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舞家瓦旦.督喜创作时有写笔记的习惯,从表格控的64格精密结构表,到排练场上捕捉吉光片羽的随笔,再到描绘身体语汇的「身字笔记」,其创作轨迹跃然纸上。本文将带领读者一窥瓦旦珍贵的工作手稿,深入其思考的缝隙,看见《最后的隧道》如何在文字、线条与身体中交织成形。

用8x8=64个工作坊编织《最后的隧道》
编舞家瓦旦.督喜和TAI身体剧场的创作方法以「脚谱」驰名,这次创作《最后的隧道》,瓦旦给自己和大伙出了一道新题目。他预先绘制一套架构表,内含64个表格,每个表格代表一个主题工作坊,诸如「形式的情感挖掘」、「无言的传承」、「为圣物命名」……看似抽象,却裹藏著编舞家对物质、时间与空间的探索企图。不过,看完表格后,我忍不住开玩笑问瓦旦:脚谱跟这张表格都有很强的结构性,这是不是身为天蝎座艺术家的偏好啊?

排练场上的笔记簿手痕
从表单形式的创作╱编织蓝图,进到实际的排练场工作,瓦旦形容,自己和舞者之间有一道「协商的缝隙」展开缝合。《最后的隧道》开排后,他把之前写的科幻极短篇和关于这个隧道的神话故事与舞者分享、讨论,再视每日情况随机挑选一个表格(工作坊)和舞者们一起寻找从感受、思考到身体实践的路径。过程中他会随手记下场上的种种发生,以及随之迸发的灵感和看见,并构思这些发生如何被编织进作品中。

再结构的作品「文本」
瓦旦在排练场上的另一笔记本,是从剧场演出的线性结构展开的各种推敲。《最后的隧道》谈的是人们如何在当代与「神话」重新会合,从而生出推动自己迈向未来的动力,瓦旦不断寻思神话的时间感,如何被摆放在时空如此限缩又聚焦的剧场。偕同舞者创作了大量可供演出的素材段落后,他不再像过去严实填满剧场的时间,而是反过来审视:如何在演出中创造空隙,以摆脱线性时间的掌控,呼唤观众加入「缝合」的欲望。架构文本上五颜六色的标签贴,是瓦旦不同时间叠加的再结构╱编织笔记。

「身字笔记」的转译与承继
从族语学习中领悟到老人家所说的语言多自身体对空间的感知和指认而来,近来瓦旦热中「发明」表记方式。图中的笔记是他在今年「TAI夏日研习营」期间记下的营队团员样态。他以线条速写团员说话时的身体线条和整体状态,而这些蜷曲缭绕的线条,常常来自人们讲述身体劳动经验时,脊椎不断起伏的动感。瓦旦自陈,他始终好奇身体跟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好奇有其创新,然或许是更彻底的承继,意图重新找到老人家「想要诉说,得用手去指」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