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达敬
-
新锐艺评 Review
孤舟一生,摆渡于白昼黑夜之间
台湾时间 12 月 1 日登台首日,就正逢前任首席指挥马里斯.杨颂斯(Mariss Jansons)的逝世五周年,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BRSO)也特别在脸书动态放上过去合作马勒《第九号交响曲》的片段,表达对传奇指挥的怀念。当时杨颂斯于 2019 年去世后,乐团首席指挥之位的空缺危机直至 2023 年拉图上任后才总算解除,因此若从拉图与乐团之间的相处时长来看,或许会错估此时仍处于尴尬的磨合期,然而本次他们所带来的马勒《第七号交响曲》(简称《马七》),却展现了有别以往 BRSO《马七》录音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风格。 《马七》可说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在诠释上数一数二困难的作品,有别于前作第六号彻底的悲剧基调,第七号除了在第2、4乐章上注记〈夜之歌〉以外,剩下3个乐章的涵意总是让演出者、学者或乐评家们百思不得解。尤其是第5乐章,更在当时被冠上「失败、有问题」的恶名,其原因或与第5乐章歌舞升平的狂喜氛围,实在与前四乐章过于割裂有关,这部分我们留待后面讨论到第5乐章时再来细说。 拉图和 BRSO 本次的诠释,宏观上,乐句行云流水不拖沓,许多四拍子或三拍子以两大拍或一大拍的韵律来处理,让音乐更具流动性,确实也很符合马勒构思第1乐章时看见湖中小船摇摆的感觉,尤其是第2乐章法国号的上行琶音主题和第3乐章的怪诞圆舞曲段落,大拍子的韵律感特别明显。但这种指挥方式也伴随著声部间可能会无法对在一起的风险,因此在第1乐章开头次中音号主题的六十四分音符之后,有时会发生无法和其他声部一同接回正拍的情形。不过或许也可以解释成是乐团对场馆的陌生,毕竟在发声原理上,弦乐、铜管、打击的时间差需要在熟悉场地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校准。 另外,乐段间严丝合缝,拉图不太会以中断乐音或前后对比的方式来划清段落之间的分野和标注乐段的起讫,因此得以合理地在象征白昼与黑夜的段落之间过渡,表现马勒在这部作品中矛盾难诉的情感。以本次的《马七》第1乐章为例,从排练数字 4 到 6 之间,过去杨颂斯在每个段落的开端,都会加到更快的速度上以制造对比,反之拉图则属于层层递进型,会随著乐曲的脉动呼吸般地堆砌情绪与速度上的刺激感。 而从微观上来观察拉图对快速音群的处理,如第3乐章似鬼魅讪笑的大幅度滑音,相较于以慢速去突显滑音的过程,拉图选择用较轻快的曲速来呈现,让快
-
焦点专题 Focus
郑达敬:懂音乐爱音乐,在怦然心动中按下快门
空间也许真的会形成一个磁场,使走入其中的人延伸出些微妙的改变至少郑达敬是这么相信的。 他回忆,2013年,北艺大研究所放榜的那一天,得知自己考上了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那时他才在国家音乐厅拍完一场演奏会,走到户外的时候日光已渐消退,「站在中正纪念堂的广场正中间,我忽然就想说来许个愿好了?」郑达敬当时许下的愿望是:「我希望可以在这栋建筑物里上班,我想在NSO(国家交响乐团)工作一阵子。」当时,他还是个四处接案的自由摄影。这个当下听起来不太实际的愿望,没想到不久后便实现了。 从音乐学习到拍摄音乐人 自年幼起,郑达敬的生活就离不开音乐。从中规中矩的钢琴学习,到中学时期加入管乐团开始修习单簧管。音乐之于他是人生重要的伙伴,且当年决心要从马西亚到台湾留学,本来想的也是就读音乐系,「不过当时网路查资料的便利性很低,阴错阳差之下,我没有缘分到音乐系。所以转念一想,如果可以学一个能够助人的专业也不错?因而进入了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 郑达敬描述,他也是来到台湾以后才开始拍照的,起先纯粹为了记录留学生活,到后来显然不只如此。作为心理系的学生,郑达敬却几乎一有时间就跑去音乐系的教室溜转。他说:「我每天都会背著相机去学校,不管是同学、老师上课或者要演出都可以拍个不停。」 当时,郑达敬感觉古典音乐的拍摄记录占比少数,独他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他的摄影也开始在音乐系上广传,尔后学长姐、乃至同辈的毕业音乐会,也都找他友情拍摄。再过一段时间,这事就从校园传出,开始有业界的团队相邀,口耳相传,他开始从学习音乐的路途,成为拍摄音乐会的不二人选。 且拍且走,待他成为自由摄影师好一段时间,2019年郑达敬接到一个案子,是NSO有一个音乐会宣告的活动,他在现场看著指挥吕绍嘉与其他媒体的互动,其实心里有些悸动:「以前都会觉得他是个大师啊,应该非常遥不可及,那天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看到,见他忽然转头过来朝这里一笑,我就按下快门了。」 那张不经意捕捉下来的照片,后来有好长一段时间被吕绍嘉当作个人照使用。郑达敬说的时候,语气甜滋滋的,说:「同年9月,我第一次受邀进音乐厅拍摄NSO的演奏会。」那一刻,他许下的愿望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
焦点专题 Focus
关于摄影,郑达敬还想说的是……
我去年(2024)和几个近期造访过巴黎的伙伴,安排了一个「 Flaneuring Paris」旅游摄影展,展览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我和摄影之间的关系。虽然拍摄音乐让我很快乐,不过还是需要一些不同的元素才能够给我新的刺激,旅游就是一件很好的经验。我拍过很多不同的旅游,比方说2014年到2020年这段期间,曾跟著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造访濑户内国际艺术祭那个村庄很小,每年秋天都有重要祭典,但因为人口严重外流的关系,祭典作为凝聚人的功能也逐渐衰退,例如逐渐没有足够的人力来扛大轿。我在现场捕捉画面的时候,也和当地人建立情谊,好像我在城市中养出的疲倦,都能够在这个村庄中被洗去。所以我一直很希望可以把这些感受也带回台湾。 这次在巴黎的展览,也有类似的企图:「 Flaneuring Paris」是我跟两个朋友共同筹备的,挑选了3间适合的咖啡馆,用一种近似巴黎氛围的城市行旅状态,让读者有感受「边走边观赏」的氛围。展期到12月1日,也很欢迎大家有机会来看看。
-
焦点专题 Focus 侧记秋天艺术节座谈「特别企划╱题外话:跟创作无关的事」(上)
采集生活的钟适芳,探访中间地带的高俊耀
「本场讲座,没有亮点、没有攻略,纯然聊天。」主持人赖依莉如是开场。 9月初的「题外话:跟创作无关的事」讲座,集结2024年秋天艺术节的4位创作者,舞台布置如客厅一样,却又听赖依莉随后自嘲:「大概会有人询问,既然是与创作无关,为何仍要选在剧场进行这场座谈。但老实说,剧场是我们觉得最亲密的地方。」在这样既是公开又可以私密的场所,众人彼此相遇,听一场「与创作无关」的故事,关于这些创作者如何成为他们自己,也关于他们的生命印记如何汇流成河当日,赖依莉没有说谎,创作者也如实努力地不谈创作,然而他们的日常经验,朴素却充满力量地、让人有一种「艺术,原来如此」的轻盈之感。 4位创作者分别是:《人之岛》的编舞家王宇光、《岛屿恍惚》编舞家林宜瑾 、《暗夜・腹语・鬼托邦》编导及演员高俊耀、《我们在此相遇:还在水里》音乐影像现场艺术总监钟适芳这些创作头衔,撇开作品名称不谈,也都是他们长年挂在身上的。不过,在这场讲座以后,或许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他们。 因此,不妨让我们按照顺序,让这些介绍从头来过。他们分别是:钓到一只大鱼的王宇光、在三合院闯荡的林宜瑾、在餐厅里写作的高俊耀,以及10岁那年受到毛利族民谣所震动的钟适芳。 如果你对后者的介绍更感兴趣,那不妨跟著文章顺势读下去。且因4位艺术家分享内容丰富,文章将拆分为上下两集,本篇聚焦在钟适芳如何采集生活的尘埃,以及高俊耀如何聊起他童年的餐厅光景。
-
焦点专题 Focus 侧记秋天艺术节座谈「特别企划╱题外话:跟创作无关的事」(下)
重新与世界连结的林宜瑾,钓起命定大鱼的王宇光
「本场讲座,没有亮点、没有攻略,纯然聊天。」主持人赖依莉如是开场。 9月初的「题外话:跟创作无关的事」讲座,集结2024年秋天艺术节的4位创作者,舞台布置如客厅一样,却又听赖依莉随后自嘲:「大概会有人询问,既然是与创作无关,为何仍要选在剧场进行这场座谈。但老实说,剧场是我们觉得最亲密的地方。」在这样既是公开又可以私密的场所,众人彼此相遇,听一场「与创作无关」的故事,关于这些创作者如何成为他们自己,也关于他们的生命印记如何汇流成河当日,赖依莉没有说谎,创作者也如实努力的不谈创作,然而他们的日常经验,朴素却充满力量地、让人有一种「艺术,原来如此」的轻盈之感。 4位创作者分别是:《人之岛》的编舞家王宇光、《岛屿恍惚》编舞家林宜瑾 、《暗夜・腹语・鬼托邦》编导及演员高俊耀、《我们在此相遇:还在水里》音乐影像现场艺术总监钟适芳这些创作头衔,撇开作品名称不谈,也都是他们长年挂在身上的。不过,在这场讲座以后,或许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他们。 因此,不妨让我们按照顺序,让这些介绍从头来过。他们分别是:钓到一只大鱼的王宇光、在三合院闯荡的林宜瑾、在餐厅里写作的高俊耀,以及10岁那年受到毛利族民谣所震动的钟适芳。 如果你对后者的介绍更感兴趣,那不妨跟著文章顺势读下去。延续上篇,本篇聚焦先后造访过印尼的林宜瑾与王宇光,分享他们的生命因为那趟旅程,曾仿佛与自然连结的那一刻。
-
焦点专题 Focus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抗争,但我们可以团结起来──米洛.劳X马跃.比吼
米洛.劳(Milo Rau)的作品总是直面暴力且敏感的社会议题,而他说,所有作品的创作契机都是因缘际会,《安蒂冈妮在亚马逊》同样也是。2019年,米洛.劳带著作品《重述:街角的凶杀案》来到巴西圣保罗演出,几位巴西无地农民运动(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Sem Terra,MST)成员正好也来观戏,戏后,这些人邀请米洛.劳一起合作,才有了作品《安蒂冈妮在亚马逊》。 在巴西,土地垄断在七大家族手里,造成农民没有土地、许多土地也无人耕种,1984年,这些农民开始推动无地农民运动,其中一部分成员是巴西原住民,他们占领土地,建立耕地、学校、剧场的家园,至今约有50万个家庭。1996年,巴西警察镇压无地农民运动,19位成员遭到屠杀。 《安蒂冈妮在亚马逊》以著名希腊悲剧为框架,隐喻传统文明对抗现代资本主义。由3位根特剧院全球剧团成员于舞台上表演,与包括当年大屠杀幸存者的巴西无地农民运动成员于萤幕上交替互动演出。 《安蒂冈妮在亚马逊》演出前,国家两厅院举办「创作中的抗争,抗争中的创作」讲座,由政大新闻系教授方念萱担任主持人,导演米洛.劳与长期争取原住民权益的艺术家、教育工作者马跃.比吼(Mayaw Biho)对谈,本文节录自讲座现场。 原住民与乌托邦 当时,巴西无地农民运动前来邀请时,米洛.劳几乎是立刻答应合作,他说:「对我来说,MST就是一个乌托邦,一种理想的未来,是公民社会重新把权力夺回来的方式。」 这是来自巴西北方亚马逊森林的故事。最早可以回溯至19世纪末,非洲奴隶逃到此处,在森林里建立自己的家园、与当地原住民共存说起,然而随著移民者的入侵,冲突也从此不断冲突、抵抗,是米洛.劳作品里贯穿的精神。不过米洛.劳强调,这不单单是原住民与移民者之间的对抗,其中还包括巴西土地争议、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抗争,还有LGBTQ+的困境,「这些冲突结合在一起,显得这个故事是如此现代化,才让我们有机会把它搬至舞台上。」 这是米洛.劳第一次来到亚洲,在抵达台湾之前,他并不知道台湾也有原住民,而他后来发现,台湾的原住民议题其实跟巴西很相似。讲座前几日,米洛.劳与马跃.比吼初见面时,谈及台湾是否被中
-
焦点专题 Focus
不断探询社会议题,终至理想状态
我如何成为艺术家 马可・达席尔瓦・费雷拉: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在家里表演。10岁的时候在学校跟同学间有摩擦,很不适应,逃避的方式就是去游泳,游泳是一件很自我,对我而言很自在的事,尔后开始投入比赛、成为游泳选手,直到16岁,青少年的挣扎和身分认同袭来,我突然就崩溃了。因为觉得很孤单,放弃了游泳,因缘际会下认识了一些朋友,对嘻哈文化感到兴趣,而开始跳舞。 跳舞带来很不一样的感觉,有朋友之间的关系,有很多身体的连结。但大学我不想学舞蹈,主修了物理治疗,4年中学到解剖学、生理构造等,了解到许多身体的事情,比如神经系统如何和肌肉连动,彼此如何去创造动作和姿态。 开始编舞后,发现编舞跟游泳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在水里面会想:怎么用不同的手部动作游得更快、更顺畅,编舞也是一样。不过,游泳时被水包围的肌肤感觉,跟在空气中跳舞是不一样的。 大学时期我去上了许多不同的舞蹈课,但不想专精在某一种特定类型的舞蹈,好像进入某个圈子就要开始竞赛,一定要分出胜负的感觉。直到接触现代舞,知道它有很多即兴的可能性,让你的回忆跟动作连结在一起,把感受跟颜色连结在一起,于是开始探索舞蹈与自我表达。 大学有个奇妙的转折,我去葡萄牙参加了舞蹈实境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舞林争霸),得了冠军,但决定再也不要为电视做商业舞蹈。大学毕业之后,开始接案跳舞,也开始教课。 从16岁接触舞蹈,到19岁那一年,因为想把想法化为舞蹈,而有了第一次编舞的经验。那是4人编制的舞台,做完之后感到: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身处葡萄牙,众舞者成就一个身体 2013年开始编舞之后,许多想法慢慢地累积,每一次编舞动机都是来自我内在的冲突。比如2022年这个作品《狂履》,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好像学习了很多不同的舞蹈,但对每个群体都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另一方面,我发现自己一开始学习的是来自拉丁美洲的非裔舞蹈,也很熟悉它的音乐元素、服装颜色等,原来自己对外来的文化有更多了解与连结,反而对自己所在的葡萄牙本地文化与传统非常陌生。 《狂履》的舞台上有很多舞者,但在我的心
-
特别企画 Feature 第1站⮕瑞士.苏黎世
苏黎世音乐厅
从苏黎世车站搭11号电车,抵达Brkliplatz站后,沿著苏黎世湖的美景散步5分钟,就能看见苏黎世音乐厅(Tonhalle Zrich)的大门。音乐厅原址是位于现在苏黎世市中心的六鸣广场(Sechselutenplatz)上,1867年由谷仓1867年改建而成,1896年拆除,于现址的新音乐厅,在 1895 年 10 月落成启用。 2017至2021 年间的大规模翻修,成就了新旧时代对话的建筑主体。主厅 Grosse Tonhalle(大厅)可容纳1,430名观众,小厅Kleine Tonhalle则有609席,场馆同时配置一容纳150人的宴会厅。音乐厅每一季产出大大小小的音乐会,约莫150场,在修复强调装饰性、亮度、实用性、优雅的4大前提下,大厅的声响效果优秀,为观众带来绝佳的听觉享受。该厅音乐会演出的型态以古典、室内乐为主,也会举办儿童、青少年音乐会,培养下一代音乐欣赏观众。 苏黎世音乐厅自1895年起, 同时是苏黎世交响乐团(Tonhalle-Orchester Zrich)的所在地,这媲美NSO的乐团,可谓瑞士最重要的乐团。
-
特别企画 Feature 第2站⮕瑞士.日内瓦
日内瓦维多利亚大厅
日内瓦维多利亚大厅(Victoria Hall)是由驻扎在日内瓦的英国领事丹尼尔.菲茨杰拉德.帕克纳姆.巴顿(Daniel Fitzgerald Packenham Barton)为献给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于 1891至1894 年委托日内瓦建筑师约翰.卡莫莱蒂 (John Camoletti)建造的音乐厅,馆舍于是以女王来命名。 巴顿于1904年将音乐厅捐赠给日内瓦市,之后维多利亚大厅于1984年惨遭祝融,部分内部装饰被毁,修复后呈现今日的风貌。原画家欧内斯特.比勒 (Ernest Biler)的装饰随之被多米尼克.阿皮亚 (Dominique Appia)的当代作品所取代。维多利亚大厅目前主要以推广、演奏古典音乐为主,同时也广纳爵士乐。
-
特别企画 Feature 第3站⮕瑞士.巴塞尔
巴赛尔音乐厅
1824年成立的巴塞尔音乐厅(Casino-Gesellschaft Basel)在今年迈入了第200个年头,最初这座音乐厅的诞生,其实是因1808年一群爱好赌博、桌游和阅读的男士而起,他们感到原本的空间不敷使用,于是计划兴建能够跳舞、打牌、赌博辩论的场地,且对所有人开放。就这样,位于Steinenberg的城市赌场Stadtcasino于1824年2月开始营运,期间经过营运失败、餐饮业务与建筑管理业务分开,新赌场的兴建计划被巴塞尔市民拒绝等,2020年8月,城市赌场Stadtcasino终于以音乐厅之姿重新开放,从此大受好评。 莱茵河流经巴塞尔,将这个城市分成小巴塞尔(Kleinbasel)与大巴塞尔(Grossbasel)两部分,巴塞尔音乐厅和巴塞尔市政府,同属于大巴塞尔的老城区,聚集了许多艺文场所。身为瑞士第3大城,巴塞尔的面积约23.91平方公里,在这个面积内,巴塞尔拥有瑞士密度最高的博物馆数量,一共近40所。巴塞尔音乐厅算是屹立不摇了200 年, 当初兴建时有一则趣闻,据说当时音乐厅地下挖掘地基,意外发现了260多具骨骼,从婴儿至老人的骨骼都有,此外还有墓碑、金币跟一座900公斤重的洗礼池。
-
特别企画 Feature 第4站⮕德国.布蓝什外格
布蓝什外格国家剧院
布蓝什外格国家剧院(Staatstheater Braunschweig)是下萨克森州的一个机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从1690年布蓝什外格-吕纳堡公爵(Braunschweig-Lneburg)安东.乌尔里希(Anton Ulrich)在哈根马克特(Hagenmarkt)创立了德语区最早的公共剧院,名为哈根马克特剧院(Opernhaus am Hagenmarket)。到18世纪中期开始,也定期举办戏剧表演。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在1829年首演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了。之后随著时代的发展,剧院有过多次的改建与扩建,仍无法满足现代剧院的需求,因此在1861年,全新的剧院落成。可惜的是在二战期间部分建筑遭到严重毁坏。
-
特别企画 Feature 第5站⮕德国.汉堡
易北爱乐厅
德国汉堡是欧洲的第二大港口城,繁忙的港口让汉堡成为德国北部最富裕的城市,易北爱乐厅(Elbphilharmonie)因其长达10年的营造期程,与不断追加的预算,让这座音乐厅在2017年开幕之前,就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这座音乐厅由设计北京鸟巢、东京表参道Prada,并获得普立兹奖的瑞士建筑师Herzog de Meuron事务所操刀, 建筑师和房地产开发商Alexander Grard与其艺术史学家妻子Jana Marko 于2001年提倡在历史悠久的易北河码头仓库上建造一个音乐厅,音乐厅的一至七层使用了港口仓库A(Kaispeicher A)37米高的基座。音乐厅新颖的外型,海浪般的屋顶与港口的浪花相互呼应,玻璃立面总高度为110米,像是一个巨大水晶体。用玻璃面板弯曲和刻画,捕捉天空、水和城市的反射,和倒映河水的玻璃帷幕,让这它成为代表这座繁华海港城市的新地标。
-
特别企画 Feature 第6站⮕德国.汉诺威
库佩尔音乐厅
库佩尔音乐厅(Kuppelsaal, Stadthalle Hannover)位于汉诺威市中心附近,是德国最宏伟的古典音乐厅,该音乐厅在二战后曾短暂成为下萨克森邦的议会所在,因此是颇负盛名的场地。 这座有著华丽圆形穹顶大厅的市政厅建于1914年,在二战中遭受严重破坏,1962年进行了翻修,巧妙的新设计优雅地融合了大厅原始的样貌,最终在201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翻新,使其达到了现今的状态。场馆拥有白色墙壁和精致的灰泥装饰,以及60年代设计的较深色木材和明确的线条,使它看起来古色古香。在翻新后,配备了现代照明、剧场所需的技术机关等等,使它可以根据各种场合的需求,个性化地调整音响效果。舞台的后方顶端有大约3排圆弧状的席次,2楼两端近的包厢非常接近舞台,或说简直在舞台上端,这样一来,演奏家细微的表情变化一览无遗。
-
特别企画 Feature 巡演终站⮕法国.巴黎
香榭丽舍剧院
1913年5月29日,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温斯基与编舞家尼金斯基为俄国芭蕾舞团创作的舞剧《春之祭》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Thtre des Champs-lyses)举行首演。演出不久,观众因尖锐、不谐和的音乐,以及轰轰的吵杂节奏而暴动,身著俄罗斯民间传统服饰与奇异装扮的舞者,完全颠覆巴黎人对芭蕾舞的印象,不少人甚至夺门而出,隔日乐评更是大肆抨击。一个月前才开幕的香榭丽舍剧院,剧院经理阿图克(Gabriel Astruc)与当时的前卫艺术家有紧密的关系,于是大胆排演《春之祭》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不仅让该剧一战成名,亦让被认为是现代建筑标志的香榭丽舍剧院在历史留名。 香榭丽舍剧院,虽取名香榭丽舍,却不在同名的大道上,而是在附近、精品聚集的蒙田大道,离塞纳河不远。剧院内有3个厅,主厅(Le Salle)是半圆形、镜框式舞台的表演厅,朴素的舞台上方有管风琴的音管,每层楼有著优雅的弧型线条,4层楼的座位,圆顶的天花板,以简单线条的新艺术花朵造型为中心,围绕著同风格的画作,简洁的设计,让这可容纳1,905人的厅显得雅致与大气,相较于大众熟知的巴黎加尼叶歌剧院,红色的座椅更为舒适,空间更为宽敞,无论聆赏音乐或舞蹈,都很自在。另外有两个厅,是3楼的喜剧厅(Comedie)可容纳601人与5楼可容纳230人的小厅(Studio)。建筑外墙朴素的水泥饰板与强烈的几何线条的建筑造型,在装饰艺术(Art Deco)流行的年代,显得特别。虽然它没有加尼叶歌剧院的华丽与皇家的贵气,却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欣赏完演出后,走到塞纳河边,宽敞的视野与徐徐的凉风,令人心旷神怡,一场美好的表演亦永存于心。
-
特别企画 Feature
各国媒体盛赞,NSO音乐现场直击人心
一趟巡演,并非从出发的那一天开始,它的成功与否,从行前就决定了一半。2024巡演,NSO自规划完成到启程之际,从宣传、售票、登上舞台皆同时向外传递讯息,因此从预备上路起,大量的资讯即灿烂如花。在台湾的行前音乐会之时,即有法国评论家飞一趟台湾抢先聆听,访问小提琴家黄俊文、作曲家李元贞,并实际走一趟美浓,体验台湾风情。德国古典音乐权威杂志《Das Orchester》在粉专上公布NSO的欧巡消息,媒体《Kultur Leben》也大篇幅采访巡演独奏家黄俊文,谈论乐曲、演奏细节。 此次巡演,NSO在不同场次分别与3位独奏家合作。来自台湾旅居美国的小提琴家黄俊文,以精湛的琴艺打入美国古典音乐市场,并且迅速在国际乐坛获得高度评价。出生乔治亚现居巴黎的钢琴家卡蒂雅.布尼亚季什维莉(Khatia Buniatishvili)亮丽的外型及自带的明星光环,目前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宠儿。年方18的俄国钢琴家谢沃洛德.扎维多夫(Vsevolod Zavidov)亦已在国际大赛中表现优异,人气逐渐攀升中。 谢沃洛德.扎维多夫虽只在瑞士巴赛尔音乐厅演出一场,却获得瑞士媒体《AMG》极高赞赏:「他表现得如此自信,仿佛他已经这样做了30年,充满感情,但更重要的是:强劲有力。强弱音段使整个音乐厅、钢琴和钢琴家本人都震颤起来,深深地触动著听众。更疯狂的是你从来没有感觉到扎维多夫在极限挑战中,他似乎随时可以自如地增加更多的强度。」同样的美言也在乐团的配搭上,作者更赞赏他们是:「巴塞尔市音乐厅过去几个月中最好的管弦乐团表演之一。」并表示:「无论是管弦乐团还是钢琴家,都以一种强烈而精准的方式演奏,使许多人脸上都带著热切的惊愕表情。」安可曲《来自福尔摩沙的天使》之后,作者更感动地认为一向被视为缺乏前景的古典音乐,在这绝妙的结尾后,「再次证明了它依然充满著生机。」
-
特别企画 Feature 音乐总监准.马寇尔带路回母校
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现场直击!
位于德国北部下萨克森州的州府汉诺威市的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Hochschule f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HMTMH)是个音乐专业的顶级学校,人才辈出,学生也经常包揽世界重量级音乐比赛大奖。许多知名的台湾音乐家如潘皇龙、魏乐富(Rolf-Peter Wille)、严俊杰、范姜毅等人都曾于此地就学。学校中最顶级的还是音乐类的教育课程,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皆有涵盖,但尤以钢琴、管弦乐和室内乐等为强项。戏剧、歌剧院系等,则与汉诺威国立歌剧院和北德广播爱乐乐团等职业表演团体关系紧密。旅行演奏于各地,NSO音乐总监准・马寇尔在欧巡期间一早拨冗回到母校,夹杂著激动的心情与年少回忆,亲自带领大家探访这个声名远播的高等学府。
-
特别企画 Feature
NSO 2024欧巡再起
继去年在美、日巡演后,今年国家交响乐团(NSO)同样以「台湾爱乐」(Taiwan Philharmonic)为名,在4月初重启欧洲巡回。乐团由音乐总监准・马寇尔(Jun Mrkl)领军,踏上3个国家国土:从瑞士苏黎世音乐厅(Tonhalle Zrich)、日内瓦维多利亚大厅(Victoria Hall)、巴赛尔音乐厅(Stadtcasino Basel),经过德国布蓝什外格国家剧院(Staatstheater Braunschweig)、汉堡易北爱乐厅(Elbphilharmonie)、汉诺威库佩尔音乐厅(Kuppelsaal, Stadthalle Hannover),到法国香榭丽舍剧院(Thtre des Champs-lyses),共7场音乐会。一来展现乐团的实力,二来在末站也为了2024年7月台湾即将在巴黎举行的「文化奥运」暖身。 为此,本企画将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20204 NSO欧巡再启」依序从巡演简介,与音乐总监、作曲家李元贞、执行长郭玟岑的专访,了解巡演从规划、创作到表演的用心与思考策略。第二部分「2024 NSO 欧洲巡演地图」,则带读者们一一探访乐团所登上的音乐厅及其周边艺文景点,并邀请定居台湾多年的钢琴家魏乐富(Rolf-Peter Wille)及另一半叶绿娜引路,了解故乡布蓝什外格的历史、名人及文化场所。最后由马寇尔总监重回母校,亲自带领音乐学子向往的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Hochschule f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 HMTMH)一游。让您宛如身历其境,跟著NSO的步伐,走一趟欧巡之旅。
-
特别企画 Feature
3国巡演7场音乐会 传递福尔摩沙之声
1986年,国家交响乐团(NSO)在前身「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的时代,曾经到过古典音乐重镇如德国、奥地利、维也纳等重要音乐殿堂演出,写下历史。之后沉寂一段时间,直到2013、2017年两度重启欧巡,逐渐在国际间打出名号。回首来时路,从早年的自费到现在的获邀演出、进入知名音乐节系列......走过无数岁月的期间,历届领航者、音乐家、行政团队等,在一棒接一棒的传承中所付出的贡献,都在今日有了丰厚的累积。 继去年在美、日巡演后,今年NSO同样以「台湾爱乐」(Taiwan Philharmonic)为名,踏上瑞士、德国及法国国土。一来展现乐团的实力,二来在欧巡末站也为了2024年7月台湾即将在巴黎举行的「文化奥运」暖身。
-
特别企画 Feature
带著台湾的音乐启航,迈向亚洲顶尖乐团
「当第一次去新的地方演奏得好时,观众感到惊艳,但音乐行业发展得快,很快就会被遗忘;当第二次去时,可能唤起了对方的印象。当第3次、第4次之后,观众就会真正地肯定乐团。我们在做的,就是建立这样的关系!」对于国际巡演,NSO音乐总监准・马寇尔有著他长远的计划。确实,至今37岁的NSO征战欧洲多个知名音乐厅,然而中间历经很多年都未曾如此辉煌,直到前音乐总监吕绍嘉率团重启,到今年才又有马寇尔领军迈入第4次的欧洲巡演。 历经去年的美国、日本巡演后,乐团不仅获得了国内外乐迷的掌声,连马寇尔自己也认为NSO有大幅度的成长。「巡演可以确认我们走在对的方向上,也能藉这个机会提升更好的品质。」在这样的成绩下,乐团再度出访欧洲宣扬台湾,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看著周围的团员,马寇尔了解有些人对欧洲很熟稔,因为学生时代曾在那里求学,但对于第一次到访的团员,除了有机会认识各国环境、音乐厅、音乐家之外,也能够借机会打开眼界,累积更多经验与新的想法带回台湾。 曲目安排上,选择柴科夫斯基钢琴及小提琴协奏曲、德弗札克第8号交响曲有非常实际的原因。马寇尔表示:「多数的外国听众从未听过这个台湾的乐团,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强烈吸引他们前来的理由。因此熟悉的乐曲、好的独奏家,都是关键的因素。此外,当然我们也强调一定要有来自台湾的音乐。」为此准备的节目内容,即为NSO执行长郭玟岑所形容的「用音乐说土地的故事。」马寇尔认为台湾有许多来自民间与自然的声音,这对欧洲人来说非常有特色。因此除了演奏《美浓之道》外,他还让传统乐器在舞台上展现。例如第二乐章结尾有一个金钹的击响,马寇尔则要求乐手不但将声音敲击出来,更要刻意拿著向前亮相,在传递音响的同时也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样。 「所以来自台湾的我们,可以贡献新的音乐理念!」他笑著说,以往我们接受的都是由欧洲传到亚洲的,如今我们有一些特殊语言,反而能够倒回去引起欧美注意。 在短短的十几天内,乐团登上7个不同的音乐厅,著实是个相当大的考验。马寇尔笑著回忆:「苏黎世和日内瓦的音乐厅都非常美丽,巴赛尔的音响效果也非常好,有点像台湾的国家音乐厅,但规模较小。易北爱乐厅则完全不同,声音非常清晰,对乐手来说有点可怕(笑)!不过这也是好事,因为可以更注重细节和优美的乐句。」快速地适应不同的音乐厅、在有限的时间测试声响、灵活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以土地的味道,打造品牌的辨识度
「旅行演奏这件事情很特别,因为每个厅都得调整声音,因此乐团必须要变得敏锐。短短的旅程是一个团队一起进步跟成长的好机会。虽然行程非常紧凑,但所有音乐家在台上都卯足全力专注在音乐中。」巡演期间,NSO执行长郭玟岑带著微笑说:「乐迷以发出各种声响来回应他们内心的喜爱,这是很美好的事情!」 回看此度,3场音乐会在富丽堂皇的瑞士音乐厅、3场在以古典音乐为荣的德国,以及1场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巴黎香榭丽舍音乐厅,最难得的就是让鲜少直接表现热情的欧洲人都能起立鼓掌。这表示近10年来,NSO以「台湾爱乐」为名在外巡演,一次次地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持续累积所得到的成果。而今,乐团在欧美是什么样的存在?郭玟岑回答:「简单来说,就是『品牌辨识度』。」国际上交响乐团何其多,但如今能够做到被了解、甚至被认可,著实不简单。 「国际巡演不赚钱,为什么要做?要怎么做?」郭玟岑回问自己。在与国外谈判时, 什么时候要软、什么时候要硬,恰当地拿捏谈何容易。「但对自己文化有信心与责任心这件事情,就让我们永远不会放弃。」她以文化当内容,再加以完整的包装来行销。例如计划演台湾作品前,便妥善准备了英文、德文资料,以及带法国媒体预先来台聆听音乐会。让整个文化内容变成一个故事,并且用西方世界可以接受的论述来呈现。 再往前推,当年委托台湾作品时,就明确地将目标定在国际市场的标准上,「既要容易听、也要有经过转化的台湾元素等等」。此外,她还想到作品以组曲的方式创作,如此一来,在时间不够的时候可以有弹性调整的机会。「也谢谢客委会特地到美浓拍了纪录片。」她感激地说:「有作曲家及时任音乐总监吕绍嘉的现身说法,也有风土民情可以说故事。」因此在规划上同时展现了双重的关系:第一,乐曲有台湾本土作品、有柴科夫斯基的元素、也有德弗札克的民族音乐手法,所以曲目上就是一个「土地的味道」;第二则是将台湾作品与西洋经典作品并驾齐驱,这些都是事先准备好的策略。 以往巡演大多是台侨力挺,但现在已经是不同阶段了!回顾这次巡演票房亮眼,郭玟岑认为原因不只是演出而已,而是乐团不断在国际间参与会议、组织,以及跟媒体、乐团、经纪公司的分享等等,持续让台湾爱乐以不同形式被世界看见所致。因此巡演不只是一时的,而是在产业中不断努力。她说:「不管是哪一类的好产品,要进入一个市场,都需要很大的力气去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