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拉蒂改革器(左營高中舞蹈班組長周素玲 提供)
新舞觀 新舞觀

形意相融的身體醫療科學

「身心學」簡介

身心學的發展始於十九世紀末,源自於對於人體自然動作的觀察及體驗, 而提出不同的動作教育觀點,或是為了解決個人身心上所遇見的問題,而重新探索自我身體,至今已形成許多派別身心技巧。

身心學的發展始於十九世紀末,源自於對於人體自然動作的觀察及體驗, 而提出不同的動作教育觀點,或是為了解決個人身心上所遇見的問題,而重新探索自我身體,至今已形成許多派別身心技巧。

「身心學」(Somatics)是目前歐美國家的舞蹈研究(Dance Research)裡,極為風行的「舞蹈科學」(Dance Science)的範疇之一。筆者曾參與多次研討會,並追隨國內身心學博士劉美珠涉獵了許多身體療法的理論知識與技巧,包括:波拉蒂技巧(編按:本刊舊譯為皮亞蒂)、操體技巧、亞歷山大技巧、身心平衡技巧、拉邦──巴特妮芙動作分析、身心整合、肢體開發、靜坐等課程,親身經驗過身心學所強調的身心合一、內在的自我體察(experienced from within)、開發覺知(awareness)的主張,其影響不只在舞蹈上,更深及生活的各個層面,亦再度對自己的舞蹈教學、舞蹈編創、學術研究與待人處世,有重新體認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自己重新省思人體動作與身心之間的關係。

本文將以身心學的源流出發,針對目前應用在舞者訓練中的身心技巧(somatic approaches)作一初步介紹,提供給專業舞者和從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

身心學在歐美國家的發展始於十九世紀末,基本上是源自於個人對於身體自然動作的觀察及體驗,而提出不同的動作教育觀點,或是為了解決個人身心上所遇見的問題,而重新探索自我身體,所逐漸形成許多派別身心技巧(早期稱為「身體療法」body therapy或「身體工作」body work)。

到了一九五〇到六〇年代之間,一些身心學者受到東方思潮及傳統身心療法的影響,將東方哲學思想裡強調天人合一、身心靈一體的觀念以及包括經絡、針灸、推拿、指壓、氣功、太極拳、合氣道、瑜珈等健身方法,融合在其方法技巧中,並深遠地影響了至今西方身心學的發展。直至一九七六年,湯瑪斯.漢納(Tomas Hanna)才以”Somatics”命名統稱之。

簡而言之,身心學是強調由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觀察自己,透過身心技巧的學習,經驗身體的現象以及體會不同的身體動作,讓人們傾聽身體所發出的訊息,檢視自己的動作模式、身體結構和心靈狀態,強調自我內在世界、自我與他人、自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經由身體感覺、體會、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與心理狀態,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自我,發揮潛能,進而讓自己的身與心更密切地融合為一。其理論觀點包括:身心合一、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內在的自我體察、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開發覺知、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接觸(touch)與動作習慣的重塑(repatterning)。

應用於舞蹈的身心技巧

現今全球各地的舞蹈研習營、研討會,或歐美大學院校中的舞蹈系、音樂系、戲劇系或體育系,皆開設有身心技巧的相關課程。舞者在使用身體的同時,更以這些身心技巧作為身體的復健與預防、舞蹈教學、肢體訓練等等的方法,以下就目前較常應用於舞蹈上的身心技巧逐一說明:

一、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

此技巧的創始人是一名奧地利籍的聲樂家佛蘭德瑞克.亞歷山大(Frederick Alexander,1869-1955),在他的事業進入最高峰時,患了慢性喉炎導致失聲,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以自我體察、探索身體及呼吸的方式,奇蹟式地治癒了自己,因而發展出一套廣為後世流傳的癒療方法,稱為亞歷山大技巧。

此技巧教導舞者瞭解如何避免過度使用身體、及如何讓身體減輕一些不必要的壓力;治療的方式以雙手引導,加以特殊的想像,讓舞者自己學習尋找緩和疼痛的方法,預防傷害並提昇舞者的表演能力。現今已有不少學者發表過多篇文章討論舞蹈訓練與此治療之間的關係。此外,更有其專屬雜誌及相關之網站。

二、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簡稱BMC)

BMC的創始人是邦妮.肯恩(Bonnie Bainbridge Cohen),她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習舞,是美術家、舞蹈家及演員,具備多種舞蹈形式、動作訓練及瑜珈的基礎,曾學習過多種身心技巧的理論,並在醫院中擔任職能治療師,其間曾與紐約的舞者及動作教育者進行過一些練習與課程,並在霍金斯學校(Hawkins School)中教授經驗解剖學;一九七三年成立BMC的專門學校。

此技巧是一項整合性的方法,透過解剖學、生理學以及發展性的訓練原則,對動作進行再教育與重塑。BMC大多用於處理慢性肌肉骨骼系統的疼痛、呼吸系統的問題、疲勞與過度緊張的情形。

三、費登克萊斯療法(Feldenkrais Method)

出生於蘇聯小鎭的摩西.費登克萊斯(Moshe Feldenkrais,1904-84),這一位身心學上公認的傳奇人物,被推崇為世界上研究人類感覺動作功能最有權威的硏究者之一。費登克萊斯原本是一位科學博士,從事核子分裂的實驗研究,在膝蓋受傷之後決心投入人類神經肌肉的研究,在治療膝傷的過程中,費登克萊斯收集了許多對身體研究的原則與方法,並針對感官運動功能發展出一些獨特而完整的觀點,不僅治好了自己的膝蓋傷害,更完成了他第一本有關身心觀念的書籍《身體與成熟行為》Body and Mature Behavior,引起相當大的回響。

費登克萊斯療法包含了兩項技巧--「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與「動中覺知(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費登克萊斯療法使用溫和的動作順序及手療工作,透過想像力的一些具體步驟或方法,讓舞者更清楚地改善身體一些動作模式或身體能力,重新發現屬於自己孩提時期自由自在的動作。

四、意動法(Ideokinesis)

露露.史薇卡(Lulu E. Sweigard)是意動法技巧的發明人,基礎理念是源自於她的老師陶德(Mabel Elsworth Todd)的思想,應用心智與意象(imagery)來改變姿勢與動作學習模式,加以發展出來的技巧;使用意象作為運用意識及意志力來掌控身體,以達成正確姿勢的方法。史薇卡曾任教於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舞蹈系多年,特別是在陶德與史薇卡共同教學的七〇年代中,意動法的訓練是當時最重要且最基本的方針。

意動法的主要理念在於,神經系統引導並調和著所有的動作正確模式、肌肉的使用和結構性的動作。要改變你的姿勢或動作模式,你必須先改變神經細胞的活動。於是意動法在解剖、神經肌肉的生理學及力學的基礎之下,設計了「空西裝」和「九條意象動作線」,作為隱喻性的口語提示或以手作引導時的指引方向,此即利用「意象」來引導身體動作(見左圖)。

意動法的重要性,可由多篇硏究文獻中看出:史薇卡將其發展的意動法,針對姿勢的修正而得到正面的效果;瑪莎.麥爾(Martha Myers)曾在《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中闡述其實際參與意動法的經驗;瑪格琳(Joellen Meglin)也指出意動法應用於舞者的效果;而前瑪莎.葛蘭姆舞團的舞者艾瑞克.霍金斯(Erick Hawkins)亦提到,他在受傷之後因接觸了意動法的技巧及觀念,而使身體復原及發展了別具風格的現代舞派別;葛琳娜.巴特森(Glenna Batson)指出,透過意動法的學習可增進舞者的延伸力的訓練。除了他們,還有許多舞蹈界的教育家及思想家們,皆肯定了意動法的價値。

五、拉邦-巴特妮芙動作分析法(Laban-Bartenieff Movement Analysis)

此技巧的創發人是巴特妮芙(Irmgard Bartenieff),她於二〇年代在德國接受舞蹈訓練,是一名物理治療師,其職業涵蓋生理學、生物學及舞蹈的範疇,她發展了一套身體運行系統,在一九二五年認識拉邦後,結合拉邦的動作分析與其身體運行系統,稱為「拉邦-巴特妮芙動作分析」或「巴特妮芙基本法則」(Bartenieff Fundamentals)。巴特妮芙當年在紐約的醫院中工作時,即以此技巧對病患進行動作的評估,並影響了許多舞蹈治療師現今仍使用此法。此技巧的理念是指透過一連串發展而成的動作順序,更有效地運用身體,並在動作的型態與質地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巴特妮芙的許多病人都是舞者,透過她的教學課程與治療行為,影響了當時的芭蕾舞、現代舞的教師及編舞家,例如:科雷特.巴瑞(Collette Barry)、蘇珊.克萊(Susan Klein)、蘿拉.格蘭(Laura Glenn)、比爾.依凡(Bill Evans)、葛雷格.里仁巴瑞(Greg Lizenberry);而對於一些思想家們,也具有當程度的影響力,如:艾琳.多德(Irene Dowd)、瑪莎.麥爾(Martha Myers)、瑪歇爾.席格(Marcia Seigel),此外更間接地影響了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及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目前在紐約設有「拉邦/巴特妮芙動作研究的發展中心」。

六、波拉蒂技巧(The Pilates,或稱為 Physicalmind Method)

約瑟.波拉蒂(Joseph Pilates)是此技巧的創辦人,出生於德國的小鎭,曾是一名優秀的運動員。此法主要是幫助人們在傷害後重新尋找或重塑身體功能,藉由骨骼、肌肉、韌帶及動力的正確使用,來幫助舞者或任何需要身體復健的人們,並建立身體正確姿勢;取代一般的重量訓練或有氧運動,其設備稱為「波拉蒂改革器」(Pilates Reformer)。

波拉蒂技巧的使用,在舞蹈界最為普遍,眞正使波拉蒂技巧發揚光大的可說是舞蹈家,包括露絲.聖丹尼斯(Ruth St. Denis)、泰德.雄(Ted Shawn)、瑪莎.葛蘭姆、喬治.巴蘭欽、荷姆(Hanya Holm)、艾汶.艾利(Alvin Ailey)、傑洛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等等。這些舞蹈界的先鋒皆親身受益於波拉蒂技巧,其融入所學,不僅傳授給舞者有關舞蹈傷害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舞蹈圈。

七、羅芙技巧(Rolfing,或稱為Structural Integration)

羅芙出生於一八九六年,曾追隨過相當多不同派別的身心技巧治療師,包括肢體教育先鋒貝絲.曼生迪克,以及譚崔(Tantric)瑜珈、亞歷山大技巧、同類療法與自然療法等方法的治療師、整脊師等等。羅芙早年受到整骨術的影響極大,在不斷累積了許多技巧與觀念的學習之後,發展出羅芙按摩療法。

此療法是一種強調身體結構的整合技巧,它是使身體各散亂的部位能夠有秩序地排列組合,透過雙手的施壓按摩以紓解身體結構中的壓力模式和不良功能,並協助我們了解到地心引力與人體之間的關係,目的在讓身體與地心引力和諧相處,使動作更輕鬆、更靈巧。許多研究證實,實施後對肌肉神經的控制、生理上的改變、肌肉的有效使用反應力的程度等等,都有相當顯著的效果。

八、史金納放鬆技巧(Skinner  Releasing Method)

此技巧由曾是瑪莎.葛蘭姆及模斯.康寧漢舞團的舞者喬恩.史金納(Joan Skinner)發展而成,是一個體驗重於分析方法的技巧,應用如詩般的想像力,為人體動作與身體控制提供一深奧的基礎。

九、操體技巧(So-tai Technique)

操體技巧是一種讓人們適應週遭環境的方法,藉著呼吸作用、食物的攝取、肢體動作和心智活動,使人的身心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它是由日籍的橋本敬三(Hashimoto,1987-93)於七〇年代所創發的一種身體療法。此技巧將身體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藉由身體上某一健康的部分,依循神經交錯傳導的作用來治療疼痛的部分;此系統著重修正身體的平衡性,藉著呼吸、肌肉的放鬆、自然平衡的動作形式來達成一和諧的狀態。

許多研究與經驗者皆顯示,身心技巧或身體療法不論是在治療上或教育上皆有其顯著效果,在歐美國家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各式的研討會及相關的研究;而近年來,台灣的舞蹈界也陸續有學者回台,或在一些研習營、研討會見到身心技巧復健師(或稱治療師)的蹤跡;但對於眞正使用在舞者身上的實證資料仍然不足。

在筆者自今年三月份起,對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大五畢業生所做的一項針對「舞者身體覺知能力開發」的研究中發現,舞者在接受了為期十週以身心學的技巧及觀念所設計的課程之後,明顯對其呼吸與動作間的關係、使用身體的方式(意象、放鬆)、對身體鬆緊度的覺察能力、及對身體結構的認識等等,皆有改善,由此不難證明其中一些方法對舞者訓練所帶來的效果。

身心學這一門舞蹈科學提供了相當多關於舞者訓練、舞蹈教學和舞台表演的觀念與方法,雖然在國外已逐漸成為身體表演訓練中不可或缺的學習科目,但反觀國內,這樣的學習風氣仍方興未艾,期盼在未來可以見到它對台灣舞蹈界的影響。

主要參考書目:

1.林大豐、劉美珠,《身心學》,體育經典論著叢書(總論),教育部體育司(未出版)。

2. 劉美珠,〈意動法理論與實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 Fortin, S.(1993). When dance  science and somatics enter the dance  technique class. Kinesiology and  Medicine for Dance. 15(2): 88-107.

4. Hanna, T. (1983). The body of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5. Knaster, M. (1996). Discovering the  Body's Wisdom. Human Kinetics.

延伸閱讀:

王雲幼,〈舞蹈復健-波拉蒂技巧〉,《美育》雙月刊,第115期。

王雲幼,〈巴特妮芙動作基本訓練〉,《美育》雙月刊,第117期。

王雲幼,〈亞歷山大技巧〉,《美育》雙月刊,第119期。

劉美珠,〈身體療法亞歷山大技巧的啓示〉,《中等教育》雙月刊,第四十一卷第六期,體育教育專號。

 

文字|卓子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