃれ音楽)」为核心,展现出幽默与自由并存的音乐风貌。 「双关语音乐」是野村诚长年推动的社会性艺术实践计划,以语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词语为起点,将日常生活谈话中的双关语转化为音乐创作。而「千住双关语音乐祭」是长年由居民与艺术家共同参与构成,从日常的文字游戏中寻找声音的灵感,进而开发出全新的作曲方法,探索语言、音乐与社群之间的连结。 2025年适逢该计划设立15周年与千住宿400周年,这场跨越世代与国界的音乐节邀请了国际与本地艺术家共同演出,包括泰国音乐学者Anant Narkkong、马来西亚声音艺术家黄楚原(Ng Chor Guan)与印尼作曲家Memet Chairul Slamet。他们与日本专业乐手、在地学校乐团与市民一同登台。从跳绳、贝壳、手机、饭锅到萨克斯风,几乎任何能发出声音的物品都成了乐器,创造出属于「千住」这个区域的独特交响。 野村诚表示:「我尊敬的作曲家们这次为1010人的演出创作的新乐曲,真的是一首非常开放、表现自由的作品,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身心。这次的核心主题是『共存』。正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冲突与对立的时代,所以才要举行一场没有任何人会被排除,『什么都可以』的合奏演出。这并不代表我们需要对齐每个人的步伐,而是希望让大家能感受到,当这么多不同的人们聚在一起时会发生多么美好的声响。」 更多资讯请见官方网站。 注:「千住宿」是旧日光街道与奥州街道上、从日本桥出发后的第一个宿场町,也是江户时代「江户四宿」之一。如今的位置大致对应东京都足立区与荒川区南千住一带。
-
专栏 人间父子人生哪来那么多架好吵?
成年以后能吵的事?大概只剩开车 真:今天要谈吵架这个主题,以我的立场好像的确可以这么说男性真的不太会吵架,或者是一直想要避免争吵。像是如果问我会在什么场合跟人发生争执?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过了。真的要讲,可能就是开车的时候吧? 谦:你开车的时候真的特别火爆,嘴里会一直碎碎念。不过这样说起来,我也是啦。 真:对啊,不是只有我,多数人也是这样啊。我有一次搭计程车,那个司机看到有人乱开车,就会举起手假装是一把枪,然后咻咻咻射那些乱开车的人。我坐在后面,最后就说:「司机先生,今天上路只是开个车,好多人被你射死了欸。」(笑)开车真的好难控制情绪喔。 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吵架的意义是什么?人在情绪当下,无法好好沟通啊,等于吵架只是一个断裂而已,人跟人无法真的交换什么新的东西出来,结束以后也不会有什么新发现。 谦:我常常觉得,争吵好像就是有一方放弃聆听的过程。情绪很重的时候,两个人常常已经不知道话讲到哪里去了,可能原先讨论的话题也不存在了。会不会是因为成年以后就更多明白这件事情,才愈来愈不想吵、因而活得愈来愈压抑呢? 真:所以说,到后来,如果你妈要跟我吵,我就会直接跑去看书。 谦:这就是为什么,你这几年可以一直看那么多书(笑)。 真:不是啦,追根究柢,我觉得学生时期就应该要明白,吵架无法真正解决什么事情,甚至无法好好释放情绪啊。先不谈我自己,小时候我经常看到邻居吵架的画面,非常惊险,夫妻吵到一半,会有人拿著柴刀直接劈出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对夫妻吵到一人拿刀追另一人在路上跑不过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当然不可能吵成这样。现代人的吵架嘛?记得有次我目睹两个人的争吵状态,哇赛那个画面之激烈,其中一方盘点谁去喜宴钱包不够自己垫了多少,另外一方又开始数自己也做了哪些事情。听到最后,我觉得那两个人根本不是在
-
话题 话题追踪 Follow-ups从台北到大邱 让舞蹈DNA在亚洲牵引、绽放
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继今年8月中旬于台北中山堂举办的「2025 Dance Now Asia舞蹈艺术节」(下简称DNA舞蹈节)推出「亚洲青年舞蹈创作演出Showcase」、「国际身体工作坊呈现」及「国际舞蹈论坛」后,DNA舞蹈节更是首度插旗海外,紧接著在韩国大邱举办「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舞蹈艺术节。期间除演出本年度主办单位「大邱市立舞团」(Daegu City Dance Company)与韩国编舞家的作品外,本艺术节共同发起╱策画团队「MeimageDance」与「日本东京艺术」带去的来自台湾与日本、共计10支舞作,也在大邱文化艺术中心(Daegu Culture and Arts Center)演出,展现出亚洲当代舞蹈丰富且多元的样貌。
-
评论 新锐艺评 Review马/戏/曲:放下「本质」的追寻,看见「现在」的身体
评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合作社于2025戏曲梦工场《前方有三岔路口》邀集了音乐剧、马戏、戏曲及现代戏剧演员,「从表演的『技术』出发」(注1),探索不同剧种间流动的共性与差异。导演吴子敬表示,合作社近来想探索的是:「马戏除了『招』还有什么?」(注2)作为一个戏曲背景的观众,我看到的更是:戏曲除了「曲」还有什么?自王国维定义「戏曲」以来,「合歌舞以演一事」(注3)似乎成了戏曲的基本定义之一,然而当我们关注在「唱曲」(亦即写定的或口传的文学文本)时,是否遗漏了其他部分?因此,本剧以「武丑」作代表人物、京剧《三岔口》为改编文本,便企图探讨戏曲中较被忽视之要素。
-
演出 舞蹈策展如点菜 端上一席即兴盛宴!
舞蹈家余彦芳与「国际爱跳舞即兴节」的再出发迈入第15年的「国际爱跳舞即兴节」从「i.dance Taipei」到改名为「i.dance Taiwan」(后简称idt),见证了台湾接触即兴舞蹈社群的诞生、茁壮与变形。今年,创办人古名伸交棒给中生代舞蹈家余彦芳,不仅象征著世代传承与观点更新,亦是寻找接触即兴下一世代语言的时刻。对余彦芳而言,这是一场充满珍惜与细腻的延续。「我本来以为会和古老师有些拉扯,没想到顺利到难以想像。」她笑著说。 余彦芳与古名伸的渊源可追溯至她的大学时代,从学生到舞团成员,之后离开成为独立创作者。这段长达20年的岁月,给予余彦芳开阔视野的养分,也奠定回望的基础。今年她以策展人身分回归,以「点菜」作为策展隐喻,邀请所有即兴的爱好者共赴一场「身体的盛宴」。
-
国际 北京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 观众反应参差争议不少
9月27日,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了由中国第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合作的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在政策鼓励下众多特定目的性的艺术作品之一。《红高粱》是北京国家大剧院成立以来的第23部原创歌剧制作,事前引发极大关注,首演后亦有不少争议。 歌剧《红高粱》由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这部小说曾改编过电影和电视剧,故事内容可谓家喻户晓,莫言对歌剧版本异常重视,亲自参与编剧,且在七易其稿中领悟到歌剧剧本的精髓:「要写意,写诗化、诗意的东西。」因此,歌剧中的高粱隐喻著人物命运,随著气候和剧情呈现不同的形态,剧词也从小说家的叙事逻辑,转向了诗人般的抒情和意境的营造,且借红高粱「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野性」的意象,书写了中国人坚韧的生命力和奋勇抗争的精神。郭文景则运用了故事发生地山东高密的茂腔、柳腔、山东梆子、山东快书、胶州秧歌、高密民歌等元素,与西方管弦乐队的音响融合,极力打造歌剧音乐所能展现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两位创作者都认为歌剧是表达人类情感最有力量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其中植入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更是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添加了动力。 然而,撇开排山倒海但大同小异的新闻报导,《红高粱》到底能不能算是近年来中国创作的歌剧精品?答案是令人失望的。 从两种观众的反馈,可以对这部歌剧的演出得到具体的印象。一是对歌剧一知半解的观众,不是对音乐不那么悦耳多有微词,就是对咏叹调毫无记忆感而如坐针毡;歌剧迷观众的评价则是南辕北辙,但都注意到歌剧演出的各个层面(音乐、剧词、歌唱、音响、导演的舞台调度、舞台布景等)。总体而言,这部单分八场不分幕的歌剧在音乐上比剧词要成功,尤其是合唱的部分,而剧词的诗意落在词语的过度重复,如「我去」、「我嫁」等,反成了笑点和出戏点;义大利美声唱法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适应性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临场听觉上最不容易妥协的,歌唱者咬字清不清晰已是最基本的问题;其他如歌唱者的肢体表演、导演的舞台调度和舞美设计的刻板意象等,专业的观众都关注到了。可惜的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篇持客观立场的专业评论出现,这是中国表演艺术生态里最大的缺憾。 看待歌剧的成功与否从来就有两种视角,一是从观众,如何得到情绪的感动和情感的转化;二是从艺术作品,如何让词
台北爱乐首席四重奏的东瀛文化之旅
追寻根源、重塑记忆与文化主体性的三重奏
Tech World 科技下的台湾故事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日本巡演的文化观察
-
评论 戏剧戏剧映照出的社会现实,是你我造成的?
评故事工厂《一个公务员的意外死亡》在台湾的地方政治生态中,官商、黑白、府会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似乎已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对一般民众而言,即使其中充满贪腐掠夺分赃的各种可能,只要事不关己,也就任其自生,一旦弊案爆发,一句「代志就是按呢」,看似了然世道,其实只是犬儒心态。但对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来说,这样的既存现实,却可能是难以承受的重,一旦被卷入其中,如何自保、能否自保,便成严苛考验。 故事工厂《一个公务员的意外死亡》,从与民生关系密切,却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废弃物处理议题切入,以调查报导的形式再现地方政治生态,选材具社会性意义,也有清楚的视角和叙事策略。 主人翁陈嘉伟中年转业,投考公职,几经挫折终于通过,分派故乡环保机关任职,稳定收入让家庭生活趋于平稳,罕病幼女的医疗费用也有了著落。只是,面对在地环保厂商污染环境的不法行径,他基于职责与爱乡情感,欲施以重罚,却遭到上级、同僚与厂商联手阻挡,想要做「吹哨者」,揭发官商勾结黑幕以求自保,竟连妻儿也遭受威胁,被逼到绝境的他,即使无力改变现实,但决心采取行动拯救家人陈嘉伟的「意外」死亡,引来杂志记者林佩璇的高度兴趣,决心深入地方调查事件真相,只是,当她逐渐逼近事实核心,来自杂志高层的压力,真相揭露的后果,都让她不得不重新考虑:「或许真相不一定要大白?」
-
专栏 脑海里的旋律有你的大脑,艺术才得以完满
旅途中在威尼斯停顿,看双年展(今年是建筑展)、访美丽木桥旁的学院美术馆欣赏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名家作品,当然也没错过波光粼粼的威尼斯大运河旁的佩姬.古根汉美术馆:出身于美国矿业与银行家族,佩姬在纽约成长,于巴黎养成艺术品味,最后落脚在「亚德里亚海上明珠」威尼斯;她热爱现代艺术,所收藏的艺术品不论质与量都无人能出其右,在20世纪极受讨论也备受尊崇。 一口气看了许多现代抽象艺术巨人的作品: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斯科(Marks Rothko)、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保罗.克利(Paul Klee)心绪翻搅不已、回忆受到极大扰动,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欣赏抽象视觉艺术时,我常觉得,重点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感受到什么」: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这些作品常会唤起深深埋藏的回忆,有时引发困惑,有时福至心灵,有时浮现的感觉难以言喻,却抒发胸中一口闷气。 「没有观赏者感知与情感参与的艺术是不完整的」,在现代艺术作品面前,观赏者和艺术品产生了连绵不绝的对话,有时也会自问自答,这不禁让我想起对艺术和大脑神经科学同样在行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艾瑞克.康德尔(Eric Kandel)的文字:「大脑利用多种感官经验(例如视觉和触觉)以及情感过程(例如模拟和移情)来处理艺术作品,如何理解这些复杂的交互作用,是21世纪脑科学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康德尔提出现代艺术和「观赏者份额」(the beholders share)的概念,让我特别感兴趣。他说,一幅画或一件作品,艺术家做完了不代表真的完成,必须有观赏者加入自己的感受才能得到圆满;艺术家创作完毕,接下来要有观赏者接棒,当观赏的人投入自己的记忆、情感和人生经验,才能真正赋予艺术品完整的意义。 这些年有不少大脑科学家进行质性与量性研究,试图了解人们在观赏抽象艺术时,大脑中究竟发生哪些变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项深入探讨人类大脑如何与不同形式的艺术互动,并且建构主观经验的研究,十分有趣!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线上访问30位受试者,让他们对抽象画和写实画分别做出描述,外加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技术观察29名受试者观看同一艺术家所做的抽
-
评论 新锐艺评 Review声音与形体之间的再造风景
评朱宗庆打击乐团击乐剧场《泥巴》虽未曾亲眼观赏过《泥巴》的第一版,但从之前数版《木兰》、去年的《六部曲》,直至此次新版《泥巴》,朱宗庆打击乐团的「击乐剧场」系列可说逐步走出一条清晰的创作脉络;从《六部曲》至此次重返剧场,最大的惊喜在于舞台构思与整体调度的进化,也展现了团队在形式与叙事上的持续实验。 舞台设计甚具巧思。悬挂式乐器的配置不仅让换场流畅、节奏紧凑,也形塑了舞台的立体感,使观众的视觉经验从平面延展为层次分明的景深构图。垂吊的乐器在光线下成为空间装置的一部分,既是声音的来源,也是视觉的雕塑。这种「乐器即舞台」的思考,呼应了当代音乐剧场中对声音物件化与身体化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与技术团队将《六部曲》的投影更升级,运用了即时摄影与投影的方式,将舞台上的局部动作扩大于萤幕,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这一设计在谢幕段落尤为动人:演出者的姓名与影像并置,使观众能即刻连结舞台上熟悉却瞬逝的面孔,突破剧场常有的距离感,让互动更为亲密。此举也巧妙延伸了作品「记忆」与「痕迹」的主题,让观看成为一场回望的行为。 从表演层面观之,团员的肢体表现进步显著。相较过往作品中偶见的拘谨与尴尬,此次舞台行走与动作节奏自然流畅,演奏者在角色与乐手之间的转换更为自如。这样的跨界训练显示团队已逐渐掌握「演员乐手表演者」的多重身分,体现击乐剧场的本质。然而,部分段落出现偏高的音质,使气氛略带亲子剧场的轻巧感,削弱了作品的深层力度。
-
国际 澳门实际展演加上主题研讨 「非常规空间演出」成澳门剧场秋季热点
当「环境剧场」已成为被遗忘的名称,「非常规空间演出」、「非典型空间演出」、「沉浸式」、「漫游者剧场」、「城市漫游剧场」、「新空间演艺」等演出分类纷呈,加上近年日常生活的急速数位化,剧场亦开始经常与数位技术连结,生产出新类型的观演空间与关系。从去年至今,澳门就有超过50部不在常规剧院中举行的演出,就刚过去的8、9月而言,就有近15部。这几十部演出大部分属于「澳门城市艺穗节」的节目,也有部分为民间剧团独立主办的制作。就空间分布而言,当中一半发生在古迹、咖啡店、餐厅中,甚或是在黑盒剧场中但空间运用上以非典型的方式进行,观众大部分时间上还是一个观看者、旁观者的角色,只是演出中偶有需要观众参与、互动元素,不参与也无妨。例如四维空间的《锐舞︰摇摆的世代》便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中举行,但观众进场后始发现平常的剧场空间已变装成「Rave Party」的场所,没有观众席、没有清晰的观演关系,舞者有时会邀请观众一起跳舞,但大部分时间你也可以靠在场边观看整个演出。
-
国际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三)以马戏为核心的社会改造计划
访策展人玛丽娜.赞与娜塔莉.卡明斯基自 2010 年起,巴西社会服务机构 Sesc(Servio Social do Comrcio)在圣保罗发起 「CIRCOS Sesc国际马戏艺术节」(CIRCOS Sesc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rco),便逐步成为拉丁美洲重要的当代马戏平台。艺术节强调去中心与普及化,节目除分布于市中心的多个场馆,甚至走入低收入户、游民集结的下城区,让不同社群都能接触到国际与本土的马戏创作。 在巴西多元种族、贫富差距及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下, Sesc被视为巴西民间版的「文化部」,其任务涵盖教育、体育、艺术与社会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光是在圣保罗,Sesc就有40余个综合型场馆。对Sesc 而言,马戏艺术节不单只是表演艺术的集结,更是介入日常、关注群体、承载多元文化的社会实践。 CIRCOS策展团队组成非常多元,从表演艺术领域,到建筑、设计、文化传播到法律与社会科学背景,本文采访两位核心策展人玛丽娜.赞(Marina Zan)和娜塔莉.卡明斯基(Natalie Ferraz Kaminski),一探她们如何透过艺术节这个平台,贯彻Sesc的组织使命,彰显马戏作为文化治理工具的潜力,回应社会的挑战的同时,也成为和所有观众共在、思考与感受的艺术类型。
-
国际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二)从老去与酷儿的异质身体 到叙事与空间的边界
马戏从来不该只是属于身强体壮、阳刚男性的舞台。逐渐老去的身体能够宣示存在,把时间刻下的痕迹转化为活生生的表现,颠覆「技艺高超」的定义;拒绝服从性别规训的酷儿身体,同样地,也能透过异质的身体,召唤且翻转大众的凝视。 比利时状况马戏团(Circumstances)的《非凡身体》(Glorious Bodies)让6位已经从马戏舞台上退役的专业表演者,重返舞台。他们以苍白的头发、略显僵硬却依旧敏捷的身体,透过单人或群体动作、跳跃与支撑,探索重力、平衡与耐力。西班牙循环剧团(Ca Cclicus)《垂老之美》(Vetus Venustas )找来 67 岁至 80 岁的长者与青年表演者同台,将个人档案与记忆带进作品,产生跨世代的对话和连结。两部作品都在单纯展示技巧之外,发起省思:当社会是一个常常抛弃「不再生产」的老年人的仓库,我们如何让「衰老」成为另一种创造的力量。 与高龄马戏形成对照,澳洲三角裤工厂(Briefs Factory)的《脏脏秀》(Dirty Laundry)则用更激进的方式,直接把酷儿身体推到舞台正中央。《脏脏秀》延续他们一贯的「酷儿歌舞马戏」风格,将高空特技、杂耍、火焰呼拉圈、变装秀与脱衣舞融为一炉,既挑逗又张扬,逗得现场观众捧腹大笑。主创者费兹.法纳那(Fez Faanana)说:这场秀是要把那些被社会视为荒唐或羞耻的事,堂而皇之地放到舞台中央,「我们庆祝差异、相似、创造力,以及做自己的自由即便看起来再荒谬。」
-
国际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一)从地球的边陲 跨越到阶级的边缘
马戏是一种以运动揭示乌托邦的艺术,小丑将自身的痛苦转化为笑声,自日常的逻辑逃逸,忘却集体的苦难;特技演员以超乎人类的意志,解放恐惧与惊愕,让冒险成为一种幻象。虽然马戏拥有暂时中断现实的力量,它并不与社会脱节,更不会对其残酷无动于衷,因为浪漫的巡演梦想总伴随著严苛的处境。 由巴西社会服务机构 Sesc 主办,今(2025)年8月份在圣保罗(So Paulo)登场的第8届 CIRCOS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CIRCOS Sesc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rco),正回应这样的矛盾张力。它的策展主轴聚焦「聆听、记忆与抵抗」,既尊重马戏作为传统艺术的历史,也鼓励艺术家以自身的文化背景、性别、种族与土地为养分进行创作,展示当代马戏的复数性与生命力文化多样性被视为创造的力量,非主流的声音与美学在此找到空间,瓦解传统叙事。 为期17天的活动,汇聚来自巴西及阿根廷、法国、南非等国共 24 个团队与艺术家,带来40个作品,邀请观众见证,马戏如何消弭,跨越社会的、文化的、身体的,以及最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