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柔
永續顧問師
-
特別企畫 Feature V│Vehicle
低碳的交通工具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通勤、差旅交通,或者貨物的運輸,都高度仰賴各式陸、海、空交通運輸工具,然而以汽、柴油作為動力來源的交通工具所排出的排碳量卻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近四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氣汙染源之一。以2022年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數據來看,運輸部門的碳排量占全台13.45%,僅次於能源部門。如果人與貨物的移動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選擇比較低碳綠色的運具呢? 一般而言,步行或腳踏車當然是最低碳的通勤方式,其次是搭乘大眾運輸,倘若必須自駕車的話,電動車或電動機車,都比汽、柴油車更低碳。因此,各國政府都積極推動運具電動化及去碳化來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衝擊,我國交通部也規劃於2030年達成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完成電動小客車及機車100%市售率的目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H│History
「永續」概念的發展簡史
什麼是永續? 從英文來看,永續性Sustainability是由sustain+ability 組合而成,sustain意思是「支持某人或某事,使其能夠持續生活存在」,ability是指 「能力」,合在一起簡言之,就是「可持續的能力」,因此「永續性」,也常被稱為「可持續性」。 永續概念的發展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國際社會共同認知到現代化發展模式造成環境惡化,人類社會所仰賴的自然生態遭受損害,會中通過《斯德哥爾摩宣言》(Stockholm Declaration)強調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人權的健全發展都至關重要,須國際合作共同面對,會議的座右銘「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也成為現代環境運動的重要標語。 1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首次提出了將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育以及社會公平和包容三者結合起來,並將「永續發展」一詞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 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以「我們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為題,提出新永續發展典範,強調消除貧窮,促進永續、包容與公平的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改變不永續的消費生產模式,保護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On the Road to RIO+20, Stamatios Christopoulos, 2012 https://www.slideshare.net/undpeuropeandcis/united-nations-on-th
-
特別企畫 Feature I│Inventory
減碳第一步,從盤查碳排放開始
人為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所引起的氣候變遷已是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因此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國際間政府及民間單位開始積極減少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然而要進行減碳,就必須先從了解本身的碳排放量開始,就如同進行減重之前必須先量體重,了解脂肪分布,才能進一步設定減重目標與健身計畫。 國際間進行溫室氣體管理時,主要依據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ISO)於2018年公布的新版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標準及ISO 14067碳足跡標準來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ISO 14064-1是針對組織層級的溫室氣體量化與報告提供規範,一般稱為「碳盤查」。而ISO 14067則是以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技術來盤查組織的產品或服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般稱為「碳足跡」。若以劇團為例,「碳盤查」是計算劇團(組織)的總碳排量;而「碳足跡」則是計算一檔節目製作整個生命週期的總碳排量。 ISO 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介紹 ISO 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標準將組織營運相關的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之排放與移除分為6個類別,包含: 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 類別2:輸入能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類別3:運輸造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類別4:組織使用產品造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類別5:使用來自於組織之產品造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類別6: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其中類別1是組織邊界內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一定要量化;而類別2至類別6是屬於組織邊界外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組織應考量溫室氣體盤查的預期用途,建立鑑別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重大性的準則與流程,將鑑別為重大的間接排放源納入報告邊界,計算組織「整年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J│Journey
歐盟氣候倡議與文化政策巡禮
後疫情時代,全球表演藝術產業亟欲尋找新模式,讓表演藝術更具包容性與永續性,歐洲表演藝術產業更是掀起一連串討論,闡明表演藝術的價值與重要性,期望歐洲各國政府以實質政策與預算支持藝文產業永續發展,比利時列日劇院也向歐盟提出「劇場永續轉型計畫」並獲得補助支持,於是2022年STAGES永續劇場聯盟於亞維儂藝術節宣告成立,國家兩廳院也成為唯一受邀結盟的亞洲劇院。 STAGES之所以能夠取得歐盟的補助,是因為聯盟的行動目標符合歐盟氣候政策與氣候行動倡議,而政策走向影響預算的配置,因此為了幫助表演藝術界了解歐盟的政策趨勢、掌握資源,歐洲節慶協會(European Festivals Association,EFA)便與歐洲表演藝術雇主協會聯盟(Performing Arts Employers Associations League Europe,Pearle)合作,在2023年3月發表《給文化經理的終極食譜歐盟綠色政綱與表演藝術組織》(The Ultimate Cookbook For Cultural Managers-The EU Green Deal and Live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s),提供表團 「烹飪」永續製作的必要食材與食譜,包含如何應用與表演藝術相關的歐盟氣候政策措施與綠色資金,將環境永續融入表演藝術組織的日常活動中,一同為國際氣候目標做出貢獻,也為表演藝術產業的永續發展而行動。 歐盟氣候法與綠色政綱 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歐盟堪稱氣候行動的先驅。2019年歐盟為了因應全球氣候危機,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提出《綠色政綱》(The Green Deal),目標是要在2050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的大陸,並將此項目標正式寫入2021年生效的《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具體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至少55%,並動員法律、財稅、政策、市場等實行全面性的減碳策略與措施,推出「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套案」(Fit for 55 package)促使產業綠色轉型。 歐盟的文化政策的戰略框架<
-
特別企畫 Feature K│Keyman
綠色隊長 組織中的永續倡議者
歐美藝文產業在倡議永續時,為了打破組織部門隔閡,激發永續變革,常見的做法是對內徵求自願者擔任永續種子,協助推動永續,並發揮個人影響力,鼓勵更多人參與,這樣的角色在歐洲或英國常稱呼為「綠色衛士」(Green Champion);在美國則稱之為 「綠色隊長」(Green Captain),只要有意願,不論部門或職級,人人都可以成為組織中的綠色「要角」(Keyman)。通常一個團隊至少會有一名,也可邀請多名志願者組成「綠色團隊」(Green Team)。 這些人通常具備以下特質: ◎ 了解並關心永續議題◎ 對永續抱有熱情與信念◎ 落實永續行動◎ 樂於分享並擴大影響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E│ESG
以ESG永續概念 營造企業與表演藝術的雙贏
近年來,企業永續已成為全球企業治理的重要議題。企業除了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益,為公司追求最大的利潤之外,還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兼顧利害相關者的權益,改善員工、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重視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隨著永續意識抬頭,國內外政府及投資機構以法規要求及各項永續指標評比,使得企業必須重視ESG的實踐與績效,降低風險,提高企業聲譽與價值。 從藝文產業的角度,ESG看似與藝術無關,然而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及藝文團隊在尋求企業贊助合作時,開始會被企業主問到:「你們有做永續嗎?」、「提案內容沒有呼應到我們公司的ESG政策,可以納入規劃嗎?」,甚至有藝文機構或藝術家被企業要求配合簽署《供應商企業社會責任自評表》、《人權及環境永續條款承諾書》等,就連政府標案也在評選中將「企業社會責任(CSR)指標」納入評分項目。因此,藝文團隊和企業一樣,不得不好好思考如何因應這波ESG浪潮。 什麼是CSR? CSR 指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定義CSR為:「企業持續承諾遵守道德行為,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同時改善員工及其家庭以及當地社區和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 1950年代開始,企業對於社會及政治的影響日益深遠,企業自利與社會公益間的權衡開始被深入探討。美國教授A. B. Carroll於1979年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Carroll Pyramid of CSR)觀念,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企業社會責任架構,他將企業社會責任由下而上分成經濟、法律、倫理與慈善4個層次(見圖)。 之後隨著CSR概念的普及,企業開始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公開資訊讓利害關係人及社會大眾得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台灣則從2010年公布「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鼓勵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到2014年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的要求下,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成為上市櫃特定公司的強制性要求,並且逐步下修資本額門檻,擴大報告書編制對象,自2025年起,資本額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都須編製永續報告書。 <stron
-
特別企畫 Feature C│Carbon
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的元凶
溫室氣體如何造成溫室效應? 導致地球暖化的來源是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係指容易吸收太陽輻射,將太陽熱能保留在地球表面和大氣中對流層的氣體,就像幫地球蓋條棉被一樣,保留住熱能,調節地表溫度,讓地球形成較適合物種居住的環境。倘若沒有溫室氣體,太陽熱能會容易逸散到宇宙中,缺乏溫室效應,地球均溫推估會下降到攝氏零下18~20度,溫差變化劇烈,不利物種繁衍。(見圖1) 地球大氣中重要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H2O)、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氫氟氯碳化物類(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這些溫室氣體有些是環境中自然生成,有些是人為活動所產生。而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所管制的溫室氣體共有7種,包括上述所提及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及三氟化氮(NF3)。 一般常以「碳」排放來統稱「溫室氣體」排放,並非只單指二氧化碳,而是在計算溫室氣體排放時,為了統一單位方便呈現數據,會將所有不同種類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影響程度,都換算成相同當量的二氧化碳,就好像將銀行戶頭中不同幣值的外幣,如美元、英鎊透過匯率換算成等值的台幣。因此溫室氣體排放量統一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為單位來表示,口語簡稱為「碳」排放。 表1:溫室氣體種類、來源及GWP <table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width: 100%; height: 817px;
-
特別企畫 Feature D│Deadline
2050 淨零排放的終極日
「淨零排放Net Zero」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最重要的關鍵詞,而2050年就是實踐這個目標的期限。 「淨零排放」一詞源自於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了減少全球氣候變遷的風險與影響,《巴黎協定》內容規定締約國致力推動減碳政策,目標是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不超過工業革命前攝氏2度,最理想是控制在1.5度以內。然而根據202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最新報告指出,要實現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的目標,前提是2030年之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 為此,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50個國家宣示共同為2050淨零努力。2021年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也宣示台灣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2050淨零排放」正式成為台灣政策與立法目標。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早在2015年《巴黎協定》訂出在2100年前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C以內的目標前,英國倫敦市政府便在2008年提出《綠色劇場》計畫,邀集倫敦劇院採行更環保節能的措施來減少碳足跡,並承諾到2025年將倫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平減少60%。而英國文創產業最重要的永續變革推手Julies Bicycle更早在2006年成立,並在2008年發表全球第一本音樂產業的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自此綠色永續便逐漸在國際間發酵,不同藝文領域開始成立產業級的氣候倡議組織並展開跨國、跨產業的合作。直到2019年歐盟率先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英國在2021年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發布《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計畫,同年,全球發布2050淨零路徑,歐美各界從被疫情敲響的氣候危機警鐘掀起一波反思,探討劇場所面臨的環境面、社會面與經濟面永續議題,思考如何更永續、更共融地進行產業經濟活動。 在這波浪潮推動下,台灣也從2022年開始發酵藝術永續的討論與倡議行動,包括:國家兩廳院加入「STAGES永續劇場聯盟」、「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成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藝術永續國際論壇」、表演藝術聯盟推動台灣版《劇場綠皮書》計畫等。 剛開始大家討論「永續」時常會質疑「如果劇團無法永續發展,怎麼談永續?」但其實,「負責任」的發展就是永續發展,就是永續,只是「發展」二字往往被認為是「不永續」的,那是因為人類發展經濟沒有負起應負的責任,在社會面沒有負起雇主應負的責任給予員工應有的薪酬保障與勞動權利,忽視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環境,造成人才流失;環境面上沒有負起地球公民的責任,忽視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導致地球暖化氣候災難肆虐全球,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在此之下產業又何以永續發展? 「永續」不等於「環保」,1987年聯合國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國際藝文界推動永續目的不是成為地球的終極救星,因為達成淨零目標的終極負碳技術還在複雜的學門裡尋求解方中,而是如何從「負責任」的產業經濟活動開始,永續發展我們想要的未來。 為了讓讀者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快速汲取永續的觀念,了解國內外藝術永續的政策面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