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正
-
焦点专题 Focus
穷剧场《暗夜.腹语.鬼托邦》青银有约工作坊侧记
观众进到剧场,也进入故事;而成功的故事有3大关键因素:角色、动作与场景缺一不可,其中,「角色」排在首位,因为那是建构后两者的基石,是推进故事的引擎。如果说剧场工作者作为说书人有最低限度的责任,那或许是让观者看见角色的多面性,关心角色的发展,并从角色看见自己,带著新的洞见走出剧场。 穷剧场《暗夜.腹语.鬼托邦》(下简称《鬼托邦》)就精湛地展现了以语言、身体说故事的技艺。马来西亚出身的高俊耀为本作的编/导/演,以扎实的文学、历史底蕴将故事聚焦在时代巨轮底下的小人物,并仅透过他与郑尹真两人不断的扮演与角色切换中,以绝妙的戏剧节奏,让驱魔师、马来亚鬼、少女阿梅/波西亚(Portia)、英国军官Briggs、共产党游击队成员马共一一现身。这些角色在故事是驱魔也是降灵,带领观者进入历史的折痕,穿梭在现代与1950年代英国殖民时期的马来亚(注)。 舞台上的角色做出哪些选择与行动?他们与身为台下观众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国家两厅院2024「青银有约」看戏特别企画,由艺术推广组策画,邀请戏剧教育博士陈韵文带领,让30名跨世代的学员们观赏《鬼托邦》后,在首演当周的周日参与工作坊尝试回答以上问题。陈韵文指出,多次带领「青银有约」工作坊的经验,让她在课程设计并非著重于「青银」,而是尽力「让每位参与者保持平等关系」,与参与学员共构出在公开场合表达想法、自我揭露的舒适空间,并透过3个阶段的设计,一步步拆解剧中角色的复杂与多面性,在倾听、分享与共创中,凝视角色,理解他人,梳理自己。 第一阶段:看见角色的复杂、流动 工作坊的暖身,从相当温和的自我揭露开始。 按陈韵文的指示,这群组成多元的学员们面朝排练场的落地镜排为一列,简单地透过静止或转身的表态,回答一连串与《鬼托邦》相关的问题,并在镜中反射中看见我/我们/剧中角色的相同与差异的生命经验。这些问题多半著眼于生活共同之处,从这个冷战时期的马来亚故事,萃取出爱恋、背叛、悔恨、对生命的向往等子题,尝试对应观者可能都共有的生命经验,并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让参与者快速勾勒出当下所处的群体轮廓,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下,进入第一阶段针对作品的讨论与分享环节。
-
新锐艺评 Review
打破时空至我感同身受
《群众》完整呈现个人在运动中的起承转合,我分为「自我检视的心灵」与「实践的肉身」两部分来看,每段结尾不仅只是个人运动状态的停止,更是状态后自我调适与社会情境的展现。社会运动也是小型社会,充斥各种可能、声音与结果,《群众》对这「结果」处理得很好,不说死也没说白,靠观众经验投射让过程充满想像,加上当日的天气,使后续现实感更重。
-
新锐艺评 Review
成为命运共同体
这绝对不是一个歌颂群众运动的作品,它根本直接让观众体验置身其中的感觉!我不晓得其他人感受到什么,但对我来说,我仿佛不停地被群众的盲目、激情与力量所推进,即使刻意退开,但总会有某个时刻,发现自己又被卷入人流命运共同体,在这个现场之中,谁都不能逃离。
-
特别企画 Feature 亚洲X表演
钟玉凤:脱去一层一层的集体焦虑
谈及亚洲,对提著琵琶,随时准备近身肉搏不同音乐系统的音乐家钟玉凤而言,是个一时难以回应的命题。她说,「亚洲」有点大,有点空泛。在这个词汇的交集里,究竟我们谈的是地理位置、亚洲经验、亚洲文化,还是亚洲认同? 由形而上的概念切入,显然并非实践者习惯的思考路径,但当这些疑问被暂且搁置,回到她与五湖四海不同音乐人对打的实践经验中打捞,却有些共通的主题逐渐浮现,它们仿佛总指涉一种集体的风土喜好与命运牵连。 从经验出发,她如果发现音乐家手里没有和弦,大概就能判断这位乐人来自亚洲或非洲。她说:「和弦不是他音乐处理(的方式),或是说他的直觉。」只有在和欧洲或美国的音乐家合作时,对方才会问要弹什么和弦。 而除了音乐风格的光谱远近外,在过往的合作经验中,她也发现「被殖民」是她与亚洲、非洲音乐人的共同主题,尤其如果和她一样是被归类在传统音乐类的乐手,彼此总会讨论到:「你们如何和西方音乐交手?」在许多国家或学院仍将西方古典音乐奉为主流的情况下,这些音乐人在自己的国家往往是寂寞的,且更吊诡的是,反而去到欧洲,他们才能获得认可与关注。 在爱恨交织的处境里,非主流音乐人不断尝试突围,于外部现实环境与主流交锋,内部同样需极力争取空间。她说,受西方(学院)作曲训练的作曲家,在合法的路径内作曲,「通常技术会写得很难,因为他不了解乐器的性能,然后用西方的理解去写,总之那些东西大部分都让人手受伤。」 在和其他音乐人交流过程中,有时也会相互提到对此的愤怒。回到己身,她则一直强调对当代主流而言,自己走上这条作曲的路径是「不合法」的。她很明白其他人会怎么看,「以作曲的标准来看,我当然是不入流的,我光是一个指法跟一个声音,就成立这件事情,就是不够的。」但她仍然有个冲动,就像尝试改编《百家春》一样,因为这个音乐底蕴与她有关,她很清楚每个音代表什么意思。 她说:「我只是想拿回我被剥夺的权力。」 于这些参差对照的亚洲经验里,可以感受到一种扭曲的状态。音乐人既承继传统,但又需面对族群内部对音乐的无感与疲乏;向外拓展,虽能获得目光与理解,但被殖民的生命经验却剪不断理还乱。总是快人快语的她说:「虽然很扭曲,我们都要面对这个才能就跟脱皮一样,每个亚洲音乐人都要从这里脱,脱一层很深
-
特别企画 Feature
那些未能实现的创作野望(一)
一件作品的成形,会遇到哪些外部限制与阻碍?我们邀请8位在戏剧、舞蹈、音乐等领域的创作者袒露内心酝酿已久但未能实现的创作想法,窥探创作的边界与自由的可能。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7:真实人生编织入戏,素人让剧场更有料?
既「跨国」也在地 演员与观众交织生命故事
以前都说「戏假情真」,意思是剧情虽是虚拟、其中流动的情感为真,但今年的剧场却因多部大量素人表演者参与的制作,而展现了「戏真情更真」风景。素人演员的真实经验编织入戏,今年除了有国际性的合作呈现,更多的是在各地方发展、带有限地创作性质,与地方人文、观众互动紧密的制作,也带起了剧场虚实的扰动、观演关系的模糊等等思考。
-
戏剧
如何告诉你,我所经历的?
六十岁以上的人属成年晚期,其任务是反省,回顾生命,个体检视过去,与接受生命的意义。正面结果是自我整合,对一生感到满意,若统整不成功个体则陷入绝望,因为人生已经走到尽头,很多事情无法重新来过。在华人的社会,把最私密的经验拿出来咀嚼原本不易,借由艺术的参与,做出坦诚的回顾,让我觉得表演者是勇敢的。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从结束开始创作 当政治尾随在后
来自东欧的爱沙尼亚,NO99剧团(Teater NO99)与其他东欧当代剧场一样具备尖锐的批判风格,但在形式上更是实验不断,结合故事与社会脉络,挑战表演的各种可能。这次NO99的两位主要创作者艾娜-丽丝.珊普与帝特.欧雅索应邀访台举办工作坊,并主讲「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才怪」讲座,透过作品《团结爱沙尼亚》,一个以假乱真的政治艺术行动,分享他们的创作与美学。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现象观察1:盘点地下管线后,文化部的下一步?
在新旧震荡之间 寻找文化新局
文化部诞生将近六百天,龙部长说前五百多天,她忙著查找「地下管线」,让过去彼此脉络不清、接连不上的政策与制度可以重新整理,让行政步上正轨。当然对表演艺术领域来说,如令人眼睛一亮的「国家品牌表演艺术团体扶植计划」、延续文建会时期的「活化县市文化中心剧场营运计划」、「表演艺术团体和场馆媒合计划」、「华山艺术生活节」等都有一定效益,但民众对文化部的期许,还是能成为提出更高文化格局的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