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在歌舞嘉年华中 看见岛国文化的深刻印痕(上)
法兰克福「诚挚敬上,菲律宾」艺术节2025年9月,由编舞家艾萨.霍克森(Eisa Jocson)引领策划为期11天的「诚挚敬上,菲律宾」(Sincerely Yours, the Philippines)艺术节,在法兰克福莫索顿艺术中心(Knstler*innenhaus Mousonturm)举办。此艺术节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菲律宾文化的复杂性、历史与现状,除了呈现7档舞蹈和剧场演出之外,还有卡拉OK欢唱大会、嘉年华和各种主题系列讲座。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作品和活动都与探讨声音和歌唱艺术紧密相关。在殖民时期以前的传统文化中,歌唱一直是菲律宾民间传承知识的重要方式,如今,菲律宾民众的唱歌方式也因曾被西班牙和美国殖民而带有外来文化的印痕。
-
国际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在歌舞嘉年华中 看见岛国文化的深刻印痕(下)
法兰克福「诚挚敬上,菲律宾」艺术节和玛丹娜同天生日的编舞家Ea Torrado在菲律宾创立自己的当代舞团并营运至今,她在《褐肤玛丹娜》(Brown Madonna)中呈现的,是在层层包覆的后殖民脉络下被剥削的生命。她以玛丹娜和圣母这两个由殖民母国强势文化输出的理想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并在作品中将其逐步解构。开场时,Ea Torrado身穿由塑胶回收物制成、谐拟天主教圣徒风格的自制华服登场,并在欢乐的嘉年华音乐中带著微笑与观众互动。随后,她褪去嘉年华服装,露出嵌著发光LED的锥形胸罩并随著玛丹娜的歌声起舞。在不同的段落中,她以不同时期的玛丹娜歌曲作为串连,并在歌舞段落间叙述她的故事。Ea Torrado的祖母为虔诚的天主教徒,日夜为人帮佣打扫,并告诉她如果人生遭遇困难,就和圣母祷告。「但圣母不懂殖民为何物。」她说,圣母不能回答为何她母亲在她不到1岁时就离开菲律宾当海外移工,也不能回答为何祖母告诫她必须厌恶自己的褐色皮肤,必须变白以变得「更美丽」,更不能回答她为何她多年辛勤工作,仍然不能赚到足够收入以养活舞团。「我们不是因为懒惰而变得贫穷╱我们超穷是因为这世界超级疯狂 。」结尾时,她以一段自创的电音rap唱出她的愤怒,并赢得全场观众的起立鼓掌。
-
演出 戏剧 记录记忆《柏林制造》 探问何谓真实
当人们买票进剧场时,会在意眼前看到的是真实还是虚构的吗?这或许是比利时剧团「柏林」(BERLIN)(注)未曾想过却被迫直面的命题。如同本剧故事主角看似是如今年迈的前柏林爱乐舞台经理弗里德里希.莫尔(Friedrich Mohr),却在第一个一镜到底的镜头就露了馅:镜头聚焦于老人,工作团队却不小心被暴露在镜头之中。 《柏林制造》以多萤幕影像、访谈片段与现场乐手的演奏,在团队跟著莫尔走访柏林街头,跟著他一同追寻数十年来未能完成的心愿:重建一场因为战争而未完成的音乐演出转播。这部作品强烈、深沉、给人意犹未竟的好奇,也可能是愤怒。作品把历史的裂缝、个人的遗憾与创作团队的挣扎层层堆叠交织,让观众不只看到记忆的再现,也透过作品反问自身,此刻在剧场里观看演出的我们,究竟真正想看到什么?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首登韩国富川
专访富川艺术中心节目企划部经理尹普渼
声响之旅:北市交日韩巡演音乐厅体验
声响之旅:北市交日韩巡演音乐厅体验
北市交新世代崛起,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
北市交团长郭佩瑜的经营哲学
双巨匠领航,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暌违6年亚洲巡演
-
话题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爱国东小聚场」讲座侧记从圆山大饭店到两厅院,如何从裂缝中窥见红房子的故事?
「在红房子里迷路:从历史/记忆的裂缝找创作的门」时间:2025/9/23 19:00-21:00 地点:台北 国家戏剧院四楼交谊厅 对谈人:吴子敬、吴紫茎、陈弘洋、李桐豪 坐落在中山南、北路的两头,同样出自建筑师杨卓成之手的国家两厅院与圆山大饭店,有著类似的中国宫殿式风格闪耀著橙黄光芒的屋瓦、一根根刷上大红色的柱子;这些建筑上的共通点,不仅连结起3座建筑物,也串起两厅院驻馆艺术团队「僻室」与《红房子:圆山大饭店的当时与此刻》(以下简称:《红房子》)作者李桐豪。 两组人马在9月底的雨夜,一齐来到两厅院爱国东小聚场,以「在红房子里迷路:从历史/记忆的裂缝找创作的门」为题,交流剧场工作者与作家兼记者的田野调查经验,也讨论如何将收集到的素材,转换成创作。
-
演出 戏剧 创造焦点与YUCK Circus串联台澳马戏女力
《Bed Trip》从失眠出发,打造「当羊跨越过栅栏之后」的世界
一群画著两撇胡子的女生,在舞台上态度张狂、喜感爆裂,做起高难度技巧像个阳刚硬汉;刻意模仿典型白人直男的姿态,甚至以夸张的角度秀出裤裆的「份量」,引起台下观众的狂笑。 「创造焦点马戏团」(下简称创造焦点)导演梅芷菱难忘第一次在社群媒体上看到YUCK Circus演出片段时的激动,她惊呼:「原来女子马戏还可以长成这样!」 我们一样,却又不完全一样 同样是女性、同样面对性别与身体,来自西澳的全女马戏团 YUCK风格轻松、粗鄙、带著恶趣味,谈议题的同时毫不牺牲幽默与快感,与台湾女子马戏挖掘创伤与痛感的路径,形成强烈对比。 2023年,创造焦点在爱丁堡艺穗节亲眼目睹YUCK的演出,梅芷菱形容全团像迷妹一样兴奋:「因为终于发现有人在做跟我们一样的事,但又不完全一样。」 导演乔治亚.德瓜拉(Georgia DEGUARA)也注意到这群台湾观众:「我们看到一群女生一直来看,只觉得:哦,她们看起来很 punk、很酷。」 两团一见如故,合作的想法就此落下,直到卫武营马戏平台的牵线,才真正萌芽。那个「一样却又不完全一样」的差距,形成跨国共创《Bed Trip》的奇妙张力。
-
国际 布里斯托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推出「教育里的剧场」 送戏进校园为艺术未来扎根
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Bristol Old Vic)是英语世界里运作最久、最古老的剧院,该剧院正在委托年轻人创作两个新剧本,准备把演出带到当地中学校上演,让学生免费观赏演出。这是老维克剧院为维持与拓展剧院年轻观众的行动之一,是此剧院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戏剧教育计划,名为「教育里的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 老维克剧院已有两个培训计划正在进行中:一是「布里斯托制造」(Made in Bristol,MIB),以培训当地年轻剧场创作者为主;另一个是名为「5年承诺」(Five Year Commitment)的剧作家驻村计划,旨在支持与协助剧作家创作新作品。而上月宣布的「教育里的剧场」会结合上述两个进行中的计划,将培育的艺术家与作品作为剧院与学校教育的桥梁,而这个最新计划也为老维克剧院成立 260 周年画下一个重要标记。
-
演出 戏剧《仁慈小酒馆》不是一个样子,是很多样子
马里奥.贝努西的作品与他的时代马里奥.贝努西的创作起点 今年27岁,1998年生于阿尔巴尼亚,五岁后移居希腊,2020年毕业于雅典音乐学院戏剧系(the Drama School of the Athens Conservatoire)导演马里奥.贝努西(Mario Banushi),毕业后随即以首部作品《妊娠纹》(Ragada)受到瞩目,以母亲为主角的初试啼声,一方面让他得到由希腊国家剧院委托制作第二部曲《再见,琳蒂塔》(Goodbye, Lindita)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奠定了他在包含第三部曲的《仁慈小酒馆》(Taverna Miresia:Mario, Bella, Anastasia)的「亲情三部曲」)(Romance Familiare),以他成长过程中围绕在他身边的女性,处理记忆与亲情的母题。 其二部曲《再见,琳蒂塔》获得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戏剧节BITEF(Belgrade International Theater Festival)特别奖,评审盛赞作品交织于「生命与死亡、社群与独处,以及世俗与崇高」之间。《仁慈小酒馆》以同样的美学手法,场上在不换景的视觉前提下,设定于四面无窗的浴室,场景在极写实现场发生,例如浴室中再正常不过的淋浴,却在叙事行进中,开始叠加出各种或以经验、或是幻象的其他记忆从缝隙流窜出来,开始充满空间,也重组浴室空间。眼前仍是浴室的场景,毫无违和地成为送别父亲的哀悼之地、成为每一位亲族成员最私密的悔恨告解处,也同时是亲属关系中最无法言语、也最不堪面对的冲突角落,每个人在独处/共处的同一个空间里,无力招架地接受所有的情愿与不情愿,进入彼此,再到最后以某种仪式性转场,打开了也抚平了创伤的缺口。于是原本看似完整支撑、内缩与密不透风的空间,同步地在剥离、揭露、瓦解,不只前者的表象由后者同步构成,任何角色外在上的坚强也由种种脆弱拼组,贝努西毫无畏惧地将写实主义推至尽头,显露其形式本体原初的荒芜与最终必然触及的绮想。也就是说,对我而言,与其说贝努西的美学交织于「生命与死亡、社群与独处、世俗与崇高之间」,毋宁是透过识别前者单方面的限制,而推导至后者的共同现身。就形式上言,《仁慈小酒馆》宛如游走于写实表演与身体剧场之间,但无疑地,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写实表演,只是导演以对亲情极致的推敲与扣问,竟以一出戏锻炼
-
人物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导演、编剧苏洋征 用电玩重写剧场,让观众带一场梦回家
苏洋征记得很多细节,像是电影开场的第一个画面、音乐祭场景与场景之间的换场、或是九吋钉乐团主唱特伦特.雷泽诺(Michael Trent Reznor)表演中讲的每一句话,众多细节像是一条一条勾引人进入梦境里的丝线,带著苏洋征与他的观众,重返场景之中。 打开苏洋征隐藏人格的关键字是「重金属音乐」。若有什么题材或形式能让这位肆意游走于影视、剧场、动画的创作职人苏洋征毫不犹豫地答应,那非得是摇滚乐不可,重金属的更好。而当这组关键字不经意现身于访谈之中,前半场仍侃侃而谈剧场观众毋需理解幕后苦境、技术与预算不该成为作品借口、分析串流与影音娱乐和剧场试错成本高低的理性导演,突然间转化成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执著中满怀细腻与澎湃热血的感性追星人。
-
评论 新锐艺评 Review
透过神话的眼睛观看末日与创生
评TAI身体剧场《最后的隧道》《最后的隧道》是TAI身体剧场于2025年秋天艺术节上演出的作品,发展自团长暨导演瓦旦.督喜于《PAR表演艺术》杂志上发表的同名极短篇小说。尽管脱胎自既有文本,舞作本身仍能独立观之,而在演后座谈中,与谈人更言:在这里,身体不再是传达欲传达的意象或文本的「媒介」,而是所有发生的「场域」。整出舞作扣合太鲁阁族的创生神话,以人从石缝中迸出的场景为始;然而,塑胶袋构成的舞台与服装,却营造了非常冲突的「末日感」,让原本的创生意义持续衍生,予以观众在灾难中幸存、向死而生的联想可能。 舞作一开始,五位舞者挤在塑胶袋布幔内的狭小空间,用轻微的晃动搭配灯光设计出的火光摇曳之氛围,构建隧道场景,呈现创生前一切都仍混沌未知的状态。而后,舞者逐一从隧道中惊蹦出来,他们从蠕动滑行到直立,再到奔跑冲撞,既像婴孩降生于世,也像一段生物快速演化的进程。5具身体或分离、或贴合行进,让观者恍然感觉他们的意识状态亦在个体与集体间徘徊不定,时而分裂、时而相融。
-
专栏 路边的日本人这些日子以来我与AI的相处感想
我很幸运,现在还能拥有直接和乐手、歌手、指挥沟通、一起完成一首作品的机会,我深信真人演奏音乐有著无可取代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每一次都可能因为当下的情绪、外在的环境而有些微不同,有别于AI的精准,人类的价值刚好就是那些「不完美」和「不可预测」,那份独特的生命力,正是最珍贵的宝藏吧。
-
国际 多伦多翻译中的城市 「白昼之夜」播映语言与文化的多声道
多伦多「白昼之夜」(Nuit Blanche)在10月4日晚上7点到10月5日早上7点举行,以多伦多市(City of Toronto)为范围,3个主要展区分布于市中心(Downtown)、北约克(North York)及怡陶碧谷(Etobicoke)。 今年的主题是「翻译城市」,艺术总监Laura Nanni提到多伦多目前有200种语言流通,她认为「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其中所创造的连结与理解。」这个夜晚,共有125件静动态作品展出,包括3个主要策展计划,及其他的独立计划、主要机构(场馆)计划及实验性活动,企图呈现文化、语言、身分及地方的交织与互动。 「诗性正义」(Poetic Justice)由刘雪铃(Charlene K. Lau)策展,从土地、条约、正义和改革的面向,反思多伦多作为原住民家园及全球人口迁徙与往来之都,该如何运作。作品之一《守护神圣之声》(PROTECT THE SACRED VOICE)在多伦多市政府大楼外挂上「英语是一种外来语!维持美,需要抵抗!爱的革命!」的旗帜,艺术家Demian DinYazhi从自己的社群媒体贴文中找出句子,透过版画技法制作成海报式标语,并与市政府沟通作品的呈现方式,最终能在这个夜晚,以跨性别旗帜配色的灯光打亮这些文字。
城市绿洲的奇花异朵
第11届柏林马戏节
让当代马戏成为艺术生态的一环
柏林变色龙剧院20年-
国际 纽约工会谈判时节面临关门危机 百老汇到底赚不赚得到钱?
百老汇差一点就要像美国政府一样关门!不过这当然不是因为两党对决,而是代表演员和音乐家的工会,在最新一轮的合约谈判期间,都祭出罢工牌。还好劳资方在最后关头达成协议,没有像2007年那样,真的走上街头。 如果观众觉得这场罢工威胁的戏好像每隔几年就要演一次,确实没错。因为百老汇的合约通常以3年为期,所以时间一到,资方代表百老汇联盟就要跟劳方的演员、音乐家、幕后工作人员等(各有各的)工会上谈判桌你来我往一番,不管是基本薪资、工时保障、保险分派比例,都有得争。就工会成员来说,纽约居大不易,房租通勤物价都比其他地方贵,而且这档戏演完不见得有下档,当然希望有工作时能多点钱入帐。 在工会相对弱势的美国,百老汇的工会算是比较有牌可打的,因为百老汇表演者不只先天要有祖师爷赏饭吃,还要自己后天勤修苦练,替代性不高;资方也不是单一的雇主,而是由41个百老汇剧场业主和数以百计的制作人组成,各有算计(业主不管戏怎么卖照收房租,可说是稳赚不赔)。加上百老汇是纽约重要象征,一旦罢工,万方瞩目,外在压力随之而来,所以谁也不想走到那一步。 但这也不表示工会可以予取予求,这是因为在商言商,百老汇其实是个很不划算的生意,流行的说法是每4出戏里只有一出能回本,再优秀的制作人也不敢担保每出戏都能赚钱,谈合约时自然要锱铢必较。 百老汇生意有多难做?据《纽约时报》报导,自2021年9月疫情后重开以来的46出新音乐剧中,只有3出回本(舞台剧成绩比较好,不过主要是拜好莱坞明星客串所赐)。根据纽时算的帐,这46出戏总制作费高达8亿,平均每出戏光要上演就先花了1,700万,大型的音乐剧,每周固定开销还再以几十万起跳,纽约居大不易的,岂止是人! 然而百老汇联盟不是每年都宣扬总收入创新高吗?超级大戏如《汉弥顿》、《魔法坏女巫》现在每周票房动辄达2百万。如果这个生意真的这么难做,为什么下海者前仆后继? 这笔帐别说外人看不懂,连圈内人也质疑。拿下7座英国奥利维耶奖风光转战百老汇的《酒店》(Cabaret)在连演18个月后还是赔钱下档,就有一位投资人不甘心告上法庭,因为他不明白:9千万的票房为何还不能回本?很多人都好奇,这场官司如果真打下去,能不能就此一探百老汇神秘帐本的究竟?
-
生活 艺@书 当代剧作巡礼木造的船,伞造的花,人造的梦
尹美贤《木舟》当代媒体所描绘的北韩,往往是个独裁、专制且审查制度铺天盖地的神秘国度。若不是脱北者转述,外界可能难以想像那里是个高官吃香喝辣、百姓食不果腹的人间炼狱。不过,即使希冀逃出北韩的人数愈来愈多,正如历史上所有一夕之间紧急宣布的分裂,住在南韩且迈入老年的长者,会不会至今日仍盼著回到两韩分裂前的北乡?南韩剧作家尹美贤(윤미현,Yun Mi Hyun)便在北纬38度线的历史裂缝中找到戏剧的破口,以此为题,写下剧本《木舟》(목선,The Wooden Boat)。 从诗人到编剧的帅气转身 成为剧作家之前,尹美贤其实一直以诗人与小说家的身分自居。对她而言,文学是由诗歌与小说共创的景致,而剧本并不在视野里,一直到研究所时期她才有了与这个文体的初相遇。可惜,没有剧本让她动心,于是她决定提笔写出自己喜欢的作品,独幕剧本《我们可以见个面吗?》(우리 면회 좀 할까요?)如此诞生。 尹美贤本想浅尝即止,回头徜徉在诗歌与小说的世界,没想到《我们可以见个面吗?》夺得2012年韩国剧作家协会(한국극작가협회,Korean Playwrights Association)剧本奖。自此,新欢变正缘,她便在南韩剧场以剧作家的身分打滚至今,10几年间也陆续发表了横跨话剧、歌剧、音乐剧的作品,包含《菜园杀手》(텃밭킬러)、《德州姑姑》(텍사스고모)以及《木舟》。 死前,能不能回去北方? 《木舟》的故事源于90几岁的老蔡。老蔡在两韩分裂前将妻小留在北韩,只身一人跨过停战线,不料一别就是一生。纵使物是人非,他在死前的遗愿还是与家人相聚。但,不论老蔡申请官方的南北离散家族重聚计划,或找上已有30多年偷渡经验的仲介,最终屡屡败露。某天,新闻报导日本大和堆海域停了几艘北韩漂来的渔船,闻此,老蔡决定剑走偏锋他要想办法搭上这些幽灵船。船怎么来,他就怎么去。 老蔡的思乡之情蒙蔽了他的双眼,看不清邻居老马正在暗处动著歪脑筋。老马是80几岁的诈骗惯犯,出狱后虽开了一家房屋公司,但一锁定目标就想敲一笔。老马嗅到老蔡身上的商机后便开始找队友,第一个对象是无名的「运动服青年」,善于读书考试,却因太内向而无法上班,只能以出租证照度日;第2个
-
专栏 那些女子那些戏女子6——没有名字的人
我看著一张又一张的笑脸,进场时看到我们迎宾的笑、演出中从我们手中拿到食物的笑、拍照时心满意足的笑,角色有没有名字到底又怎样?戏演完后,几乎是全场的观众都不走,愿意排队等待上台合照,并且热情地跟我们分享感动,已经有观众看了10次以上,这个戏到底算不算是个戏到底又怎样?
-
人物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张芳瑜 相信直觉的声音
时间倒转回到2007年。 那年,张芳瑜是「岚创作体」(注)全本搬演外百老汇音乐剧《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在台湾常简称为《LPC》)其中一名小演员,我是同样初次登台的钢琴乐手。我们一同来到声音指导连芳贝家中上课,张芳瑜唱了剧中一首描述女子等爱心情的〈I Will Be Loved Tonight〉,千回百转的旋律线,千丝万缕的心绪,缠绕著恐惧、期待与自我怀疑,最终堆叠成坚定的信念「我会被爱」。 最后的和弦余音落定,老师转头说:「张芳瑜,你唱歌都没在想,这样很好。」 这是称赞肯定张芳瑜不落入那些细微、纠结的技巧展现,反而毫无后顾之忧,跟著旋律指引的方向,抛出自身与角色、旋律与声音的情感共鸣。访问时提起这段往事,她说:「好怀念也好羡慕喔,我现在都想很多耶!」 很难想像「想很多」的张芳瑜是什么样子。
-
国际 首尔光环背后的沉重 任奫灿「韩国生活宛如身处地狱」言论引发热议
钢琴家任奫灿(Yunchan Lim)在韩国国内的媒体曝光与讨论热度持续升温。除了今年4月以独奏专辑《萧邦练习曲》(Chopin tudes)一举拿下英国 BBC 音乐杂志大奖(BBC Music Magazine Awards)年度新人、最佳专辑及最佳器乐演奏奖项,7月又与恩师孙旻秀(Minsoo Sohn)回国举办双钢琴演奏会,获得高度瞩目。令人意外的是,任奫灿在8月接受义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访问时的发言,两个月后被转译回韩国,引发震撼。 任奫灿在访谈中坦言,自己并不怀念韩国的生活,如今仅在有演出安排时短暂停留。他进一步表示:「在韩国度过的最后求学时光,痛苦到难以承受。那感觉就像身处地狱,甚至曾想过结束生命。」他也直言不讳地剖析韩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指出韩国地狭人稠,人际竞争异常激烈,「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有时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并回忆17岁在钢琴界崭露头角时,曾遭遇政商界的不当干预,「那些经历使我深感悲伤。」 任奫灿的音乐成就堪称耀眼。7岁学琴,以第一名毕业于艺术名校「艺苑中学」(Yewon School),随后进入韩国艺术综合学校附设英才教育院,师从孙旻秀,迎来音乐生涯的转捩点。2022 年,年仅18岁的他夺得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冠军,成为史上最年轻得主。隔年孙旻秀转任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教授,任奫灿亦随之赴美深造。他形容孙旻秀是「我的引路者与救赎者」,足见师生情谊深厚。
-
演出 戏剧艺术生产机制下的权力思辨
克莱蒙.达赞的慢马戏《劳动狂想》在剧场,劳动是隐形的。 当观众坐定、灯光亮起,眼前呈现的是一场精美的舞台成品。但在幕后,是一群黑衣人默默支撑这个系统运转,从卸车、搬运、装台、换景到拆台、撤场,这些隐身黑暗的劳动身体,共同构成艺术生产机制。 法国马戏导演克莱蒙.达赞(Clment Dazin)的《劳动狂想》,选择从这道缝隙切入,将后台推到前台,把卫武营国际艺术文化中心的卸货口变成舞台,让观众直视艺术场域本身就是一个劳动现场。 反思劳动的起点 达赞的创作取径,与他早年的职场经验紧密相关。在成为马戏导演之前,他曾在客服与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任职,同时撰写一篇关于「职场关系中的心理情感维度」的硕士论文。 「那时我访谈了公司很多同事,发现制度如何渗入身体。你会看到肩膀下垂、呼吸变浅、背部弯曲那是压力留下的形状。」他回忆说。 在他看来,现代企业的体制往往以「开发潜能」之名,实则削弱了个体的力量。这种对身体与意志的驯化,也延伸成他后来对舞台劳动的反思。
-
话题 话题追踪 Follow-ups与时俱进、实践永续 创造「明日的遗产」
访2025世界剧场设计展专案总监贾姬.乔治2025世界剧场设计展(World Stage Design,WSD 2025)于10月18日至25日在中东文化之都沙迦(Sharjah)拉开帷幕。本届展览不仅是4年一度的全球剧场盛事,更是一场对剧场设计语言、科技趋势与永续责任的深度审视。 趁此机会,本刊特地访问到2025 WSD 世界剧场设计展专案总监贾姬.乔治(Jacqui Georg)。在访问中,她说明了本届WSD部分奖项调整的考量,也分享了在中东气候下推动永续实践的挑战与承诺,以及如何透过与 Goumbook 合作种植红树林,将碳排放抵销纳入全球活动规划中。面对强大的AI数位浪潮,她表示「当前表演设计界的科技变化既是礼物,也是挑战。」而今年WSD的主题「明日的遗产」,「正是对这种张力的回应。」
-
国际 东京纪念千住宿开宿400周年 「千住双关语音乐祭」邀1010人共演
由东京都、东京艺术大学与足立区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城市艺术计划「Art Access Adachi:音乐城市千住的缘」(音まち千住の縁),为纪念千住宿开宿(注)400周年,特别于10月12日「千住双关语音乐祭」(千住だじゃれ音楽祭)举办大规模演出「来啦!千住的1010人」(キタ!千住の1010人)。这场城市参与型演出集结了1010名演奏者,以作曲家野村诚发起的创作计划「双关语音乐(だじゃれ音楽)」为核心,展现出幽默与自由并存的音乐风貌。 「双关语音乐」是野村诚长年推动的社会性艺术实践计划,以语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词语为起点,将日常生活谈话中的双关语转化为音乐创作。而「千住双关语音乐祭」是长年由居民与艺术家共同参与构成,从日常的文字游戏中寻找声音的灵感,进而开发出全新的作曲方法,探索语言、音乐与社群之间的连结。 2025年适逢该计划设立15周年与千住宿400周年,这场跨越世代与国界的音乐节邀请了国际与本地艺术家共同演出,包括泰国音乐学者Anant Narkkong、马来西亚声音艺术家黄楚原(Ng Chor Guan)与印尼作曲家Memet Chairul Slamet。他们与日本专业乐手、在地学校乐团与市民一同登台。从跳绳、贝壳、手机、饭锅到萨克斯风,几乎任何能发出声音的物品都成了乐器,创造出属于「千住」这个区域的独特交响。 野村诚表示:「我尊敬的作曲家们这次为1010人的演出创作的新乐曲,真的是一首非常开放、表现自由的作品,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身心。这次的核心主题是『共存』。正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冲突与对立的时代,所以才要举行一场没有任何人会被排除,『什么都可以』的合奏演出。这并不代表我们需要对齐每个人的步伐,而是希望让大家能感受到,当这么多不同的人们聚在一起时会发生多么美好的声响。」 更多资讯请见官方网站。 注:「千住宿」是旧日光街道与奥州街道上、从日本桥出发后的第一个宿场町,也是江户时代「江户四宿」之一。如今的位置大致对应东京都足立区与荒川区南千住一带。
-
专栏 人间父子人生哪来那么多架好吵?
成年以后能吵的事?大概只剩开车 真:今天要谈吵架这个主题,以我的立场好像的确可以这么说男性真的不太会吵架,或者是一直想要避免争吵。像是如果问我会在什么场合跟人发生争执?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过了。真的要讲,可能就是开车的时候吧? 谦:你开车的时候真的特别火爆,嘴里会一直碎碎念。不过这样说起来,我也是啦。 真:对啊,不是只有我,多数人也是这样啊。我有一次搭计程车,那个司机看到有人乱开车,就会举起手假装是一把枪,然后咻咻咻射那些乱开车的人。我坐在后面,最后就说:「司机先生,今天上路只是开个车,好多人被你射死了欸。」(笑)开车真的好难控制情绪喔。 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吵架的意义是什么?人在情绪当下,无法好好沟通啊,等于吵架只是一个断裂而已,人跟人无法真的交换什么新的东西出来,结束以后也不会有什么新发现。 谦:我常常觉得,争吵好像就是有一方放弃聆听的过程。情绪很重的时候,两个人常常已经不知道话讲到哪里去了,可能原先讨论的话题也不存在了。会不会是因为成年以后就更多明白这件事情,才愈来愈不想吵、因而活得愈来愈压抑呢? 真:所以说,到后来,如果你妈要跟我吵,我就会直接跑去看书。 谦:这就是为什么,你这几年可以一直看那么多书(笑)。 真:不是啦,追根究柢,我觉得学生时期就应该要明白,吵架无法真正解决什么事情,甚至无法好好释放情绪啊。先不谈我自己,小时候我经常看到邻居吵架的画面,非常惊险,夫妻吵到一半,会有人拿著柴刀直接劈出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对夫妻吵到一人拿刀追另一人在路上跑不过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当然不可能吵成这样。现代人的吵架嘛?记得有次我目睹两个人的争吵状态,哇赛那个画面之激烈,其中一方盘点谁去喜宴钱包不够自己垫了多少,另外一方又开始数自己也做了哪些事情。听到最后,我觉得那两个人根本不是在
-
话题 话题追踪 Follow-ups从台北到大邱 让舞蹈DNA在亚洲牵引、绽放
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继今年8月中旬于台北中山堂举办的「2025 Dance Now Asia舞蹈艺术节」(下简称DNA舞蹈节)推出「亚洲青年舞蹈创作演出Showcase」、「国际身体工作坊呈现」及「国际舞蹈论坛」后,DNA舞蹈节更是首度插旗海外,紧接著在韩国大邱举办「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舞蹈艺术节。期间除演出本年度主办单位「大邱市立舞团」(Daegu City Dance Company)与韩国编舞家的作品外,本艺术节共同发起╱策画团队「MeimageDance」与「日本东京艺术」带去的来自台湾与日本、共计10支舞作,也在大邱文化艺术中心(Daegu Culture and Arts Center)演出,展现出亚洲当代舞蹈丰富且多元的样貌。
-
评论 新锐艺评 Review马/戏/曲:放下「本质」的追寻,看见「现在」的身体
评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合作社于2025戏曲梦工场《前方有三岔路口》邀集了音乐剧、马戏、戏曲及现代戏剧演员,「从表演的『技术』出发」(注1),探索不同剧种间流动的共性与差异。导演吴子敬表示,合作社近来想探索的是:「马戏除了『招』还有什么?」(注2)作为一个戏曲背景的观众,我看到的更是:戏曲除了「曲」还有什么?自王国维定义「戏曲」以来,「合歌舞以演一事」(注3)似乎成了戏曲的基本定义之一,然而当我们关注在「唱曲」(亦即写定的或口传的文学文本)时,是否遗漏了其他部分?因此,本剧以「武丑」作代表人物、京剧《三岔口》为改编文本,便企图探讨戏曲中较被忽视之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