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艺术节讲座「创作者对谈:创作中的抗争,抗争中的创作」现场。(郑达敬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观点的移动,理解的可能──2024 秋天艺术节专题(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抗争,但我们可以团结起来──米洛.劳X马跃.比吼

侧记秋天艺术节讲座「创作者对谈:创作中的抗争,抗争中的创作」

米洛.劳(Milo Rau)的作品总是直面暴力且敏感的社会议题,而他说,所有作品的创作契机都是因缘际会,《安蒂冈妮在亚马逊》同样也是。2019年,米洛.劳带著作品《重述:街角的凶杀案》来到巴西圣保罗演出,几位巴西无地农民运动(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Sem Terra,MST)成员正好也来观戏,戏后,这些人邀请米洛.劳一起合作,才有了作品《安蒂冈妮在亚马逊》。

在巴西,土地垄断在七大家族手里,造成农民没有土地、许多土地也无人耕种,1984年,这些农民开始推动无地农民运动,其中一部分成员是巴西原住民,他们占领土地,建立耕地、学校、剧场的家园,至今约有50万个家庭。1996年,巴西警察镇压无地农民运动,19位成员遭到屠杀。

《安蒂冈妮在亚马逊》以著名希腊悲剧为框架,隐喻传统文明对抗现代资本主义。由3位根特剧院全球剧团成员于舞台上表演,与包括当年大屠杀幸存者的巴西无地农民运动成员于萤幕上交替互动演出。

《安蒂冈妮在亚马逊》演出前,国家两厅院举办「创作中的抗争,抗争中的创作」讲座,由政大新闻系教授方念萱担任主持人,导演米洛.劳与长期争取原住民权益的艺术家、教育工作者马跃.比吼(Mayaw Biho)对谈,本文节录自讲座现场。

原住民与乌托邦

当时,巴西无地农民运动前来邀请时,米洛.劳几乎是立刻答应合作,他说:「对我来说,MST就是一个乌托邦,一种理想的未来,是公民社会重新把权力夺回来的方式。」

这是来自巴西北方亚马逊森林的故事。最早可以回溯至19世纪末,非洲奴隶逃到此处,在森林里建立自己的家园、与当地原住民共存说起,然而随著移民者的入侵,冲突也从此不断——冲突、抵抗,是米洛.劳作品里贯穿的精神。不过米洛.劳强调,这不单单是原住民与移民者之间的对抗,其中还包括巴西土地争议、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抗争,还有LGBTQ+的困境,「这些冲突结合在一起,显得这个故事是如此现代化,才让我们有机会把它搬至舞台上。」

这是米洛.劳第一次来到亚洲,在抵达台湾之前,他并不知道台湾也有原住民,而他后来发现,台湾的原住民议题其实跟巴西很相似。讲座前几日,米洛.劳与马跃.比吼初见面时,谈及台湾是否被中国并吞,他得到的答案是「不在乎」,「对原住民来说,不论谁执政,他们的问题都不会被解决。巴西也是如此,结束戒严、有了新宪法,但土地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出生于花莲玉里织罗部落的Pangcah人马跃.比吼,曾拍摄许多原住民纪录片,希望透过影像为原住民发声,后来却放弃了,「我的片子还没拍完,这些人的生命都结束了。」他改而参选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员选举,却因为没有党派支持而落选,自嘲把参选当成一种「行动艺术」;2017年,为了抗议「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范围土地划设办法」于凯道扎营百日,「我胆小只住了400多天,巴奈住了2644天,用歌声、用她的身体希望改变一些事情。」所有行动似乎没能真正改变些什么,停顿一会,马跃.比吼抛出一个问题:「艺术真的可以改变社会吗?」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