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议题,都在等龙部长盘点完地下管线,和表演艺术社群通过对话,建立新政策。图为龙应台参观「2013华山艺术生活节」中之「艺角度展览—图资出版部-乐典珍藏」。(王弼正 摄 表演艺术联盟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2013表演艺术回顾 现象观察1:盘点地下管线后,文化部的下一步?

在新旧震荡之间 寻找文化新局

文化部诞生将近六百天,龙部长说前五百多天,她忙著查找「地下管线」,让过去彼此脉络不清、接连不上的政策与制度可以重新整理,让行政步上正轨。当然对表演艺术领域来说,如令人眼睛一亮的「国家品牌表演艺术团体扶植计划」、延续文建会时期的「活化县市文化中心剧场营运计划」、「表演艺术团体和场馆媒合计划」、「华山艺术生活节」等都有一定效益,但民众对文化部的期许,还是能成为提出更高文化格局的舵手。

文化部诞生将近六百天,龙部长说前五百多天,她忙著查找「地下管线」,让过去彼此脉络不清、接连不上的政策与制度可以重新整理,让行政步上正轨。当然对表演艺术领域来说,如令人眼睛一亮的「国家品牌表演艺术团体扶植计划」、延续文建会时期的「活化县市文化中心剧场营运计划」、「表演艺术团体和场馆媒合计划」、「华山艺术生活节」等都有一定效益,但民众对文化部的期许,还是能成为提出更高文化格局的舵手。

民国一○三年一月十日,文化部成立六百天。

台湾社会期待文化部,由来已久。二○一一年六月行政院组织法修法通过之前,最接近「达阵」是一九九七年六月十四日、第二次全国文化会议闭幕式,兼任行政院长的副总统连战到场致辞,振臂高呼「文化部一定要成立」。碍于行政院组织改革牛步,这声高呼到文化部终于挂牌,又等了将近十五年。

台湾需为什么需要文化部?过去的讨论,意见并不一致。文建会是行政院幕僚,没有实权,统一事权是最主流的思维。相反的意见是,文化事务跨域广泛,不可能集中一个单位;原本「文建会」仿效「经建会」设计,将文化事务由行政院层级跨部会分派执行,即是基于这样思考。有意见认为,文化应该自由发展,事权、资源集中文化部,恐怕损失多样性。也有主张,一旦文化事务被定义是「文化部业务」,各部会从此解脱任,跨部会合作难度更高。

查找地下管线  文化政策重新盘整

对照于等待过程的热切,文化部成立一年半,社会的热情反而冷却。民众的印象,文化部可能是个「状况外」部会,频繁的人事异动,接连不断的争议,从「香蕉共和国」到「部会轮流失火」。媒体用放大镜观察部长龙应台,对她有几间办公室、如何吃便当,兴趣高过文化政策;她最令媒体亢奋的谈话,不会是公视公共化或《电影法》修法,而是后悔当官和倦勤传言。

龙应台日前接受《商业周刊》访问指出,文化部成立前五百多天,忙著查找「地下管线」;过去的政策和制度,如同密布地下的管线,彼此脉络不清、接连不上。文化部成立,她自许「做下水道工程」,盘点失落的管线,重建或修复机制,让行政步上正轨。

龙应台面对的困难,应在预料之中。分属不同单位的人与事,合并本就不易;文化政策涉及的资源分配原则,往往出自主观的价值认定,向来难以引用数据调查和科学论证。即使资深文化官员,也难称是「技术官僚」,缺乏长期研究和经验的累积,始终在发生问题时摸索著解答。

扶植团队升级  非「国家品牌」不可?

文化部的成立,是台湾文化行政系统,包括组织、制度、思维和工作方式的重新建构,工程浩大。相对而言,原本即属于文建会的业务,例如表演艺术,在组织调整过程中,受到影响较小。

「国家品牌表演艺术团体扶植计划」是文化部成立以来,表演艺术领域最突破的作为。这个被视为分级奖助计划「升级版」的补助机制,第一年选出五个表演艺术团队、得到总额近一亿元补助款。新制度对于谈论多年的问题:资深扶植团队如何「毕业」?给了「继续升学」的漂亮答案。

「国家品牌」强调挹注资源于团队营运,协助经营体质稳健提升,是分级奖助计划精神的延伸。同时,五个团队升级「国家品牌」之后,可以让更多年轻团队得到进入分级奖助机会。但是,这个立意良好的计划,因为用了「国家品牌」的名称而引起争议。「国家品牌」一定是大型团队吗?小而精美的团队,许多早已国外扬名,为何不能是「国家品牌」?

良善计划延续  提供表演艺术稳定环境

执行三年的「活化县市文化中心剧场营运计划」,文化部补助经费协助地方剧场提高服务品质和行销能力,转型成为专业剧场,同时依据各剧场的需求给予辅导。这项计划对过去资源缺乏的南部地区如高雄市、台南市、屏东市、嘉义县,以及台东县文化中心剧场和桃园展演中心「铁玫瑰剧场」,都发生明显的效益,许多表演艺术团体直接受惠,感受到这些剧场在服务和行销方面的积极。

执行四年的「表演艺术团体和场馆媒合计划」,透过对表演团队补助,间接活化场馆,也将表演艺术演出和教育活动带到偏远地区,包括离岛和花东。由地方文化节庆活动转变而来的地方艺文特色发展计划,经过几年摸索,在屏东、澎湖、台南等地方,都看到地域性传统文化特色和教育结合,达到广泛的保存和推广效果。民国九十九年开始的「华山艺术生活节」举办四届,其中包含的同业交流、市场拓展、观众培养等,为表演艺术与观众,都带来新的视野和可能;尤其国际连结,已经逐渐打开台湾表艺术艺术工作者和国际连接的管道。

以上计划,都出自文建会时期,但在组织转型过程中得到延续,并且也纳入未来文化部的计划中,提供表演艺术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

期许文化部  成为提出文化格局的舵手

二○一三年,在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未止争议、云门舞集欢庆四十岁的欣喜、屏风表演班在经营高点宣布解散的唏嘘、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修法可望成功的期待、新舞台死生未明的悬疑中结束。如何让服贸协定带来新市场而不是焦土竞争,如何让云门再有四十年、以及屏风可以再起,如何开创国家剧场经营的新模式,以及其他更多挑战:协助年轻艺术家创作、建立顺畅国际交流平台、改善小型团队经营困境、开创都市内中小型表演和排练空间、不稳定就业环境的艺术工作者保障等,在等待龙部长盘点完地下管线,和表演艺术社群通过对话,建立新政策。

台湾社会对文化部应有的期许,不是行政执行良好的机关,而是提出文化格局的舵手。面对未来挑战,文化部需要视野和魄力,不能只从盘点过去得到答案。文化政策必须有理念先行,但过去文建会「文化行政化」经验显示,理念必须落实在可被实践的计划中,才能产生效益。面对变化快速的世界,文化部必须回应台湾社会的文化发展需求,透过文化政策提出蓝图,号召民间共创新局。

剧场未来式广告图片
艺术家请回答-张擎佳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