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欣恬

發表文章 3 篇
  • 藝術工作者的工作屬性特殊,不容易受到現有的勞動法規規範。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青壯年劇場人殞逝,藝術勞動權益受關注

    性質特殊難穩定 期待落實工作權保障

    今年有多位正值青壯年、屬於中堅世代的劇場工作者驟然離世,令人悲悼慨嘆之外,也引發藝術工作者的勞動權益討論,因為工作性質特殊,又多是接案性質,低薪、高工時、沒保障幾成常態,也造成人才容易流失、經驗累積傳承不易,久之絕對影響台灣藝術界的整體發展。在今年五月《文化基本法》通過後,其中一點「文化與藝術工作者之生存權及工作權,應予以保障」,終於為藝文工作者的勞權,邁出一步。

    文字|李欣恬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陳若玗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爵士鋼琴家

    陳若玗 野蠻與美麗,都是我

    從小在台灣長大、接受科班古典音樂教育、遠赴重洋在紐約就讀音樂名校這樣的人生,卻在碰上爵士樂後,轉了神奇的大彎陳若玗,這位在第一個在爵士樂國度發光發熱的台灣音樂家,在沉潛五年後發行了第四張專輯《野蠻的美麗》,自信大方地展現對爵士樂創作的想法,「我為什麼不能是一名在紐約演奏爵士樂的華人音樂家?我就是這樣的我,我可以狂野,也可以優雅。」

    文字|李欣恬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王榆鈞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中有戲 戲中生「樂」

    大學就讀戲劇系,王榆鈞並不以成為演員或導演為職志,但她把劇場的觀念納入音樂創作,以音樂的方式參與劇場,以音樂構成劇場畫面,「有許多朋友覺得我的音樂很有畫面感,雖然我無法真正看見他們眼中所見,但這也觸發了我對戲劇和音樂連結的想像。」長時間以音樂創作者的角色參與劇場,王榆鈞期望自己的音樂中也能有「戲」,進而讓戲中也有「音樂」。

    文字|李欣恬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