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方有三岔路口》(唐健哲 摄 合作社 提供)
新锐艺评 Review

马/戏/曲:放下「本质」的追寻,看见「现在」的身体

评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

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

2025/9/13  19: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多功能厅

合作社于2025戏曲梦工场《前方有三岔路口》邀集了音乐剧、马戏、戏曲及现代戏剧演员,「从表演的『技术』出发」(注1,探索不同剧种间流动的共性与差异。导演吴子敬表示,合作社近来想探索的是:「马戏除了『招』还有什么?」(注2作为一个戏曲背景的观众,我看到的更是:戏曲除了「曲」还有什么?自王国维定义「戏曲」以来,「合歌舞以演一事」(注3似乎成了戏曲的基本定义之一,然而当我们关注在「唱曲」(亦即写定的或口传的文学文本)时,是否遗漏了其他部分?因此,本剧以「武丑」作代表人物、京剧《三岔口》为改编文本,便企图探讨戏曲中较被忽视之要素。

《前方有三岔路口》(唐健哲 摄 合作社 提供)
艺@书广告图片

「丑」在剧中有多重意涵,除了「作、打」功、调笑嘲谑以及小人物的角色设定,也象征「丑时」这段暗夜时分。因此,「武丑」带给观众的是黑暗、被忽视但危险的存在,也以此连结到《三岔口》故事和「马戏团谋杀事件」两条主要的故事线。然而,三者的连结其实并不强烈,致使以事件来解释创作理念的意图,反大于故事本身的观赏性,较为可惜。例如中间寻找杀人犯一段,后续并未再讨论凶案后续,而仅是以「杀」此一概念讲述「对戏」往往是生死交锋的危险性。又如对「桌子是不是桌子」的讨论贯穿全剧,接近末尾大甜与林益缘的对白便直接道出:只要观众都能同意,该物品便能成为各种指定之物。如此对白与剧情上较为单一的指涉,或许减低了观众的想像与讨论空间。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
《前方有三岔路口》(唐健哲 摄 合作社 提供)

相较于剧情、对白,演员的身体表现才是本剧重点,并为「时间与身体」此一议题打开不同的视窗。4位演员将约定俗成的「写实」或「戏曲」程式动作,转化为另一截然不同的意义时,可以看到这些手势作为一个符号,其「所指」往往是能够随时空转变的。其实关于身段程式的转化,栢优座如《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顿饭》等作品(注4已有所实践,不过其所处理的是如何创造新的身段,带有探索戏曲自身新意之意味,而《前方有三岔路口》则是在保留既有身段时,以不同训练背景的身体,展现「程式」本具有之流动性。多元并置但不刻意交融,与现代戏曲经常使用的跨界合作相比,似乎是相对保守的表现;然而在与对手不停磨合并保存自我的拉扯过程中,其实便已存在照见彼此的意义。

《前方有三岔路口》看见的不是剧种「本质」,而是当我们把对戏曲「本质」的追求放下时,便不需要急于冲撞出「破口」。此戏如交汇各路人马的暗夜旅店,藉著磨擦与合作慢慢摸索出自我的省视与成长。最后,当舞台字幕打出3位男演员皆是1999年生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马戏」、「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的界线,而是同生活在当下时空的年轻身体。其实与人力飞行剧团《荷珠》相较,两者皆探讨了「演员」本身作为戏剧生产者,以及身体动作、技术所承载的时空意义(注5,然而《前方有三岔路口》更将同一年龄层的演员排开,照见「同一时空下」身体差异之间相互映照的可能。

注:

  1. 《前方有三岔路口》节目册,页3。
  2. 吴子敬,9/13演后座谈。
  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页6。
  4. 见谢筱玫:〈当代台湾戏曲剧场的跨界表现:2010-2019〉,国艺会现代戏剧专题档案库,2021年1月15日。
  5. 见许玉昕:〈重启戏曲的人生《荷珠》〉,表演艺术评论台,2023年8月30日。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1/07 ~ 2026/02/07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