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婉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劇篇
沃土上繁花似錦 新劇種迎風盛開
台灣人本就愛看戲,以漢人移民為主的台灣社會,戲劇活動與農業社會的作息、以及婚喪喜慶等生命禮儀息息相關。日本時代,是台灣社會現代化的重要階段。隨著日人開辦起殖民地娛樂事業,台灣人的娛樂場所迅速擴增,「去戲院看戲」成了新興城市生活的新選項。而戲院與戲院之間、劇團與劇團之間競爭的結果,也促成了「歌仔戲」與「新劇」等新戲劇的誕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新劇的天才10問
從日本時代紅到二次大戰後的台灣「新劇」,到底是啥米款的戲劇呢? 台灣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新劇的呢? 「新劇運動」又是怎麼回事呢? 趁著新劇經典《閹雞》的重新搬演,本刊特邀研究新劇的專家石婉舜,帶大家來一趟時光之旅,一窺那個新劇很夯的年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1942年的小說到1943年的舞台
《閹雞》首部曲 映照時代與人性
就在日本結束對台統治的前兩年(1943),「厚生演劇研究會」在台北永樂座公演《閹雞(前篇)》、《高砂館》等劇,不僅得到當時殖民地觀眾的熱烈反應、博得台、日文化界與學界人士的高評,演出經過及其意義也在戰後傳頌不止,甚至衍生出殖民地最後的「抗日神話」。台灣社會自解嚴之後,該次公演的主打作品《閹雞(前篇)》,則不斷被大學人文科系與政府單位挑選來重新製作、上演,二○○八年八月,它更將以完整版為訴求,登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究竟一九四三年的《閹雞(前篇)》是一齣什麼樣的戲劇?我們有必要從戲劇的原型說起。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回眸
日本時代的「學藝會」活動
在沒有藝術教育的年代裡,校園中這種帶著娛樂性質的學藝會表演活動,悄悄地傳遞了新的、屬於近代的審美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十世紀表演藝術大事記 戲劇篇
黑色字體為表演藝術記事 綠色字體為政經科技大事 ~1909 西方 1905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8 人類首度飛行成功。 台灣 1895 清日馬關條約,清廷割讓台灣。 1897 專供日人集會娛樂用的「浪花座」開場。 1901 台灣總督府調查台灣主要劇種有「亂鳴(彈)、九甲、四評戲、白字戲、傀儡戲、布袋戲、車鼓戲、滑稽戲」等。 1909 供台人娛樂的「淡水戲館」落成。 中國 1866 「上海西人業餘劇團」成立並上演西洋戲劇。 1899 戊戌政變。 1905 汪優游成立「文友會」,使學生演劇從校園走向社會。 1907 春柳社在東京上演《黑奴籲天錄》。 1909 上海夏月潤兄弟改革舊戲園樣式,創立新舞台,成為早期話劇演出的重要場所。 1910~1919 西方 1918 包浩斯創校於德國。 台灣 ●藝旦曲、藝旦戲隨商業繁榮而在各都市城鎭興起。 ●本土劇種「歌仔戲」在「落地掃」與「車鼓戲」的基礎上逐步成形。 1911 日本新派劇代表人物川上音二郎率團來台公演。 1915 辜顯榮收購「淡水戲館」改稱「新舞台」,成為全台最重要的表演場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