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伯豪 用声音长出土地的记忆
李劭婕 以诗与戏重写自己

瓦旦.督喜 混浊时刻,重见生命的光
-
评论 戏剧
第四面墙内外的爱情
评台南人剧团《爱情生活》攻受版台南人剧团的《爱情生活》从首演至今,已经巡演多次,其以男色经济打造出来的立基市场(niche market)长销剧路线,除了突围艺文观众同温层,让大量男同志族群走进剧场之外,也让喜爱BL的腐女族群走进剧场。近来剧场圈的定目长销剧风潮,大致上多半处理都会爱情或是婚姻主题,情情爱爱加上当代人孤单寂寞、真情难觅的议题,演员外型吸睛,舞台炫目好看,加上够说服力的演技,大致上都能吸引一定数量的观众,比如横向移植的音乐剧《LPC》,或是改编自流行IP小说的《婚内失恋》都创造出亮眼的票房,以及一再演出的风潮。 台南人剧团这几年深耕男同志市场,也算是开创出了某种男同志都会观剧风潮,而《爱情生活》则是其中的代表作。 乍看之下,《爱情生活》卖的是在男同志族群无往不利的男色经济。舞台以酒吧夜店风打造,橘黄霓虹灯大大闪烁著「WORK OUT」两个大字,呼应著男同志群体对于上健身房打造肌肉身材的日常现象,白磁砖搭成的方框底下闪烁著幽幽蓝光,是夜店常见的灯光设计,框里铺满著沙,中间是一个白色双人浴缸;边框上满摆满了象征都会男同生活的时尚品味,纯白色的瓶瓶罐罐可以是Muji的沐浴用品,也可以是Le Labo昂贵的东京限定城市香水款;拖鞋与内裤的品牌一方面标记著男朋友的品味与身分,一方面也是三角关系的战场;更重要的是散落各处的哑铃与拳击手套,那是男子气概的必备物件,也是整个舞台,男性气质擂台赛的象征所指,WORK OUT除了健身运动之外,作为英文片语也有解决、把关系处理好的动词作用,在整个演出过程,两个字除了指涉健身,也大声地呐喊著,男同志爱情关系到底能不能成功,迈向婚姻修成正果的提问。
-
演出 舞蹈 从台北到大邱
Dance Now Asia 舞蹈艺术节登场 开启亚洲身体的跨国对话
亚洲舞蹈界年度盛事「Dance Now Asian 舞蹈艺术节」(下简称DNA舞蹈节)将于 8 月中旬热力登场,并于8月下旬首次由韩国大邱市立舞团(Daegu City Dance Company)响应,于大邱艺术中心(Daegu Art Center)举办。 为迎接这场跨国交流盛宴,主办单位台北市中山堂将于8月11至17日于台北办理「2025 Dance Now Asia 舞蹈艺术节」, 8月16日与17日推出亚洲青年舞蹈创作演出(Showcase)与国际身体工作坊呈现,邀集来自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东京、印尼的17位舞者,共创崭新的身体语汇。大邱市立舞团则接续于8月20至24日在大邱办理「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舞蹈艺术节,期间何晓玫Meimage Dance舞团将带来《极相林序曲》,与韩国、东京舞团同台交流;另有台湾青年舞者的两出作品《搏筊》与《Dans labme》同时亮相,展现台湾新生代的创作能量。

「在那远方,你们走不到之处」:华格纳的《罗恩格林》(上)

「在那远方,你们走不到之处」:华格纳的《罗恩格林》(下)
-
演出 音乐
首度与梵志登合作 曾宇谦暌违5年演绎布拉姆斯经典协奏曲
今年9月,台湾乐坛将迎来一场令人期待的首次交会。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得主曾宇谦与长荣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携手,诠释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场演出不仅是两位音乐家首度合作,更标志著曾宇谦睽违5年、重新演绎这首协奏曲的重要时刻。此外,乐团也即将演出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及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以飨乐迷。 选择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合作首演,对曾宇谦而言别具意义。即使从少年时期即已开始演奏这首乐曲,但为了维持乐曲的品质,他刻意将曲目封存沉淀。此次将它重新拿出来演奏,掐指一算已经5年,一上手,他便感到自己「有进步」。他坦言:「这几年透过演奏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包括独奏会、室内乐等,让我对他的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现在觉得可以将这首曲子重新拿回来演出了。曾宇谦认为:「真正的进步,是透过时间与生活经验的累积。放下一段时间再回来,或经历更多布拉姆斯作品的演奏,都让我对这首曲子有更深的理解与诠释。」如今再度回归,他不但重新思考结构与运弓方式,在诠释与技术之间取得新的平衡,也对整体乐句的理解、细节的处理有更多想法。 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其庞大编制与高强度的演奏需求闻名。曾宇谦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于乐曲进行中维持体力与音乐的张力。「这是一首需要维持40分钟爆发力的曲子,要避免声音太冲、太粗糙,同时又要与乐团融合、交织。」为了应对演出所需的体能,他平时透过游泳、慢跑与核心训练保持状态,并注意避免对手部造成过多负担。
-
专栏 说戏
被监管的创作——从《杨门女将》采药老人说起
国光演出时遇见以前教过的老学生,真是老学生,从清华中文系毕业30多年了,而她竟记得当年我曾带她们到台北的剧场看京剧! 这是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一刻! 我应该是第一个在大学开「当代戏曲」课程的老师。提起戏曲,一般就只是关汉卿、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没人意识到还有「活著的人」在编戏曲。大学有「现代文学」课,包括小说、散文、诗,也有现代戏剧,但从没有现当代戏曲。我开这门课,当然不能只读文本,每次上课都抱著10几卷录影带当教材。其实它们是同一部戏,但因我并非全播,而是精挑片段,技术上就要先拷贝10来份,各自找出不同的起始点,上课时依序按编号播放讲解,所以这些戏我反复看过近百遍,烂熟烂熟,但「现场」仍是无可取代。1993年中国京剧院首次来台,名角大师云集,怎能不带学生亲临现场?那是没有高铁的时代,从新竹到台北是一段「旅程」,记得我好像还帮学生办了保险,戏码呢,当然精挑细选。 挑戏必须稳准狠,这是学生第一次进剧场,万一不喜欢就没第二次了。忍痛放弃《龙凤呈祥》、《群借华》、《凤还巢》、《霸王别姬》、《失空斩》,认准故事新鲜动人、表演可观的《春草闯堂》与《杨门女将》,事后证明我没选错,学生喜欢得不得了。 看完戏,我们持续讨论,学生都很兴奋,而我的情绪较复杂,我比年轻人多一层苍凉感慨。 《杨门女将》拍摄时演员都才20出头,看了近百遍的我,印在脑海中的是他们的青春容颜,而在台北剧场亲眼见到的穆桂英和佘老太君,都已超过60岁,看戏时情绪激荡,这40年辰光是谁偷走的?值得庆幸的是居然仍是原班人马,我一一在脑海中把他们的前后段人生相互比对,只是演到最后,采药老人出场,一看字幕,怎么不是毕英琦?录影带里的毕英琦呢?我焦急慌乱了多日,打听到结果,原来他30多岁就已病逝。得知的当下,我止不住爆哭,对方问:「妳认识他?」我怎会认识他?但他的采药老人陪伴我半生。 这层感慨,我没对年轻的学生说,而我没说的还有另一层,这么好看的戏竟都是在极端不自由、思想受箝制的时代编出来的。 我们都说政治不该干预创作,创作应享有全然的自由,我们说这是天理,但有天理吗?因此我特别尊敬在被监控的状态下端出好戏的创作者。本篇先从《杨门女将》说起。 《杨门女将》原本是扬州戏,范钧宏改编为京剧,杨家为远

-
国际 香港
艺术发展局资助公布 有保留有删减让艺团面临挑战
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在2025年初公布修订资助政策,为了加强艺术团队的流动性与让更多艺术家受惠,除了取消年度的3年资助,只设2年和1年资助外,本来只有获资助艺团能申请的额外资助计划也取消,所有艺团都需在计划资助的「大海」内碰运气。 每年艺发局的年度资助期由7月1日开展,以往为了让获资助艺团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开展工作计划,一般来说会在3周或4周前通知结果,今年不知是否受修订资助政策和艺发局行政总裁更替的影响,艺团迟迟未获任何有关资助结果的消息,加上政府银根紧张,以及很多外围因素的冲击(如世界性的经济下行和国际政治局势不定),早前由政府直接资助的「九大」旗舰艺团已被削减资助,让中小型资助艺团的不安全感更是强烈。 最后艺团在6月30日分别收到通知,本年度有不少艺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影画戏」和「同流」两个戏剧团体不获资助,另外有两个剧团则由获3年资助变为只获1年资助,其他如「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剧场空间」等都保留在2年资助的名单内,资助额都没有太大改变。另外「光影作坊」和「艺术到家」两个视觉艺术团体都不获资助,另有艺团的资助额则大幅削减。 此外,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两个属跨媒体资助的组织,亦只获1年资助,资助额亦被削减10%;舞蹈方面则有3个艺团只获1年资助;连八和粤剧学院亦难逃落入1年资助的境地。艺发局在15年前因应艺团长远发展和减省行政程序,推出3年资助多年后作出如此修订,在加强艺团的流动性的同时,亦相对更容易从资助增减上管理艺团出入这个机制的可能性。政府目前大力以KPI衡量部门成绩,受资助艺团目前也似乎更得在量化(如观众数量)的成绩上做出增长,才合乎当下「发展」。这样的寒冬不见得是短期现象,而整体看来文化资助在各地城市亦不见增长,可以预期的是,艺术家们将面对疫情后的大挑战。
-
专栏 宇航的戏曲手记
流派应该是一渠活水
后人痴迷流派,时常固执地活在「如果梅兰芳还活著就好了」的非现实臆想中;后学崇拜创派大家,容易堕入简单概括、浅显模拟的泥沼。未曾经历艺术面团被揉搓、被发酵、被蒸腾的完整经历,一味只想直接吃蒸熟的艺术馒头,「拿来主义」给自己戴上紧箍咒,束缚了艺术驰骋的臂膀。我觉得在传承的根基上,自体自量、自思自表的创意历程才是最美丽的艺术旅程。
-
生活 艺@书
我的越南母亲、哥哥与他人
蔡定邦用摄影缝补的家庭肖像2024年12月,台越新二代的蔡定邦以摄影书《本是同根生》获得「巴黎摄影节光圈摄影书奖」(Paris Photo-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s)当中的「第一本摄影书奖」(First PhotoBook Award),这是台湾创作者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注1)。今年7月,哈苏基金会(Hasselblad Foundation)宣布2025年国际摄影书出版赞助金名单(注2),蔡定邦再以《水当当的金云阿姨》和波兰摄影师Paweł Starzec《Makeshift》分别获得10万瑞典克朗奖金(新台币约30万)。短短半年,这位年仅26、国小学历,影像靠自学的年轻摄影师,因接连获得国际奖项受到瞩目。 获奖之于蔡定邦,不只是得到加速摄影书出版的经济资助,实现「被看见」的想望,透过他的镜头,也呈现了越南女性移民及其后代错综复杂的生命历程。
-
演出 戏曲
夏日里谈情讲鬼 《牡丹灯笼》密缝台日传统打造新美学
近年老戏新编与翻玩经典双头并进的布袋戏团「不贰偶剧」,即将于农历7月前夕,于台中国家歌剧院搬演台、日志怪偶戏《牡丹灯笼》。团长郭建甫从灯笼与鬼魂双生双映意象出发,提取布袋戏形式,放大于操偶师与真人演员身上,并细致拼贴南管梨园戏、布袋戏、能乐等多样传统表演元素,编织出当代鬼怪故事的崭新滋味。在炎日夏日里,即将为观众带来无比清凉、且感官丰沛的鬼故事新体验。
-
演出 音乐
庄东杰带领北市交 打造夏日午后灿烂
「夏日音乐漫步」作为TSO自2024年起推出的夏季系列活动,透过轻松、跨界的编排设计,为乐季与暑假之间注入清新气质。这个8月,现任德国波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庄东杰将率领台北市立交响乐团(TSO)于中山堂,呈现两场风格轻快、戏剧感十足的夏日音乐会。 首先,庄东杰将由李姆斯基‑柯萨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拉开序幕,随后由张凯闵演译萧邦《E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这位入围萧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年轻钢琴家,目前是乐迷众所期盼的选手,在今年赛事前夕的演出不但展现他的优秀琴艺,也能借此累积更多与乐团合作的经验。下半场为TSO本乐季纪念萧斯塔可维奇逝世50年的节目重点之一,即将演出作曲家为剧场乐团而作的组曲。庄东杰解释:「这是一首少见地将手风琴、吉他与萨克斯风融入交响乐团中,营造出接近小型剧场的作品,总共8首组曲,全曲有25分钟,但加了这几个乐器,就会出现让乐团出现小酒馆的声响质地。」

优雅之必要,当代爵士的两种灵魂

瑟希儿.迈可罗恩:谬调丑唱,唱出爵士新方向

飞越山峦与酷派,两场超级令人期待的夏日爵士飨宴

麦可.摩斯曼:酷派不耍酷,透过旋律线条看见彼此真实样貌

跨风格、跨边界,用不同语言唱出爵士的灵魂

-
专栏 路边的日本人
「路边的日本人」大解密!我坎坷的中文自学之路
在一次很严肃的提案会议结束后,太太抬起一只手问我:「你叫这个是什么?」我说:「手手啊!」她憋笑了几秒才跟我说,「是『手』,一个字就好,手手只用在跟小朋友或是狗狗猫咪才这样说的」这对我来说真是晴天霹雳,因为在此之前,「手手」已经陪伴我的教学生涯好多年了,难怪有时候上课时会觉得学生们表情怪怪的,真相竟然如此残酷啊!
-
专栏 关於戏剧的五四三
《片厂风云》、《日落大道》、《Sunset Blvd.》的选角
一向喜欢塞斯.罗根(Seth Rogan)的喜剧,今年终于有他的新作了,Apple TV独家,塞斯.罗根担任联合编导与主演的影集《片厂风云》(the Studio, Apple TV)节奏紧凑、讽刺连发,一镜到底的喜剧设计机智幽默,找真实世界的好莱坞编导扮演他们自己,更是内行外行的门道热闹都顾到了,塞斯饰演的一间片厂的CEO(Studio Head),热爱电影,却同时要解决片厂存续的现实压力,虽然经过夸大,但细节与出发点的事件真实到不行。我一个在皮克斯画分镜故事板(Story Board)的强者朋友,也说一切都太真实了,试片、买断剧本、颁奖典礼、选角、串流收购等等,想起那些看过的好莱坞并购故事:迪士尼买下皮克斯买下福斯、亚马逊收购米高梅、HBO MAX到底要叫MAX还是HBO;第一集就请出马丁.史柯西斯,看著看著,令人宽慰,连马丁的剧本都可以被买下不拍了,其他人还有什么好担心?饰演Netflix执行长的还真的就是联合执行长泰德.萨兰多斯(Ted Sarandos),甚至还有朗.霍华、莎莉.赛隆、《绝命毒师》布莱恩.克莱斯顿、艾伦.索金等人,观赏时完全可以感受到塞斯那种「嘿来做这件事!一定超好玩!」的疯狂热情。访谈中,塞斯被问到如何说服Netflix执行长来演一个Apple TV的影集,还是一位规定「演员得奖要在颁奖致词中感谢Netflix」的串流高层完全不用说服,泰德很快回信,表示只要能乔得出行程就参与;塞斯强调,泰德就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可以协调出这么多大咖的时间、意愿,佩服塞斯的协调能力跟精采犀利的观察,要嘲讽内容产业的人,也要先开一个所有内容从业者都会觉得有趣的玩笑,以这些人的挑剔程度,肯定艰难,但这部做到了。 在这样描述产业、演员真实与故事映照的作品中,想起了看《日落大道》、迷《日落大道》,搜查其中各种梗概的热情。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erd,1950)是比利.怀德(Billy Wilder)编导的世纪经典,任何时刻点开比利.怀德的电影,都可以深深沉浸在他精采的故事里,作家编剧出身的比利.怀德台词精妙,完美运用黑色电影跟喜剧元素,角色扎实结构强大。 尸体在游泳池漂浮著开始说起自己的故事,他是Joe,一个年轻失忆的编剧,因欠债闯入昔日默片巨星、好莱坞的标志门面
-
国际 巴黎
第12届国际偶戏艺术节 跨越物质与人世的边界
两年一度的国际偶戏艺术节(La Biennal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 la marionnette)自市中心扩展至巴黎近郊,邀请观众探索融合工艺、身体、情感的当代偶戏。从2001年创办以来,法国国家偶戏中心(Le Mouffetard Centre national de la Marionnette)透过这场艺术盛会推广迸发想像的创作形式,并鼓励跨领域合作,突显偶戏艺术在材质与叙事上的多元可能。2025年的第12届国际偶戏艺术节于5月13日至28日举行,邀请欧美各国创作者以独特的美学语言,探讨生命与死亡、理智与疯狂、历史与未来的边界,让偶戏超越美学疆界,介入当代现状。 出死入生的美学书写 美国艺术家Lone Wolf(又名Kevin Augustine)以奇幻又诡谲的视觉语汇,营造出一场徘徊在尘世与幽冥之间的旅程。受舞踏启发的他运用双手、双脚操控以泡棉与橡胶制成、肌理细腻的人形雕塑宛如被解剖的残破尸骸,却带有一种温润又细致的手工质感。《肉身演奏会》(Body Concert)透过躯壳与灵魂的互动,突显生死之间的辩证,提出浮生如寄的存在哲思。
-
评论 戏剧
娜拉出走之前呢?
评二律悖返协作体《乘上未知漂流去》《乘上未知漂流去》由成员背景丰富的团队「二律悖反协作体」打造,主要讲述本剧演员妍青的外婆刘华英,在20世纪初的华人离散故事,叙事在华英的生命历程切片和妍青作为演员本人的自剖独白间来回接驳。本作有极强的技术、设计及叙事野心,唯在技术形式的尝试及文本编写方面,或有待发展。 耳机剧场与身声分离:从属于叙事的再现 技术形式上,本剧最引人注意的是表演全程除开场约10分钟前导外皆让观众戴上头戴式无线耳机,以现场即时音效播送到观众耳中,包含对演员声音表演及物件造音进行即时创作的形式,尝试打造沉浸式的剧场体验。 团队具备成熟的声响即时创作能力,精准掌握声音场域,例如对演员即时造音的音频循环、改声效果、不同音层间的平衡,皆处理得恰到好处。《乘上未知漂流去》的技术调度对台湾观众来说召唤了两种当代剧场表演形式:耳机剧场和身声分离。 前者早前有2017年德国里米尼剧团的《遥感城市》、2019年台南艺术节《咖哩骨游记2019.旅行装》、2022年人权艺术生活节《不易遗忘的声音们》等(注1);团队方面,再拒剧团从2016年起便有「漫游者剧场」系列创作至今。诚然,这类作品多以游走形式,强调耳机声景与环境空间的互动,且多非现场而采音频预录演出,与《乘上未知漂流去》在剧场黑盒子演出,重即时反馈有形式上的差异,这使得本作同时带有「身声分离」的效果观众看演员在台上唇齿掀动、手上操作各种物件,但造音物与观众的身体距离,并未反映在声音对观众显现的效果上,耳机取消了身体的物理距离,看不见的讯号共振使得声声响响犹在耳边,触手可及。
-
评论 戏剧
后人类时代的人类展演
评2025焦点读剧节《大动物园》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在人文学术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作为对人类中心思想的批判资源,「后人类主义」的风吹进表演艺术,除了引发学者开始研究动物的表演,比如早期马戏团中的人与动物共演,也引发了多种非人类受众的展演行为,比如植物音乐会,比如狗狗剧场。但这些研究或是展演多半停留在实验或是概念层次,要真的蔚为风潮或是对表演艺术产生根本性影响,说真的,还有待观察。 表演艺术中的动物登场,多半还是以「拟人化」(anthropomorphic)的方式出现;亦即,以拟人的方式赋予动物主体,让牠们感知、表情达意、甚至思考与行动。借此,动物从「牠」们变成「他」们的过程,便不再只是属于人的「物品」,而成了自己的「主人」。但动物真的因此就获得赋权,不再从属于人了吗?说实话,不论如何展演再现,动物的本体,只要是在人的认知框架下,便无能成为其自身。我们顶多能做的是在伦理学的层次上,打开人类与动物的主客界线,位移人类本位思维,在「拟人」手法打开的戏剧假定性时空里,重新检视人性,展演动物,最后关乎的还是批判性地认识人性本身。 如果从这个观点切入魏于嘉的剧本《大动物园》,我们便能「听」出剧作家,透过「展演性」(performativity)打开「人性」与「兽性」之间的辩证空间,最后取径「表演动物」重新思索如何「变成人类」的伦理学命题。
-
生活 艺@书 当代剧作巡礼
粉色的认同
马蒂・史特伦兹威尔克《粉色的人或在场唯一的印第安人》在美国这个种族多样的国度中,身分政治一直都是剧作家亟欲探索的主题。近年来,除了非裔剧作家之外,也有愈来愈多原住民剧作家以种族的角度切入书写剧本,奥吉布瓦族(Ojibwe)剧作家马蒂・史特伦兹威尔克(Marty Strenczewilk)便是其中一例。他凭著《粉色的人或在场唯一的印第安人》(Pink Man, or, The Only Indian in the Room,以下简称《粉色的人》)从2023年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多元之声剧本竞赛(Diverse Voices Playwriting Initiative)脱颖而出。藉著这个类自传、类单口的喜剧作品,观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看见原住民这个身分所蕴含的美丽与哀愁。 「内化的种族歧视」 史特伦兹威尔克成长在白人小孩才有权利平安健康长大的时代。镇上,两名非裔与亚裔小孩因外表不同而被霸凌。他看著自己的白皮肤与褐头发而感到幸运至少他可以藏起自己的原住民血统,伪装成白人,全身而退地度过大学以前的时间。 但,他凭著少数族群的身分拿到大学奖学金后,「可以伪装」便成了问题。当他顶著白人脸孔走进满是少数族群的新生教室,非裔、拉丁裔、印度裔的恶意齐发「白人又来偷我们的奖学金。」另一边,即使其他原住民朋友第一次给了他归属感,但相比之下,他受过的苦难似乎太少,少到他不够格自称一位原住民。 日后,一次在诊间,咨商师剖析道,他对自己有种「内化的种族歧视」。这句话划破了幻象。他的童年幸运不是真的幸运,安然无事长大成人的代价,是对母系原住民血脉的纠结与不愿理解。咨商师的无心之谈,逼著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出身,却也燃起写作的火种,焠炼出如今的《粉色的人》。 类自传、类单口的喜剧作品 《粉色的人》以类自传、类单口的体例写成,角色有印第安人(Indian)、纳纳博佐(Nanabozho),以及穿梭在各场景间,时而评论、时而扮演的歌队。 印第安人是剧作家在剧本中的化身,向观众说一则又一则个人史与家族史故事,但有趣的是,剧作家只给予角色「印第安人」之称。没有名字,是因印第安人/剧作家曾逃出命名仪式;用贬义词则突显了他们内

-
人物 艺号人物 People 以色列旅英编舞家
雅丝敏.瓦迪蒙 非线性诠释童话经典 述说女性成长经验
《爱丽丝书中奇幻冒险》(ALiCE)并不是英国编舞家雅丝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第一次改编经典童话,她早在2016年就曾经挑战过《皮诺丘》(Pinocchio)。从1997年创立舞团至今,她始终以创作直面当代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反思,雅丝敏认为,选择经典改编,是让艺术与人产生共鸣最直接的方式。 1971年出生成长于以色列,雅丝敏儿时曾经是体操运动员,14岁开始跳舞,后加入以色列奇布兹现代舞团(Kibbutz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直到1995年搬至欧洲开启舞蹈职涯,不到25岁就获得第一座编舞奖项。1997年创立了以自己为名的雅丝敏.瓦迪蒙舞团(The Jasmin Vardimon Company)。她擅于运用多重媒材,在舞台上打造充满层次的视觉意象,除了细腻扣合原始文本探讨的议题,也不乏以当代日常为主题所进行的创作。她以舞者身体为媒介,结合动态身体与剧场的叙事,让观众得以在演出中重新感知自己的处境,看见人类对事物的理解是如何随著视角与情境而转变。
-
评论 舞蹈
重回NaLuWan
评巴鲁.玛迪霖《排弯动物园》表面上看,《排弯动物园》无疑是个漂亮又浪漫的作品,却是巴鲁.玛迪霖(Baru Madiljin)企图以白色的纯洁与时尚橱窗的美学为糖衣,妆扮他面对传统的态度、对当代处境的揶揄;用梦境和戏谑玩笑的筹码,换得诠释文化的空间。 标题:X.动物园.乌托邦 《排弯动物园》从名称就高调宣示著巴鲁的创作意图:少了三点水的「弯」,是排湾吗?供人观赏的「动物园」,则以人为展示、非自然景观,回应了原民文化的观光化,最早可以溯自百年前日本殖民时期在伦敦万国博览会「人类动物园」里的台湾原住民村。而英文名称似乎说得更直接,"Xaiwan Utopia"里的「X」,可以是排湾(Paiwan),是台湾(Taiwan),也可以是任何某一族群的名称,包括你我,呼应节目单所言「关于去标签的观看方式」;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Utopia」乌托邦,又恰恰暗示著「现实」往往处在月亮隐藏的另一面。
-
评论 戏曲
神话卷轴推展开的双重偶戏叙事
评真云林阁掌中剧团《一个皇帝在南洋》对于真云林阁掌中剧团来说,以金光剑侠戏为基底,并尝试不同演出形式的跨界演出,是熟悉不过的事情从《汪洋中的一条船》、《千年幻恋》到《剑邪启示录》,不难看见整体创作内容与现代剧场、不同国家的创作者互相交流下的多种试验,也将金光戏可海纳百川的演出特点不断向前推展、拓宽。 在此种创作的累积,以及台湾传统偶戏在经过许多剧团的各种艺术形式实验后,《一个皇帝在南洋》不仅只是将台湾布袋戏与印尼爪哇传统偶戏的演出形式混合,也同时将两造的族群与文化认同进行结合,使跨国制作不只是形式实验,而是找到文化与故事当中可互相共鸣之处。
-
国际 法兰克福
威廉.佛塞重返昔日舞团 编创新作《娱乐未满》叠合30年创作经典元素
现年75岁的编舞大师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于2015年离开法兰克福成为自由编舞家,2025年再次回到当年离开的舞团,创作最新作品《娱乐未满》(Undertainment)。 威廉.佛塞的创作生涯和法兰克福缘分匪浅,他自从1984年担任法兰克福芭蕾舞团(Ballett Frankfurt)的总监,直到2004年此芭蕾部门被关闭为止。离开市立剧院之后,2005年他与部分原班人马在法兰克福成立佛塞舞团(The Forsythe Company),并以总监身分带领舞团持续发表创作至2015年。在此30年间, 佛塞以古典芭蕾体系为基础,发展出其独特的编舞概念、思考方式、动作语汇和即兴技巧,以此将芭蕾转化为属于21世纪充满生命力的全新艺术形式。2015年佛塞卸任总监,原佛塞舞团更名为「德勒斯登法兰克福舞团」(Dresden Frankfurt Dance Company),此冠名显示出给予舞团几近全额财务资助的两个城市,也呈现出舞团必须在这两个城市进行每个作品首演的义务。
-
专栏 那些女子那些戏
女子4──我,蔡灿得,这女子。
身为一个演员,我确实是这样想的。我们不知道这站演完了,下一次什么时候还能再来这个场地演出、我们不知道这出戏演完了,下一出戏是不是真的能如期上演,曾经一个戏首演后,回家的路上,同戏演员就在我眼前被车撞,腿断了,再也没回到同一出戏里。
-
生活 艺@展览
埃利亚松的艺术与其感知的那些事
1997年,奥拉弗.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以《单色房间》受到瞩目;2003年在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创作《天气计划》,迷雾笼罩发光的巨大「太阳」打造沉浸式体验,吸引约200万名观众参与,成为泰德的经典展之一,也确立埃利亚松的国际名声,这使得首次来台个展「你的好奇旅程」备受期盼(当然还有Netflix于2019年推出《抽象》纪录片的加持),开展后更是热度爆棚。
-
演出 音乐 担任TSO驻团艺术家
钢琴家林易邀集好友 以协奏曲与室内乐共谱夏日音乐篇章
2024年起,台北市立交响乐团(TSO)特别邀请知名钢琴家林易(Steven Lin)担任驻团艺术家,携手规划「夏日音乐漫步」系列演出,以「青年音乐家.好朋友」为主题,为夏日音乐舞台注入清新活力。今年的系列演出中,林易将参与协奏曲演出,并策划多场室内乐音乐会,带来结合深度与亲密互动的聆听体验。 携手TSO 激荡舞台新火花 TSO团长郭佩瑜指出:「跟林易之前的合作是2015年跟2023年时,他跟乐团演出后,团员希望能够与更多台湾音乐家合作,我们觉得室内乐也能够再多做一些发展,因此邀请林易来帮我们做好朋友系列的策划。」林易对乐团的默契与支持印象深刻,他表示:「我对TSO乐团的感觉就是能够互相倾听,因此虽然乐团很大,但感觉上声音却是像室内乐一样地亲密。让我身为独奏家,每次合作都是非常地舒适。」这份默契与熟悉,促成他此次以驻团艺术家身分,深入参与TSO的演出与规划。 林易曾获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银奖,13岁即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展露音乐才华。近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主厅首演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获《New York Times》赞誉:「完美无瑕的表达,有著令人惊叹的音色和精妙绝伦的力度、色彩变化。」2023年与美国圣地牙哥交响乐团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赢得观众热烈掌声。他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学士与硕士)、柯蒂斯音乐学院最高演奏文凭,目前任教于台北市立大学音乐系,以跨国合作与亲民魅力深受乐坛与教育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