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音樂才子方大同辭世,讓許多樂迷深感惋惜,網路上不少人去重溫他的訪問和音樂會。香港表演藝術界近月亦有幾位資深學者、創作者和技術專家辭世,也讓圈內人士唏噓不已。
香港資深音樂學者與樂評人劉靖之教授於2月初辭世,他除了是音樂研究者亦是翻譯學研究者,在1970年代就開始撰寫音樂評論,多年來筆耕不輟,硏究涵蓋音樂、文學和翻譯3個領域,主要著作包括《中國新音樂史論》、《劉靖之談樂》3輯、《歐遊樂記》、《林聲翕傳》等,並在中國多個音樂學院進行長期的學術交流。劉教授在2001年已響應香港中央圖書館發起的「文獻徵集行動」,將他個人收藏多年的珍貴書刊、文獻,贈予公共圖書館,成立了「劉靖之文庫」特藏。
一樣是2月份,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名譽顧問 、香港話劇團前舞台技術主管林菁先生辭世。他是在1989年加入香港話劇團參與劇場技術及舞台管理專業,在劇團服務超過30年,不單是劇團的元老級人馬,也為香港的劇場技術及舞台管理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並曾經在話劇團出版的書刊中接受訪問。
3月,著名作曲家陳能濟先生離世。印尼出生的他,在1989年初獲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邀請,擔任樂團職業化之後第一任駐團指揮;在台灣生活5年期間創作不斷,及後在1993年獲香港中樂團邀請,出任樂團助理音樂總監一職。在1970年代,陳能濟就曾協助香港中樂團由業餘發展至職業化,提倡「中樂交響化」的理念,他的作品數量甚豐,包括音樂劇《城寨風情》、《六朝愛傳奇》、大合唱《東方之珠禮讚》、音樂朗誦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舞劇《九天玄女》。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口述歷史及資料保存計劃」有關於陳能濟的訪談,在鄭學仁博士的努力下在今年上架,讓樂界朋友可以在透過網站了解他的創作歷程。
香港著名填詞人、有「詞聖」美稱的盧國沾則在日前於睡夢中辭世,他的作品包括《小李飛刀》、《天蠶變》、《人在旅途灑淚時》、《陸小鳳》等,都是香港電視劇一代觀眾的集體回憶。而曾經參與「香港舞蹈口述歷史(1950至70年代)」計畫的梁漱華女士,是中國和加拿大著名舞蹈編導家和教育家,也是加拿大舞蹈教師協會首位承認的中國舞教師,亦曾在香港留下足跡,主要是在電影電視方面。前人的路如何走來,如果能有系統地留下記錄,對後來者會是珍貴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