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G 藝術中心。(截自LG 藝術中心官方網站)
焦點專題 Focus 解密韓流!探索韓國古典音樂人才崛起之路 解密二:教育篇

韓國如何養成全球音樂人才?揭開英才教育體系下的榮光與陰影

在韓國的一般學制中,自小學至高中,音樂皆為必修的藝能科目。針對具備特殊音樂才能的學生,則另設有專業升學途徑,並依專業方向大致劃分為國樂、西樂與實用音樂領域。學生可透過術科考試進入各級藝術專門學校接受系統訓練,包括藝術初中(如國立國樂中學、藝苑中學、仙和藝術中學、桂園藝術中學)、藝術高中(如國立國樂高中、首爾藝術高中、首爾公演藝術高中、釜山藝術高中),以及藝術大學(如韓國藝術綜合學校、首爾藝術大學、秋溪藝術大學、東亞放送藝術大學),或設有音樂相關學院的一般綜合大學(如首爾大學、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中央大學)等,繼續高等教育。

對於立志在國內完成高等音樂學業的學生而言,考取頂尖藝術大學或音樂學院可說是最終目標。韓國補習文化盛行,根據近年《教育統計年報》數據,全國專為藝術類升學設立的合法補習機構(涵蓋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音樂及美術領域)多達兩萬餘家。加上一對一家教、大師班與各類短期訓練營等輔導活動,反映出私人音樂教育已發展為一條龐大的產業鏈。

此外,作為國立藝術資優生教育機構,「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自設立以來便以培養學生進軍世界舞台為目標,參考茱莉亞音樂學院預備學校(The Juilliard School Pre-College)的課程架構,並結合韓國本土教育體制與學生特性,打造出符合國情的訓練模式。該院專門遴選小學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之間、具有高度潛力的學生,在平日學校放學後、週末及寒暑假提供包括基礎理論、一對一主修指導、外語先修等全額免費專業訓練資源。這裡不僅是康珠美(Clara-Jumi Kang)、韓在民(Jaemin Han)等多位國際知名青年音樂家的養成搖籃,也被視為韓國音樂教育體系中最具戰略性與前瞻性的制度之一。

同時,隸屬於文化體育觀光部管轄的「藝術殿堂」(Seoul Arts Center)也設有「音樂英才學院」,除理論與術科專業課程外,更充分活用其展演空間,強化學生的舞台實戰經驗,致力於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演奏家。前面提到的鋼琴家趙成珍、任奫燦和小提琴家梁仁模皆出身於該學院。

首爾市、釜山市與仁川廣域市等地方政府的教育廳也陸續開辦音樂英才課程,共同參與藝術人才的培育。以首爾市政府為例,今年便與建國大學、淑明女子大學合作,選拔 162 名來自中低收入家庭、具有音樂潛質的中小學生,進行為期8個月的平日課程與暑期集訓,擴大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機會的可及性。

樂天音樂廳。(截自樂天集團官方網站)

民間企業的贊助支持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韓國因快速經濟成長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政界與商界逐漸形成共識,如同歐美等文化與產業高度結合的先進國家,為了提升國際形象,藝文產業發展勢在必行,企業也應承擔起促進經濟與文化並進的社會責任。在此背景下,由全國經濟人聯合會(FKI)等五大經商團體共同發起的「韓國公益協會」(Korea Mecenat Association)於 1994 年正式成立。該協會目前擁有超過 200 家企業會員,並與文化體育觀光部及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ARKO)合作,共同經營「藝術贊助媒合基金」,每年亦定期發布《企業文化藝術贊助現況調查》統計資料。

根據該協會最新統計,過去10年間,韓國企業每年對藝文事業的平均贊助金額約為 2,000 億韓元(約新台幣 50 億元)。其中,2023 年達到 2,088 億韓元(約新台幣 52.2 億元),為史上最高。在整體贊助結構中,以美術館、展演空間等基礎建設占比最高(57.7%),包含交響樂團、歌劇團、合唱團、音樂節等古典音樂育成事業則位居第三(8.4%)。所有企業會員中,三星集團所成立的「三星文化基金會」(Samsung Foundation of Culture)對藝文事業的贊助金額最高。

三星文化基金會自 1965 年起推動藝文事業發展,近年與音樂相關的贊助計畫主要涵蓋三大方向。首先,「三星音樂獎助計畫」(Samsung Music Fellowship)自 1997 年啟動,旨在協助青年絃樂演奏家專注於國際發展。基金會將典藏的7把世界級名琴無償出借予7組音樂家使用。近年受惠於該計畫的音樂家包括金本索里、韓在民,以及世宗獨奏家合奏團(Sejong Soloists)等人。

在技術培訓方面,三星文化基金會自 2017 年起與韓國鋼琴調音師協會合作開設「調音大師班」,首批選派 30 名國內調音師赴史坦威(Steinway)、山葉(Yamaha)、河合(Kawai)等知名鋼琴品牌總部研修,返國後陸續舉辦研討會,並製作教學影片於 YouTube 頻道公開。2022 年,基金會進一步開設鋼琴調音進階課程,持續強化國內技術人力的培育。

針對新生代藝術人才的支持,三星文化基金會與韓國公益協會合作推動「Arts & Business」計畫,與文化藝術團體建立一對一長期夥伴關係,為缺乏營運基礎的團體提供創作與演出機會。此外,基金會於 2024 年新設一座以音樂為核心的複合文化空間「Sound S」,設有 50 席座位,可舉辦古典音樂、國樂、爵士樂等小型展演、講座與錄音活動,並預計於今年內推出新的贊助計畫,為新進藝術家提供免費練習室與錄音室使用。

相較於三星文化基金會將展演空間建置聚焦於小型場館,主要提供給新進藝術家使用,錦湖文化基金會(Kumho Cultural Foundation)則在延世大學校區內興建並營運擁有 390 席座位的「錦湖藝術廳」(Kumho Art Hall),以中型音樂廳形式提供穩定的表演平台。LG 蓮庵文化基金會(LG Yonam Culture Foundation)聘請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打造 1,335 個觀眾席、兼具空間美學與多功能性的「LG 藝術中心」(LG Art Center),成為首都圈代表性藝文空間之一。樂天文化基金會(LOTTE Foundation for Arts)則斥資打造專為古典音樂演出設計、設有 2,036 個座席的「樂天音樂廳」(LOTTE Concert Hall),該場館音響設計由國際知名的「永田音響」(Nagata Acoustics)操刀,館內配置由奧地利老字號的「里格爾管風琴公司」(Rieger Orgelbau)製造,擁有 4,958 根琴管的大型管風琴,卓越的音響表現使樂天音樂廳迅速躋身亞洲頂級音樂場館之列。隨著高規格場館相繼啟用,不僅使首爾成為國際知名音樂家與樂團巡演的重要據點,增加國內觀眾就近欣賞頂尖音樂演出的機會,進一步促進國際間面對面的深度音樂交流,更吸引來自鄰近國家的樂迷前往朝聖,間接帶動觀光產業的發展與收益。

多家企業也透過實際資金補助支持優秀音樂人才的發展。例如現代汽車鄭夢九基金會(Hyundai Motor Chung Mong-Koo Foundation)提供包括學費補助、學習津貼、參加國際音樂大賽的經費支援及得獎者的額外獎金,並補助海外演出等相關音樂活動。KT&G 獎學基金會(KT&G Scholarhsip Foundation)設有「國際藝術家後續贊助專案」,鼓勵已在國際間獲得專業認可的藝術人才持續精進實力;CJ 文化基金會(CJ Cultural Foundation)則聚焦於流行音樂領域的人才培育,針對非國樂與非古典音樂領域的音樂工作者,補助赴美攻讀一般音樂研究所或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3年學費與生活費,支持流行音樂創作者及演奏者的成長。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樂天音樂廳。(截自樂天集團官方網站)

才華夢想與菁英教育陰暗面

1987 年,真光集團(Charm Vit Group)會長李大鳳(Dae-Bong Lee,1941-2024)在紐約出差期間,接到秘書來電,得知就讀首爾藝術高中聲樂科一年級的小兒子,在校內因實力出眾而遭學長嫉妒霸凌,再度被毆打重傷,最終因心臟麻痺不治。事發後,首爾藝術高中的學生們自發集資,在校內設立紀念碑悼念亡者;而李大鳳卻在強忍喪子之痛下,展現出極大的寬容,不僅選擇原諒,甚至親自向檢察官求情釋放加害學生。

小兒子離世的翌年,李大鳳以其子之名創立「李大雄音樂獎學會」,至今已資助超過3萬名學生追尋音樂夢想。2010 年,他更陸續收購當時面臨破產與廢校危機的首爾藝術高中和藝苑中學,使兩校得以持續辦學。李大鳳曾於訪談中表示:「首爾藝術高中是錄取首爾大學音樂系學生人數最多的學校。如果這所學校消失,我兒子夢想成為的『活躍於世界舞台的韓國藝術家』也將無從出現!」他的作為,不僅是為了延續兒子的未竟之夢,也是對韓國音樂教育的強力支持與無私奉獻。

遺憾的是,自李大雄事件發生後,近40年間,韓國校園暴力事件依舊層出不窮。根據校園暴力報案專線與警察廳受理的統計資料,近五年內,韓國國內中小學的校園暴力案件總數高達 23 萬件。教育部最新調查顯示,在各項加害動機中,「為了紓解學業壓力」的暴力行為排名第二,其中高中生的比例最高(9.5%),且有超過四成的高中生自述有憂鬱傾向。

校園霸凌的對象不僅限於學生之間,許多教師也飽受來自家長的脅迫與不當投訴之苦,例如在非上班時間被以私人電話聯繫發洩怨氣,或提出超出教師職責範疇的要求;而當學校依規定針對具暴力傾向的學生進行輔導時,家長卻反控校方與教師「管教過當」。在成績至上和名校掛帥的高壓升學環境下,學生和家長都不惜利用手段競逐有限的資源,終致上萬名教師上街頭發起罷課行動,要求在教學專業領域獲得應有的尊重與保障。

真光集團會長李大鳳於其子李大雄紀念碑前留影。(截自真光集團官方網站)

而在資優教育體制內的學生,其所背負的壓力恐怕更是一般人難以想像。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為集中資源在真正的「英才」身上,每年定期對學生進行資質評估,未通過者即須離校。因此,能夠在國際舞台上長期活躍的韓國音樂家,不僅技藝過人,也多半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

極少數得以脫穎而出的菁英背後,還有數不清仍懷抱熱情的音樂工作者在努力爭取生機。這些人當中,有不少選擇透過教師甄試,進入收入相對穩定的藝術學校或補習班任教;雖然他們的角色從受教者轉換為施教者,但面對繁重的工作量、升學業績、來自學生和家長的情緒勒索,久而久之,成為許多教師身心失衡的主因。

當企業、政府與個人攜手打造出一條通往世界舞台的音樂之路,韓國的音樂教育體系確實培養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音樂人才。但在榮光背後,層層競爭與壓力所帶來的副作用亦不容忽視。在這條路上,誰能真正實現夢想,又有多少人在途中被悄然犧牲?這些未解的難題,或許正是下一階段反思與改革的起點。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21 ~ 2025/08/21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