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叫中间的地方》(林轩朗 摄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未来,线上见! Online Performance

疫下的线上展演实践6大方案

读通载体语汇,让线上展演不只是实体演出的替代品。

读通载体语汇,让线上展演不只是实体演出的替代品。

2021年5月,确诊个案突破边境防线,进入社区,短短一周疫情全台即进入三级警戒,实体展演被迫暂停,一停就两个月余。然相较于去年短暂封锁,今年剧场「线上化」更有急切性,也有著不同的展演样态。整体而言,台湾剧场界并未有充裕时间进行数位展演的探索与实验,但或奠基在去年经验,亦有国外实践作为参考,除了旧作转录上网,今年的线上展演在表演上和技术转译上都有著不同的尝试路径。

虽然现下台湾疫情又平稳,剧场开始恢复实体,但只要全球疫情未止息,线上剧场创作仍是不可回避的选择,并在「数位展演」的思维下,或将成为一个新型态的表演形式。作为相信剧场能回应当下、做出改变的剧场工作者,5个月以来,我也一直反复思考与质疑「失去现场的剧场,还有什么可能?」作为评论人,难免有种使命感,即使仍摸不出确切路径,但似乎可以协助仍不放弃的创作者探勘理路。

本文即是根据疫情爆发至今5个月间所观看的11档线上演出进行归类评析,期待能作为标记的路石。

方案1:客制经验,建立紧密的观演关系

在5月疫情下,明日和合制作所的《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递》首先勇敢做出尝试,以「快递」为概念,让观众在线上选购艺术家的专属表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递》一如其名,在操作上以客制化、一对一为主要形式。限定的参与状态,著实给予观者专属体验,并跨越镜头与画面的藩篱,建立与观者的连结,并提问著个人经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可能。

快递主要以Google Meet进行,并作为创作者与参与者相互认识的平台。据观察较获回响的几个快递:李世扬依参与者个性喜好提供Spotify专属歌单、郑烜勋就参与者生命故事做出实体小模型、陈弘洋依购票者的星盘写成爱情剧本线上独剧,都以参与者为主体,将其日常赋予艺术的连结与转化,成为具个人意义的作品。而林素莲则有另种操作,从自己出发、介绍自己的生活与兴趣,借此观者建立关系。快递的专属性,似乎也预示著「展演」的失效,如果作品非建立在创作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上,仅回到单纯的观看,即使知道是专属于自己的一对一的表演,却因为连结不在,而又限缩了观看的专注与兴味。

方案2:寻找剧场的镜头表演法

如果回到表演上,则不能不讨论线上剧场演出和影像处理上的差异,又或是,怎样让「剧场性」在镜头前仍成立。粗略而言,线上表演与实体最显著的差异即是:要以镜头为观众,对著镜头演出,而这样近距离的拍摄也要求表演者眼神的确定性。尤其是以会议软体作展演选择者,囿限于低阶的画面效果,也得从平台服务介面寻找可能性。像是中央大学戏剧暨表演研究所举办的读剧艺术节,读剧演出虽由云剧场播映,但主要以由Zoom为主要演出载体。徐堰铃导演的《麻雀(死)在物流货仓的晚上》,便运用Zoom的背景替换功能,区分出不同场域,或是营造表演者同空间的演出感。此外也利用Zoom的画廊模式,或是多框,或是选定画面,建构演员的对话面向。不过,这样的处理同时也会面临如果光线不足、或是服装颜色相近,背景画面将会吃掉演员轮廓的风险。

若能聚集拍摄,则表演上变更有虚实交错的可能。新加玻实践剧场《她门的秘密》则预录主要故事情节,在与观众互动时采取直播,维持演出的现场感。在预录的片段,刻意让空间设计有剧场的手工感,不全写实取景,创造虚实的缝隙。而石头人制造「tin剧der人:°C线上读剧节」《狗洞》则有更多现场拍摄的挑战。同样是不写实取景,而以部分绘景、替代道具交叠现场。又,表演者虽然都在镜头前展演,但是借由远近镜头不断切换,创造角色不同的心境。直播读剧过程中,也刻意让工作人员现身,或是导演举牌解释场景,提示观众与表演者的共时。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