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波疫情殺得表演藝術團隊措手不及
香港表演藝術工作者在2020年經歷了超過200天劇場關閉的日子,也嘗試在不同空間發揮劇場的可能性,利用線上資源和平台創造永續空間,亦讓海外交流在段時間維持著一定的發展。2021年香港的疫情受控,團隊和觀眾從演出取消和退票的陰霾下逐步走出,劇場又開始熱鬧起來,即使海外演出因為藝術家必須隔離而大量減少,但本地作品繼續上演,包括因疫情而延期的製作。
香港表演藝術工作者在2020年經歷了超過200天劇場關閉的日子,也嘗試在不同空間發揮劇場的可能性,利用線上資源和平台創造永續空間,亦讓海外交流在段時間維持著一定的發展。2021年香港的疫情受控,團隊和觀眾從演出取消和退票的陰霾下逐步走出,劇場又開始熱鬧起來,即使海外演出因為藝術家必須隔離而大量減少,但本地作品繼續上演,包括因疫情而延期的製作。
疫情爆發初期,各表演場地首當其衝,如何讓演出繼續以不同方式接觸觀眾,是表演藝術界各方探索的實驗。那段時間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場地陸續鬆綁,觀眾似乎又習慣了戴口罩看演出,進場觀賞演出似有回復「正常」的狀態。
Paprika Studio於8月演出的《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也需觀眾參與虛擬實境體驗,虛擬場域敘事與被消失的文明和城市相關,現場演出則從忽必烈和馬可.孛羅的一場西洋棋對弈開始。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也在去年推出「藝術紓困計畫2020」,共13個項目獲資助,自去年中起進行約1年的創作。
自去年初疫情爆發,香港的表演藝術團隊面對無法實體演出的困境,即展開線上展演的嘗試,光線上現場直播或錄播,或利用線上會議平台進行的表演製作接近200個。雖然在政府資源的挹注下,直播技術與網路硬體配套均有成長,但線上展演形式與美學是否有進一步探索?在抱持著權宜與臨時的觀望心態中,表演藝術工作者如何面對這樣的未來,值得持續觀察。
《理大圍城》在獲2020年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後,安排在「得獎電影巡禮」系列下放映,但卻在上映前3小時遭放映場地高先電影院以「受到過度關注,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為由喊停。
香港各大場地在第四波疫情爆發後已閉館超過2個月,就連在場內進行演出直播也不可,播放舊作與委約線上新作同步進行,對策劃人和藝術家來說,多少有點摸著石頭過河,票房和周邊經濟活動影響甚鉅。
香港疫情再起,又與演藝活動有關,社交舞的跳舞場所聚集成了爆疫源頭。但政府的防疫措施朝令夕改,一下要演出相關人員進行病毒檢測,又宣布轄下場地只能排練和進行網上直播,然後又宣布閉館直播也不能做,團隊的損失,誰來負責?
香港的現場表演陸續重啟,除了原本安排線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現場製作呈現,另有大型團隊探索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的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與香港話劇團。但將之前舊作的錄影搬到線上播出,其相應產生的版權問題也隨之浮現,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樂的授權範圍等。
每年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的盛會「文化領袖論壇」,今年於八月下旬舉行,在疫情期間舉行的論壇,今年以「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為主題,正好與因未能實體進行而以網上交流的方式呼應,而疫情下藝術的新走向也是不少問答環節圍繞的重心。內容多以個案和實踐分享為主,主題橫跨科技與數位平台,如何介入劇場設計、觀眾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內容豐富。
在生活的壓力、社會的動盪中,又面對因疫情再度緊繃而恐懼焦慮的生活,香港的民眾情緒都需要宣洩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鳴有感,在謝幕時有觀眾大喊口號;而企圖透過劇場讓參與者尋回生命力與自信的「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今年也持續舉辦,許多創作「與時代同行」,呼應當下社會現況,直面現實也直面人心。
雖然疫情趨緩,現場演出逐漸回溫,但在人們的恐懼與防疫距離的限制中,昔日表演藝術的共時感與現場性,短期內是回不去了。香港的團隊試圖從中找出新的進路,線上讀劇、直播演出紛紛出籠,就算無法賺回成本,也至少讓劇場人可以繼續創作與生活。但隨著團隊開拓演出直播的可能,數量亦愈來愈多,眾多演出同時爭奪觀眾的時間,量的飽和反而成為了最大的挑戰。而線上演出的美學實驗,也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劇場無法演出的當下,各劇團與藝術節都在探索其他表演的可能。如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五月時把原來兩小時的劇作《聽搖滾的北京猿人2021》變為五集每集約半小時的廣播劇,而《See you Zoom:一個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線上互動前傳)》以低成本沒預算的「貧窮」劇場方式,透過Zoom與觀眾進行參與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際隔離的情況下真誠同時真實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鳴的處境。
為了防堵疫情擴散,香港現在祭出了禁止四人以上在公眾地方聚集的「限聚令」,也使得表演藝術演出全面停擺,因應現況,有些製作轉換思維,以線上直播形式演出,或推出以一位觀眾為限的現場表演。而這類線上演出的未來可能性也是表演藝術圈中人的熱烈討論話題,如何以此形式仍能說好故事,仍能呈現表演者的身體,是更本質的問題。
去年的「反送中」運動,因為交通不便暫停服務,和場地閉館的安全考慮,讓表演團隊面對相當嚴峻的考驗,而現在的病毒疫情,更是雪上加霜,不止多個場館關閉、演出被迫取消,而平日兼課的演藝工作者也因學校停課頓失收入。連每年年初的藝術盛事香港藝術節也宣布全面取消,如何透過政策援助、讓表演藝術界度過嚴峻寒冬,正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翻譯經典西方戲劇,從純粹引入介紹到透過改編融會本土語境和文化,展示粵語主體性與認同,香港翻譯家陳鈞潤的貢獻可說極為重要,其翻譯劇作超過五十個,包含喜劇《嬉春酒店》、《女大不中留》等,都是中英劇團製作。可惜他於去年秋天離世,最近中英劇團推出他從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翻譯的《初見》,書寫五○年代華洋雜處的香港,突顯中英獨有的中西文藝背景。
香港反送中抗議運動持續延燒,更因港警強行攻入校園的暴力行動,讓對峙局面益發升高,此時許多大學畢業典禮已經取消,而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也紛紛以罷演、罷拍等行動,發出聲明表示即使「可能失去學位」亦要行動「迫使政府回應訴求」。但同時也見香港資深編舞家曹誠淵告別一手創辦的「城市當代舞蹈團」建立新團「風臨山海」,要求參與夥伴需認同中國,立場態度鮮明。
香港「反送中」抗爭迄今四個多月,街頭紛擾對峙、港鐵關閉車站或提早結束服務,都相當程度影響了藝文活動的進行,已有不少演出取消,也讓原已不佳的票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活動於十月舉行,多位開明派人士當選或連任,投票率 46.5%再創新高,不知是否與藝發局補加星期二投票有關,或是更強烈地反映選民對表達意願的訴求。
香港「反送中」行動自六月初迄今愈演愈烈,香港表演藝術界人士也沒有置身事外,透過相關的演出如《5月35日》、《我舞嘢講》對事件表達參與與關切。而當抗爭成為日常,創意也就被激發,為了聲援被警察誣指購買「鐳射槍」的學生,近千人響應呼籲用鐳射筆照向太空館外牆測試「起火」的可能性,即興上演了一幕另類的「幻彩詠香江」。
去年才迎來西九戲曲中心開幕的西九文化區,今年上半年就傳出了高層人事的變動,擔任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近十年的茹國烈不再續約,暫由來自美國的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署任(代理),但也顯露了本地相關人才青黃難接的隱憂。另香港管絃樂團的藝術策劃總監林丰則遭解雇,遭樂評人批「樂團成為主席的私人樂團」、輕視本地人才。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