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天艺术节 桑布伊专题对谈:创作中的迁徙与记忆
讲者:桑布伊
主持人:马翊航(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助理教授)
时间:2025年9月3日
在2019年的台湾国际艺术节(TIFA)上,桑布伊带著卡大地步部落(知本部落)的祖灵和音乐,站上两厅院舞台,用他充满传统古调灵魂的嗓音,传达原住民的文化与土地记忆。时隔6年,桑布伊重返两厅院,在2025秋天艺术节的《无界的疆域》演出中,以歌为界、以声为桥,吟唱出卑南族的信仰、迁徙与万物世界观。
演出之前,两厅院邀请同为卑南族的作家马翊航,与桑布伊一同对谈彼此在土地、迁徙、语言与信仰上的感受与观察,他们各自从文学与音乐的创作出发,却又在卑南族的历史里,凝视出对传统与当代的共鸣。
地名从来不只是地名,更是祖先的生活足迹
「我很喜欢《得力量》专辑里〈一天的生活〉这首歌,歌词里写著『去Kanaluvang那边放牛/去Kinkuwangan那边放牛。』有很多卑南族传统领域的地名。」讲座一开始,马翊航就先分享这首来自桑布伊的创作,同时也带出他的提问——为什么想要在音乐里表达卑南族的土地与领域?
桑布伊不假思索答道,虽然〈一天的生活〉听起来轻松、快乐,但他的创作发想,源自于多年前家乡卡大地布部落的光电开发案;一度被划为光电场的区域,是桑布伊从小去放牛、捕鱼、练习狩猎与认识植物的传统领域,也正是他写入歌中的几个地名。
「300年前,荷兰人沿著知本溪上岸,举起枪就对梅花鹿开火,当时的祖先根本没见过这把在大晴天也会发出雷声与亮光的东西;后来卑南语的『枪』旧念作Kuwan,而当时荷兰人开枪的地方,叫做Kinkuwangan,意思就是『枪响之处』 。」桑布伊说起部落的一处地名由来,而马翊航则接口说起建和部落同样也有类似例子,部落后山名为Macukulr,直译是「驼背山」,但并不是指山形佝偻,而是因为此处地势陡峭,得要弯著腰才比较好施力走上去。
「我们的地名都很有故事性!」在卑南族的历史里,命名从来不是无中生有,每个名字背后,都有著事件、记忆与过往。桑布伊知道,一旦忘记地名,等于断了和土地之间的连结。于是当光电开发案预定落脚知本,他就决定把这几个传统领域的地名写成〈一天的生活〉,藉著音乐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养分,我们要站出来守护它。

部落迁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既然提及彼此的部落与地名,两人聊起同为卑南族人,数百年前的知本部落与建和部落本是一家,但在茫茫岁月中,部落因不同原因迁徙,后来才分家。
「古老的部落迁移,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生活所需,一种则是有外力影响。」桑布伊说,前者通常和自然相关,如果居住地开发完,部落会迁徙到下个地方;但也会因为尊重自然而选择迁徙,像是多年前族人落脚Muveneng(卑南语,「有水的地方、湿地」),后来发现此处有大量水鹿会跑来吃农作物,长老开会后,决定把土地让给水鹿,将部落迁到其他地区。
藉著这个故事,桑布伊解释起所谓的祖灵信仰:「动物在这里出现一定有它的道理,或许就是要我们移动;所以祖灵信仰是一种环境跟人之间的和谐规范,祖灵交代的事情,是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累积出来的生活经验。」因为尊重自然,台风除了是灾难,也会是大自然的礼物,带来漂流木、也淘汰掉不够强壮的植物。
而说回部落迁徙的另一个原因,外力可能是外来者,也可能是肆虐的瘟疫,「日据时期日本人把我们赶下山,知本跟建和部落就在那时候分开。」桑布伊说,那时的建和部落是以「住在悬崖的人」称呼他们,而知本部落则以「住在深处的人」称呼建和人。但即使因外力而迁徙,两个部落依旧维持良好关系,相互照看也相互扶持。

只要尊敬与谦卑,信仰也是无界的
但外来者对于部落并非只有负面影响,马翊航以山道明和费道宏两位神父为例,他们以录音方式留下知本部落的口述史料与歌谣,「过去在东部的传教士,不仅是宗教的传递者,也保留我们的文化足迹。」顺著这话题,马翊航也提起《无界的疆域》里关于宗教歌曲的安排,「从部落里的信仰互动,你是怎么理解彼此之间的交换?」接著,马翊航又抛出一个新提问。
「其实光是原住民族之间,在世界观、宇宙观都会有所差异,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环境与大自然的尊敬。」桑布伊诉说著长者流传下来的话语,卑南族相信世间有Demaway(造物者、天主)创造天地万物,飘洋过海来到部落的基督教与天主教,在圣经上也有相似记载,于是许多部落在接受这样的外来宗教上,相对是容易的。
而作为一位虔诚天主教徒,桑布伊不否认传统的部落祭仪在其他宗教影响下有所缺失,但更多时候,他都同时在祖灵与天主信仰得到力量,「对我来讲,每一个人都是Demaway所创造,不同人种有不同文化,也有各自的方式去向万物创造者致敬,我觉得这都很美丽。」所以每当到各个地方排练或演出,桑布伊总会在心中向此处的神灵打招呼,祈祷一切顺利,也期盼获得祝福与力量。
这也是马翊航在部落的记忆,即使今天只是要到后山检查水管,部落哥哥也会提醒他要先跟祖灵告知一声,「我觉得当你呼唤看不见的灵,无形中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小心谨慎。」与灵对话,会让马翊航变得宁静、谦卑,也对环境更专注。

来自土地的力量,来自认真对待的祝福
谈论族群、迁徙与信仰,自然也要谈谈桑布伊的音乐,一直以来,他想说的话,都写在歌曲当中。但是当愈来愈多的音乐人,用著传统或当代方式传唱古谣,身在其中的桑布伊,又有什么坚守的原则?
「我很在意的,就是『族语』。」原住民族自古就没有文字,祖先是用音乐记录生活、传承经验,桑布伊也追随这样的步伐,踏上音乐创作之路。「我们的语言很美丽,即便是讲爱情,祖先也会有『我对你的思念/就像树干上的藤蔓』,这样很浓缩的文字。」桑布伊坚持用台湾这片土地长出来的族语,写下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就是想把祖先说故事的方式,一一找回来。所以当音乐带著桑布伊去到世界各地,他的歌声总是能穿透人心,这是来自家乡土地、也来自祖先祖灵的力量。
马翊航是如此理解用族语创作音乐的背后含义——「不管是保留传统或是加入现代诠释,桑布伊在意的,是祖先到底用什么方式来看世界,而我们又能如何留下这个看世界的方式?」当然,持续用卑南语创作,总是会有挑战与难关,桑布伊于是在最新专辑《靠近》里,创作出〈努力 amanan na tavalang〉这首歌,不只是鼓励自己,也鼓励所有学习自身语言与文化的人:「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就像长老曾经告诉桑布伊的那样,只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语言,就会得到祝福。
而对于即将要登场的《无界的疆域》,桑布伊也希望观众是轻轻松松、不用画地自限地入场,「从古谣、宗教音乐再到我的创作,放松地来感受平常很少接触到的音乐,来就对了,来了,就会受到祝福!」讲座的最后,桑布伊用这几句话作结,就跟他的歌曲一样,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