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音樂巨人,讓我看到了……
對所有的古典音樂學習者來說,貝多芬龐然的身影無比巨大,但除了大家熟知的九大交響曲等經典創作、他以一生澎湃熱情灌注的藝術生涯,後輩作曲家又從他身上領悟到什麼?本刊邀請三位台灣作曲家董昭民、邱浩源與陳立立,為文分享他們從這位音樂巨人身上看到的跨時代精神
對所有的古典音樂學習者來說,貝多芬龐然的身影無比巨大,但除了大家熟知的九大交響曲等經典創作、他以一生澎湃熱情灌注的藝術生涯,後輩作曲家又從他身上領悟到什麼?本刊邀請三位台灣作曲家董昭民、邱浩源與陳立立,為文分享他們從這位音樂巨人身上看到的跨時代精神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之現代作曲大師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Kryzxtof Penderecki)於五月首度光臨台灣,親自指揮NSO演出他的作品。高齡七十五的潘德瑞茨基來台行程滿檔,本刊特地爭取到專訪機會,邀請台灣青年作曲家董昭民訪談大師,一談他的創作歷程與對當代音樂文化的看法。
萊許曾在一九七○年夏天遠赴非洲迦納,向當地的Ewe族學習打鼓,發現在Ewe的傳統擊樂重奏中,由數個不斷重複及不同長度的節奏模組在不同的拍點上一同演出,這種合奏效果和他先所前嘗試運用音樂相位偏移所造成的聲響效果非常相似。這次的學習之旅,萊許印證了自己的創作思考方式,他在磁帶音樂技術和非洲迦納音樂中,找到了連結。
現代音樂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十九世紀錄音技術的發明,改變了人類與聲音的關係;電子儀器的運用,讓音樂創作有了豐富的聲音素材,甚至出現了無須演奏者的音樂會。種種新穎的聲音想像,藉著科技的翅膀,帶領人們踏入一個超越生活經驗的聲響世界。
現代音樂巨擘之一、德籍阿根廷作曲大師卡蓋爾(Mauricio Kagel)於九月十八日辭世,享年七十六歲。不同於其他嚴肅音樂的創作者,卡蓋爾的創作總是充滿著幽默感,多媒材的演出方式,也給予觀眾超越音樂本身的聆賞經驗。本刊特邀曾隨卡蓋爾學習的台灣作曲家董昭民,以此文介紹這位當代大師的生平與創作特色。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之現代作曲大師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Kryzxtof Penderecki)於五月首度光臨台灣,親自指揮NSO演出他的作品。高齡七十五的潘德瑞茨基來台行程滿檔,本刊特地爭取到專訪機會,邀請台灣青年作曲家董昭民訪談大師,一談他的創作歷程與對當代音樂文化的看法。
作品發表會中的《原住民之祭》是李志純整場作品中最具個人風格特色的一首作品。利用台灣布農族在〈祈禱小米豐收歌〉的微分音唱法,發展出曲中婉延而神聖的旋律線條,並混合其他原住民音樂元素所開展創造的音樂圖像。纖細的絲竹樂器在此散發出深山密草的狂野氣息,古老的音樂文化釋放了它強大不息的再生能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