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最悠久的莫斯科大劇院,是全世界音響效果最好的劇場之一。(林蔭宇 提供)
莫斯科 藝術之旅/莫斯科

名聞遐邇的莫斯科戲劇廣場

莫斯科,一座悠久的戲劇歷史城市,衆多的劇院,衆多的傑出導演和演員,衆多的戲劇流派。耐心走覽一遍,別怕一串又一串的陌生譯名,你會每下愈驚,震詫於這個體龐枝繁的戲劇大機器的運作。

莫斯科,一座悠久的戲劇歷史城市,衆多的劇院,衆多的傑出導演和演員,衆多的戲劇流派。耐心走覽一遍,別怕一串又一串的陌生譯名,你會每下愈驚,震詫於這個體龐枝繁的戲劇大機器的運作。

在莫斯科市中心有一個名聞遐邇的戲劇廣場。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衣冠楚楚的人羣從四面八方熙熙攘攘地湧向廣場,湧向風格各別、異彩紛呈的衆多劇院。隨後,廣場逐漸靜寂下來,莫斯科又開始了一個令人心醉的戲劇之夜。

據莫斯科工人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資料,莫斯科共有五十所專業劇院、十座音樂廳和多時可達上百個的業餘或半專業實驗小劇場。但僅戲劇廣場和莫斯科內城便有二十餘座劇院,歷史悠久的著名劇院如莫斯科大劇院、莫斯科小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盡在其中。

大劇院:芭蕾舞劇和歌劇輪番上陣

在戲劇廣場的正中是引世矚目的莫斯科大劇院(戲劇廣場2號),創建於一七七六年三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在位於克里姆林宮──勃拉維茨基大門附近的伏隆佐夫公爵府第舉行了首次演出。一七八○年即在現址彼特洛夫基大街建築了劇院。一八○五年因火災被燬。一八二五年在原址重建,從此命名爲莫斯科大劇院。

莫斯科大劇院擁有俄羅斯和原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最優秀的芭蕾舞演員和歌劇演員,在節目單上總是芭蕾舞劇和歌劇輪換上演,著名歌劇有葛令卡的《爲沙皇獻身》(一八四二年首演),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奧尼金》(一八八一年首演)、《黑桃皇后》(一八九一年首演),穆索斯基的《包里斯.哥德諾夫》(一八八八年首演),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雪哈莎德》(一八九三年首演);著名芭蕾舞劇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一八七七年首演)、《睡美人》(一八九九年首演),葛拉祖諾夫的《萊蒙達》(一九○○年首演)。從本世紀五○年代後期莫斯科大劇院不僅演出古典芭蕾舞劇,並在不斷推出的新劇目中吸取、揉和了現代舞語彙,例如哈察都量的《斯巴達克》(一九五八年首演),比才的《卡門》(一九六七年首演),一九八○年大劇院根據契訶夫同名劇本創作了芭蕾舞劇《海鷗》。

莫斯科大劇院現任樂隊總指揮是阿.拉薩列夫,芭蕾舞總編導是尤.格里戈洛維奇。

莫斯科大劇院的觀衆廳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共有六層,底層中央是池座,六樓是環形樓座,底層兩邊和二樓至五樓全是包廂,還設有國家貴賓觀賞的專用包廂,共有二千一百五十個座位。無論坐在哪個角落,舞台上演員的歌唱、話語都傳送得淸晰悅耳,是全世界音響效果最好的劇場之一。另外,有些演出也時而在克里姆林宮議會大廳舉行。

莫斯科大劇院附設博物館,陳列美術設計的佈景草圖、模型和服裝,演出海報和節目單,以及劇院歷史文獻等。

小劇院:話劇演出形成獨特風格

在大劇院的東邊,並排著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話劇院之一──國立模範小劇院,通稱莫斯科小劇院(位於戲劇廣場1/6號)。今年,一九九四年將邁進一百七十周年。

小劇院因擁有一代又一代優秀演員史遷普金、莫恰洛夫、薩道夫斯基、葉爾莫洛娃、尤仁等而著稱於世,在格里鮑耶陀夫的《智慧的痛苦》(一八三一年),果戈里的《欽差大臣》(一八三六年)等劇目演出中形成了劇院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強調演員創作的高度熱情和情緒的飽滿,內心活動急遽、有強烈感染力,強調作品的人道主義內容和創作的目的性。小劇院的藝術成就對俄羅斯舞台藝術的發展有過重大影響,起過積極作用。

自一八五三年起,阿.尼.奧斯特洛夫斯基成爲小劇院的主要劇作家,劇院曾系統地上演他的劇目,所以小劇院有「奧斯特洛夫斯基之家」的榮譽,劇院門前矗有他的塑像。劇場內部鍍金繪彩,十分華麗,但比大劇院更精緻小巧些,共有一千零九十九個座位。在莫斯科大奧爾登克街六十九號設有分院。現任藝術總監是尤.米.索洛敏。

男人的MXAT:保留傳統的風格女人的MXAT:洋溢批判的激情

因它的創建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欽柯而名聞於世的莫斯科藝術劇院,建於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自創建伊始,劇院的生活就和契訶夫、高爾基及他們的作品緊緊聯在一起。

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七日首次演出《海鷗》獲得巨大成功。此後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直至一九九二年五月筆者在莫斯科藝術劇院還觀看了奧列格.葉伏莫夫(Oleg N. Yefremov)導演的《海鷗》(編註:同一導演及劇今年三月九至十二日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一代代導演根據時代意識和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對《海鷗》作出新的解釋、新的處理,這正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欽柯所主張的:繼承和發揚俄羅斯戲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反對思想意識僵化和追求外部效果,戲劇創作者應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明確的時代感,戲劇創作應是社會感受、生活感受和戲劇感受的綜合,應有構思的深度,獨創性和完美的舞台體現。

莫斯科藝術劇院的藝術成就對俄羅斯文化乃至世界戲劇都起了深遠影響,一九二二至一九二四年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作爲劇院院長、導演、主要演員率領劇院赴歐、美巡迴演出,震驚了世界劇壇,引起世界各國對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濃厚興趣。

莫斯科藝術劇院還演出了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櫻桃園》、《三姊妹》,高爾基的《底層》、《小市民》和托爾斯泰、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俄羅斯古典作家及布爾加科夫、萬比洛夫、沙特羅夫等當代作家的作品。

一九八七年因政治、經濟局勢變化的影響,莫斯科藝術劇院分裂爲以契訶夫命名的莫斯科藝術劇院和以高爾基命名的莫斯科藝術劇院。前者由葉伏莫夫任總導演,後者以T.B德勒尼娜爲藝術總監,老百姓謔稱爲男人的MXAT(莫斯科藝術劇院的縮寫,讀音「莫哈特」)和女人的MXAT。

以葉伏莫夫爲總導演的MXAT仍保留嚴肅、莊重、高雅、充滿詩意的老MXAT演出的傳統風格。另一所莫斯科藝術劇院十分突出的是在劇目上偏重選擇那些曾被當局鎭壓過、禁演過,爲受迫害者恢復名譽的戲,演出洋溢政治批判的激情。

以契訶夫命名的MXAT佔用了八○年代翻修的老劇場(位於藝術劇院胡同3號),建築質樸、沉着、厚重,有一千一百八十個座位;從邊門進去即登樓,樓上有約三百個座位的小劇場。以高爾基命名的MXAT(特維爾斯基林䕃道22號)是一九七二年建成的新劇場,外觀完全不同於老藝術劇院:高高的赭紅色磚牆,粗礪的巨石台階,一長排玻璃門,在八道橫貫全牆的水平牆牙上裝有四組錯落有致、組合高雅的燈羣,它們成爲劇院外觀牆面漂亮的裝飾。劇院內一樓是衣帽廳,二樓是陳列廳,三樓是休息廳,面積都很大。觀衆廳共一千三百五十座席。

MXAT在莫斯科維街三號另有一所分院,能容納一千二百五十個觀衆。

瑪雅可夫斯基劇院常搬演歷史題材

在戲劇廣場的西南方向赫爾岑大街十九號是瑪雅可夫斯基劇院。從地圖上看它彷彿離群索居,其實與國立戲劇學院、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毗鄰。八○年代中期,筆者在這個劇院進修一年半,每晨九時親睹舞台技師和工作人員來爲新戲搭景;十一時導演和演員們開始排新戲至下午三時;四時舞台技師們來拆景並搭好晚場演出的佈景;六時演員來化粧,七時多開演,約十時散場;演員卸粧未完,觀衆尙未完全走光,舞台上的景已拆得乾乾淨淨,爲明晨九時的搭景騰空了舞台……

劇院創建於一九二二年,由梅耶荷德領導,他的學生巴巴諾夫.奧赫洛甫科夫任總導演。一九五四年以瑪雅可夫斯基命名劇院。

劇院二樓的弧形休息廊陳列不少保留劇目的舞台模型,從這些模型可以看出現任總導演安.阿.岡恰洛夫繼承了梅耶荷德和奧赫洛甫科夫的美學追求:注重發掘戲劇作品的哲理性,追求舞台處理的假定性,並有意識地借鑑中國、日本傳統戲劇的某些表現手法。他的導演風格嚴謹、深沉、凝重,他的戲多是歷史題材(包括衛國戰爭題材),演出顯示了這位年屆八十的老藝術家對歷史到現實的深邃洞察力和警世醒世的使命感。

劇院歷來的著名劇目有法捷耶夫的《靑年近衛軍》、瓦斯塞爾芒的《從拉芒恰來的人》、阿爾布佐夫的《老式喜劇》、布爾加科夫的《奔走》、拉欽斯基的《湼隆和塞湼卡的戲劇生涯》等。

塔甘卡劇院在鐵三脚支架上的探索精神

在莫斯科城區的東南方,外圍環形路上眞有一所離羣索居的劇院,它就是位於契卡洛夫街七十六號的塔甘卡話劇喜劇院。由於佔據了兩街相交的三角地,因此外形奇特,像是幾個不成方形的大盒子相疊或互套在一起。

劇院成立於一九四六年,原名莫斯科話劇喜劇院。一九六四年史楚金戲劇學校一批畢業生加入劇院,尤其即席自編自彈自唱的詩人、歌手、演員維索茨基的加入,使劇院的演出深受觀衆鍾愛;尤.彼.留比莫夫出任總導演使劇院以革新精神贏得社會聲譽;自此更名爲塔甘卡話劇喜劇院。

無論外國人或當地人都以一睹塔甘卡劇院的演出爲快:在《震撼世界的十天》(根據美國記者里德Reed.John的報導文學改編)裡,那令人目不暇接的結構主義場面處理;《這裡黎明靜悄悄》中,七塊長板魔術般地巧妙運用;《伽俐略傳》結尾時手拿轉動著的地球儀橫穿舞台的小學生隊伍……膾炙人口的演出還有《大師與瑪格麗特》(根據布爾加科夫同名小說改編)、《母親》(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罪與罰》(根據杜思妥也夫斯基同名小說改編)等劇目。演出都充分顯示出留比莫夫的風格:把對生活和歷史的深刻思考,熱愛人民和祖國的激情,與無止境地發揮舞台假定性的巨大魔力,滿溢活力的舞台演出形式,相互滲透、交融,完完全全地融合在每一個活生生的戲劇場景裡。

「塔甘卡」是音譯,若意譯即「在鐵三脚支架上」,筆者以爲這正體現了劇院的探索精神,不怕失敗的勇敢精神,和求勝的奮進精神。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從莫斯科來的消息是塔甘卡劇院瀕臨關閉──國家的變化必然影響到社會上層建築文化領域的變化,必將波及到劇院的人與事。

列寧共靑團劇院高票價販賣政治熱點題材

社會制度的變化引起商品化大潮漫溢,衝擊著俄羅斯的每個角落。在戲劇界如魚得水、游刃有餘的是瑪.阿.扎哈羅夫領導的莫斯科列寧共靑團劇院。

劇院創建於一九二七年,原稱中央勞動靑年劇院。它的特點之一是劇院要職多由年輕人擔任,這使劇院的演出朝氣蓬勃、富於活力,深受靑年觀衆歡迎。八年前,一齣《良心的專政》(作者米.沙特羅夫,一九八六年二月首演)使劇院和總導演扎哈羅夫轟動原蘇聯劇壇,它抓住了支持戈巴契夫的政治熱點,貫串情節是「審判列寧」,這對人們當時的政治思維無疑極具挑戰性,觀衆爭搶一睹爲快。一九九二年莫斯科各劇院票價還停留在二至五盧布時,共靑團劇院票價已達三十盧布,黑市票可達一百盧布(當時盧布與美元的滙率爲150:1),這對當時的莫斯科市民來說屬高票價高消費,但靑年人依然蜂擁而至。

吸引觀衆的劇目有《對亡靈的祈禱》(戈.高林)、《尤諾那與阿沃司》(根據阿.沃茲涅塞斯基的長詩《阿沃司》改編)等。現任總導演扎哈羅夫熟諳各個文化層面觀衆的審美需求和文化心理,面對戲劇低谷,不耽於徘徊、哀嘆、空談,勇於付諸行動,一方面他善於攫取立足於歷史、立足於政治的熱點題材,使其具有較高品位而不流於低俗無聊。另一方面他敢於大膽創新,對劇院一九三三年首演的保留劇目《樂觀的悲劇》(弗.維.維什涅夫斯基),對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經典作品的傳統演出,他都作了全新解釋、全新處理,追求一種現實和歷史、眞實和幻覺交錯對位、撲朔迷離的時空處理,並適應年輕人喜好,追求載歌載舞的話劇演出樣式,講究多媒體的綜合演出。

自一九二七年始,劇院便在原址:契訶夫街六號。但劇院更願沿用舊街名,自稱「在小德米特洛夫卡街上的房子」。它位於著名的普希金廣場的一側,正對全莫斯科最大的「俄羅斯」電影院的北牆。劇場觀衆廳有八百一十個座位。

瓦赫坦戈夫劇院演出《杜蘭朶公主》逾一甲子

在莫斯科的著名劇院還有瓦赫坦戈夫劇院,創建於一九二一年十一月,當時是莫斯科藝術劇院第三實驗硏究所。一九二二年劇院領導者葉.巴.瓦赫坦戈夫導演的《杜蘭朶公主》別開生面,一種嶄新的導演手法對俄羅斯戲劇的舞台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據資料記載,至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三日,《杜蘭朶公主》一共演出了二千一百一十六場。一九九二年筆者赴莫城時有幸觀看了爲《杜》劇七十周年舉辦的紀念演出。這表明《杜》劇作爲瓦赫坦戈夫劇院的保留劇目從未中斷上演。

瓦赫坦戈夫劇院位於阿爾巴特步行街二十六號,觀衆廳能容納一千餘人。現任藝術總監是米.烏里揚諾夫。

創建於一九二三年的莫斯科市蘇維埃劇院位於大薩德瓦雅街十六號。大觀衆廳有一千一百七十九座位。樓上另有小劇場,座位臨時搭置,經常上演探索性劇目,一九九二年筆者在此觀看了彼.法緬科導演的荒誕劇《卡里古拉》(卡繆原作)。現任總導演是奧.豪姆斯基。

一九九四年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欽柯音樂劇院將慶祝七十五歲生日。它位於普希金街十七號。著名劇目有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奧尼金》、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春宵》等。

位於眞正市中心的、與「外國旅遊者」大賓館相鄰的劇院是葉爾莫洛娃劇院(高爾基大街5號)。由著名藝術家尼.巴.赫梅廖夫於一九三二年創辦,原是戲劇實驗培訓所,一九三七年更名爲葉爾莫洛娃劇院。上演俄羅斯的、外國的、古典的、現代的各類劇目。現任總導演是瓦.弗金。

四輪馬車、坦克開上中央蘇軍劇院舞台

莫斯科城區外圍環形路的北邊,在一片綠蔭中有一座迎面矗立十八根白色高柱的宏偉建築物,它就是公社廣場二號──中央蘇軍劇院。創建於一九二九年,著名導演、人民藝術家尤.阿.扎瓦茨基和阿.德.波波夫都曾擔任劇院的藝術總監、總導演。現任總導演是葉.海費茨。

它的舞台令一切從事導演專業和舞台美術專業的人嘆羨不已:旣高又大且深,有大、小兩個不同圓心的轉台,小轉台可沿著大轉台的內緣轉動,還設有前後方向的推拉台裝置。筆者曾在此看《茶花女》演出,女主角瑪格麗特駕著眞的四輪馬車出場,男主角阿芒騎白馬上場,據說眞的坦克車曾開上舞台──在這樣設備裝置齊全的舞台上可以演出多少撼人心魄的戲劇呀!

大薩德瓦雅街十八號,緊挨著市蘇維埃劇院的是莫斯科諷刺劇院。創建於一九二四年,著名演出有瑪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蟲》,果戈里的《欽差大臣》等。現任藝術總監是瓦.普普契訶。

在特維爾斯基林蔭道二十三號,與以高爾基命名的莫斯科藝術劇院隔街相望的是普希金話劇院。創建於一九五○年,劇院二樓的走廊裝飾有古老的雕塑物,人們稱它爲「普希金廳」。觀衆廳有一千零二個座位。現任總導演是尤.依.葉廖敏。

在著名的普希金廣場附近、「明斯克」旅館的對面是莫斯科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院。一九四○年時它還是一座歌劇話劇院,一九四八年改爲現稱。位於高爾基大街二十三號。現任總導演是羅芒.考扎克。

順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劇院向北走約一百米,往左一拐就是薩道夫斯基胡同,那裡的十號建築物是莫斯科靑年觀衆劇院。一九八七年以象徵主義手法首演布爾加科夫的《狗心》,震動了整個莫斯科戲劇界,導演是雅諾夫斯卡。現任總導演是依.拉庇杜斯。

當代作家的新作品輪流上果戈里劇院的舞台

在國家通訊社塔斯社的對面有一條小勃勞納街,一進街口就能看見二號建築物──小勃勞納話劇院。於一九四六年開創,曾演出過奧斯特洛夫斯基、契訶夫和當代劇作家的作品,一九八五年演出根據康.西蒙諾夫小說改編的《軍人不是天生的》。總導演是葉.拉扎廖夫。

走出杜爾蓋涅夫斯卡雅地鐵站就能看到格里鮑耶陀夫的塑像,在他身後約二、三百米的左側是莫斯科現代人劇院,那是契斯道普魯德林蔭道十九號a。它的歷史較短,由奧列格.葉伏莫夫於一九五四年發起成立,一九五七年開始演出。現任總導演是伽.伏契克。

在庫爾斯卡雅地鐵站下車,得走很長很長的地下甬道,剛一走上街面,紅黑相間的「果戈里劇院」大字就在遠處向你微笑,那是卡扎考夫街八號a。一九二九年劇院的導演們宣稱自己的劇院是「流動的」劇院,一九三八年曾稱中央流動劇院,它一貫扶持具有現實意義的題材和有尖銳主題的劇本,「流動」即指當代作家的新作品可以輪流在舞台上得到第一次體現。現任總導演是伊.雅辛。

中央木偶劇院的木偶鐘,每天正午耍小把戲帶來無窮歡樂

俄羅斯社會各界對兒童美育敎育十分重視,僅莫斯科就有中央兒童劇院(位於戲劇廣場2/7號)、莫斯科靑年觀衆劇院(前述)、莫斯科國立兒童音樂劇院(維爾納茨基大街5號)、中央木偶劇院(薩道夫—薩瑪杰契納雅街3號)、莫斯科木偶劇院(斯巴達克斯基街26號)、杜洛夫馬戲劇院(杜洛夫街4號)、莫斯科國立雜技劇院(列寧山上,維爾納德斯基大街7號)。

中央木偶劇院門外的木偶鐘成了莫斯科一景,鐘頂上昻首挺立一隻金雄鷄,快到中午十二點時,它就轉過身子,撲翅啼鳴三聲,因它的召喚,它脚下圍繞圓形鐘面的十二個小門就依次打開,每個小門前出現一個動物木偶或鳥偶。十二個小門全打開時,時針正指十二點,垂掛在鐘邊的銅鈴便紛紛響起來,同時傳出悅耳動聽的俄羅斯民間音樂,木偶隨之舞動。在第十二響鐘聲後,木偶又一個個退回小屋,小門隨即關上。每到中午,劇院門前觀看的人羣摩肩接踵,尤以孩子爲多,一代又一代兒童都喜愛這座由著名演員奧布拉茲佐夫於一九三一年創辦的、給他們帶來無窮歡樂的劇院。

國立兒童音樂劇院除了有大(一千二百個座位)、小(三百二十個座位)兩個劇場外,在大而多的休息廳裡還有水族館、圓形巨高的大鳥籠、各色花簇草叢,孩子們可以在這裡看到並學會辨認動物、飛禽和植物。還有遊藝室、音樂室、圖畫室、木偶劇場。孩子們可以自行畫畫、彈琴、唱歌、演木偶戲。有一間帕列赫壁畫廳,四周全是取材自文學名著的巨幅繪畫,如普希金的《魯斯蘭和柳德米拉》、民間故事《寶石花》等,劇院敎導員先彈一段鋼琴,請圍觀的孩子回答這段音樂和哪幅壁畫有關,然後請孩子們講述這幅畫的故事,最後敎導員再演奏一曲完整的音樂。筆者在現場觀看的那一次,孩子們競相擧手回答,踴躍興奮極了,他們獲得了文學知識、欣賞了音樂、鍛練了語言表述能力。這正是國立兒童音樂劇院一九七九年創辦的宗旨,也是它的創建人、著名導演納.薩茨所期望的:把劇院辦成集演出欣賞、藝術敎育、自由遊戲爲一體的陶冶兒童高尙情操的場所。

莫斯科所有劇院內部都有下列設施:衣帽廳、小吃部、吸煙專用場所、陳列室,祇是大小不同。各個劇院都在說明書上註明:遲到者請在幕間休息時入場。因此演出過程中場內極其安靜,觀衆都能自覺保持安靜並自覺互相監督。

九○年代大紅大紫的洛曼.維克丘克劇院

近年來,莫斯科出現了一些新的戲劇團體,如莫斯科葉爾莫洛娃國際戲劇中心、新諷刺劇院、洛曼.維克丘克劇院等。衆多的實驗劇團不斷地優勝劣汰,有的已成爲專業性劇團,如塔巴科夫領導的實驗劇團、「西南角」實驗劇團、「尼基茨門旁」實驗劇團等。

値得一書的是洛曼.維克丘克劇院於九○年代初在莫斯科大紅大紫了一番。維克丘克原是前列寧格勒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八○年代後期到莫斯科任客座導演,他把昔日嚴格的思想控制下噤若寒蟬、今天年輕人趨之若鶩的西方某些觀念、某些審美外在形式,貼切地用在自己的舞台演出中,他以往昔視作頹廢藝術的現代派劇目、以演出中隱晦的象徵、以強烈的重金屬音樂、以表現力極強的現代舞的形體動作吸引了大批靑年觀衆。他的代表作有《蝴蝶君》(美、黃哲倫)、《女僕》(法,讓奈J. Genet)。儘管俄羅斯戲劇評論界對他頗多微詞,但不得不承認他是九○年代初値得注目和硏究的導演。

莫斯科確實是座文化城市,具有悠久的戲劇歷史的城市。衆多的劇院、衆多傑出的導演、衆多優秀的演員。這裡旣孕育出重體驗的寫實主義流派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又出現了「把戲劇引向它的假定性本質」的表現派的梅耶荷德戲劇主張,還產生了綜合兩種戲劇流派的強調戲劇處理的形式與手法的瓦赫坦戈夫的「幻想現實主義」。越接近當代,俄羅斯戲劇界對各戲劇流派就越能進行歷史的客觀的再評價,各種流派不再拘囿於孤流獨川,各種風格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今天的戲劇沒有統一的規範,可供選擇的範圍是如此之大,對任何一種形式都沒有禁忌,莫斯科的各個劇院在繼承、革新、綜合、融滙的基礎上,又發展、形成各自的新的藝術特色。

(本文全部圖片均由作者林䕃宇攝影及提供)

文字|林䕃宇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導演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