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轩朗
-
戏剧
走出剧场外的实践
「丑恶的事物何其多,但再没有比人更丑恶的了。」(Much is monstrous, but nothing is more monstrous than man.),这句话出自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安蒂冈妮》(Antigone)剧中,歌队最著名的〈人类颂〉。希腊原文中「deinos」 (ό) 一词除terrible丑恶的意思,亦有wonderful惊奇的意涵。〈人类颂〉是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能逐一统掌海洋、陆地、驯服山林野兽的赞颂。吕健忠的译本,将此译成:「世界惊奇何其多,最可惊奇莫过于人。」(注1)如同双面刃,既是人类文明的跃升,可以运用人力开疆辟土,以启山林,相对地,正由于过度开发滥垦,大地蒙尘,拥有权势者掠夺雨林的土地,驱逐原先居住的人民,使其成为无土地之人。 换作是我,能去做些什么? 导演米洛.劳(Milo Rau)与巴西无地农民运动组织(简称MST)合作《安蒂冈妮在亚马逊》(Antigone in the Amazon),重现1996年4月17日,发生在巴西帕拉州(Par)无地农民在示威游行中,惨遭警察开枪杀害21位民众的屠杀事件,更借由「戏中戏」(Play within a play)的形式,揉合希腊悲剧《安蒂冈妮》的情节与角色,成为「内在故事」,用来反映MST在制作这出戏的过程中,无论当地原住民、与欧洲的演员所共同经历异文化的交流,一起面对历史的伤口,进而反省检视全世界所面对环境变迁、极端气候,造成地球生态命运共同体浩劫的「外在故事」。因此,《安蒂冈妮在亚马逊》不仅是探讨距离遥远的巴西亚马逊盆地,所发生土地正义的议题,亦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皆可反缩己身,如何正视自己土地上不公不义的事情,扩及到全球暖化的危机,换作是我,能去做些什么? 因此,《安蒂冈妮在亚马逊》剧中的辩证(dialectical)极为重要。希腊悲剧可贵的地方,观众都可以听到正反两方的辩证,促使观众的思考并非单一、而是思辩而来。这样的「辩证」不只出现在安蒂冈妮、与人类律法的代表克里昂(Creon)之间的抗争,亦是欧洲与巴西演员相互合作,所碰撞出欧洲文化与巴西原住民文明、宇
-
焦点专题 Focus 打开台北珠宝盒—剑潭NO.1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Try Tey看
历经10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简称北艺中心),终于在众人的殷切盼望下开门迎宾,于3月展开试营运,8月正式开幕。这座方形建筑物座落于士林,外有著大型球体的突出物,被网友暱称为「皮蛋豆腐」,甚至以贡丸、米血糕、百叶豆腐卤味模拟拼成外型。然而这个世界首座球形观众席,却被大赞突破多项建筑常规,被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为「全球最具颠覆性的8大建筑」之一,成为台北新地标。 除了以外观引起旋风,最令表演艺术团队及艺文爱好者关切的,便是软体上的经营方向与现阶段采取的优化措施。为此,本刊特别邀访了董事长刘若瑀及执行长王孟超,解答他们对人才培育、国际连结及未来的期许。地理上,从北艺中心向外辐射,也有不少探索城市历史的好去处,我们也特以专文介绍,推荐读者在一趟士林、剑潭之旅中,不妨多留些时间,于演出前后造访这些艺文景点、享受寓教于乐的附加价值。
-
焦点专题 Focus 皮蛋豆腐?!鸳鸯火锅??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开箱啰
历经10年筹备,施工曾多次延宕,命运多舛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北艺中心)终于在今年3月中旬展开试营运,并将在8月开幕,正式成为台北新地标。
-
焦点专题 Focus 专访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董事长
刘若瑀:以「开放、培育、国际网络」为北艺中心定锚
3月11日,阮剧团的《热天酣眠》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北艺中心)揭开为期两个月的试营运序幕。「怀胎10年」的北艺中心,为台湾表演艺术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届董事长刘若瑀更期许:北艺中心要致力于人才培育,并与国际连结,让更多台湾艺术家及团队踏上国际舞台。
-
特别企画 Feature
用杂志说好故事
一本刊物打动我的原因,往往在于它说故事方式,翻开〈40难料〉的心情正是如此。本辑故事聚焦于人,以相对神秘、抑郁的气氛谈中年待修学分,内容有喜有忧,有感悟有释然。专题制作想必不容易,在有限制作期内,要遇见愿意倾诉际遇的受访者、要仰赖团队深厚的采访功力,特别是文字须如实呈现受访者性格,才能带读者走进内心世界。 一如演员谢盈萱的表述,面对媒体提问对40的看法,她想:「我怎么会有标准答案?我也是个人,我也在一边经历一边学习我的人生啊。」是啊,为何年纪始终要被提出?大众对数字的想像何以如此保守?想起《本事》17期,我们用「破 BOOM!」为题,谈框架打破、形式扭转和破坏后重生,现在想来,年纪标签也是必须突破的。 音乐人柯智豪对创作总是全力以赴,40岁之后的他开始对熬夜吃不消。而经营工作室也开始有了「养人」的压力,夹在工作与工作之间,不免消磨热情,但他仍享受向前辈学习,形容站在巨人肩膀上,玩音乐就像吃了定心丸。热情仍在,却也渴望找到平衡。 20岁追寻梦想、30岁意气风发、40岁嘛困惑仍在,却有更多责任、有经历淬炼后要面对新转折。不过,每个人生阶段都是新的,该走向何方,人生从没有标准答案,成为中间世代无需害怕,因为每个人都一样,都在摸索中前行,迷惘失意却也不孤单。
-
特别企画 Feature Online Performance
疫下的线上展演实践6大方案
读通载体语汇,让线上展演不只是实体演出的替代品。
-
特别企画 Feature Online Touring
线下有国界,线上无国界
不旅行的国际巡演,松动过去总是以国籍与地区为名的交流基础。
-
焦点专题 Focus 如果在2030,一间表艺图书馆
如神经突触传导而来的知识共享
动物对于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与动作,依靠神经系统;其讯号传递并非一条神经可以完成,必须经由多条神经间的转换才能顺利传到目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腺体之间通信的接头,称为「突触」(synapse)。 会接触到这个生理学词汇,起因是我这学期的「青少年剧场」教学,尝试从「青少年」的定义讨论,于是理解到这个特殊时期,「突触」会开始进行第二波增生及修剪,而突触密度改变也会让认知能力转变。因此,我开始思考的是:能否有什么方式可以获知创作者的过去,及创作间的连结? 这也与个人经验有关。像是我从今年1月开始整理两厅院驻馆读书会的书单,以「#MeToo」为关键字,然后以「连连看」的走向在思考,其中一条线索是从伊藤诗织的《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实告白》里提到记者清水洁,才阅读到他追踪悬案的轨迹与纪录;另一条,则是林奕含以「成为一个新人」作为婚礼致词,而连结《成为一个新人:我们与精神疾病的距离》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当然,这些连结完全是我个人角度与阅读次序,并非原书逻辑。除此之外,我最近参与TIFA《浮光流影》的音乐会制作,也意识到两种创作的路径:一是,钢琴家王佩瑶虽是受吴明益小说《单车失窃记》启发,但在文字与音符的转换间,并非为其配乐,而是依据自己身为读者的体感对应到音乐家读谱的经验去召唤音乐;另一个则是,吴明益在讲座里提及,自己书写这部小说中群象千里迁徙时,心里配乐是「枪与玫瑰」2009台北演唱会DJ Ashuba弹奏的〈The Ballad of Death〉。这些旅程突显的是,若非创作者自述,其实很难去得知,且不一定符合经验逻辑。 作为创作者,始终渴望对自己喜欢的其他创作者有更多了解,甚至不只是传记式的,而是那个非常自由且未修饰的历程。 因此,我想像的「近未来表演艺术图书馆」能够提供的功能,便是这种如「突触」般的传导与连结,让我们可以得知未被述说与记载的创作秘密或秘辛。 比较单纯的一种是,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出版本,或是以「人」为中心去搜寻创作,这些或许能够用类似已有的AI推荐、以图搜图等方式,借由单一或多组关键字去拥有更进一步的功能。 另一种则是更深入地去探索创作者的神经元,透过表演艺术图书馆所建构的系统去探索作品背后的连结,产生「知识共享」。其中,更希望是种没有被修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