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早在2015年《巴黎協定》訂出在2100年前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C以內的目標前,英國倫敦市政府便在2008年提出《綠色劇場》計畫,邀集倫敦劇院採行更環保節能的措施來減少碳足跡,並承諾到2025年將倫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平減少60%。而英國文創產業最重要的永續變革推手Julie’s Bicycle更早在2006年成立,並在2008年發表全球第一本音樂產業的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自此綠色永續便逐漸在國際間發酵,不同藝文領域開始成立產業級的氣候倡議組織並展開跨國、跨產業的合作。直到2019年歐盟率先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英國在2021年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發布《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計畫,同年,全球發布2050淨零路徑,歐美各界從被疫情敲響的氣候危機警鐘掀起一波反思,探討劇場所面臨的環境面、社會面與經濟面永續議題,思考如何更永續、更共融地進行產業經濟活動。

在這波浪潮推動下,台灣也從2022年開始發酵藝術永續的討論與倡議行動,包括:國家兩廳院加入「STAGES永續劇場聯盟」、「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成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藝術永續國際論壇」、表演藝術聯盟推動台灣版《劇場綠皮書》計畫等。

剛開始大家討論「永續」時常會質疑「如果劇團無法永續發展,怎麼談永續?」但其實,「負責任」的發展就是永續發展,就是永續,只是「發展」二字往往被認為是「不永續」的,那是因為人類發展經濟沒有負起應負的責任,在社會面沒有負起雇主應負的責任給予員工應有的薪酬保障與勞動權利,忽視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環境,造成人才流失;環境面上沒有負起地球公民的責任,忽視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導致地球暖化氣候災難肆虐全球,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在此之下產業又何以永續發展?

「永續」不等於「環保」,1987年聯合國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國際藝文界推動永續目的不是成為地球的終極救星,因為達成淨零目標的終極負碳技術還在複雜的學門裡尋求解方中,而是如何從「負責任」的產業經濟活動開始,永續發展我們想要的未來。

為了讓讀者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快速汲取永續的觀念,了解國內外藝術永續的政策面與實務面的重要進展,我們將藝術永續相關的重要概念與議題轉化成26個英文單字,透過街訪了解劇場參與者對永續議題的看法,並專訪國內實務案例,分享時尚展演、節慶活動、表團製作、道具布景服裝回收再利用及場館營運的永續創意解方,邀請大家一同加入永續戰隊。

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